宽恕.情绪管理的修行之路第18篇

情绪管理的修行之路(学习笔记第18篇)2021.1.23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的情绪管理课,咱们探讨宽恕这一积极情绪,如何放下仇恨?

【我的感悟】:各位书友晚上好,向大家汇报今天的学习生活反思,当看到今天学习题目的时候,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如果是昨天学习这篇文章,可能我能更早的发现自己的优点,在和爱人发生冲突时,及时调整战略战术,其实也不怕大家笑话,在处理家庭矛盾中,我总是首先承认错误的那个人,没有对错,不过我想郑重的和群里的妈妈们说一句真心话:咱们每次在命令对方的时候,能不能多一些体谅,在言语上多一些示弱,比如,能不能帮帮我,今天的饭有点复杂,发挥下你的特长怎么样,少用:“你去”“你把”“快点”“赶紧”是吧,咱们生活中也可以稍稍用心,就可以降低矛盾的爆发次数,这都是不传之法,懂得都懂,说说今天的心得,今天老师的课程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说实话,每次和解之后,我都很快忘记了冲突的原因,所以回想起来,真的是没有必要彼此相爱,却彼此伤害,生活需要相互欣赏和支持,我做到了,你呢?主动和爱人和解就像拉着恋人的手一样自然,你觉得呢?

如果把宽恕改为原谅与和解,我觉得更贴切些,咱们看看专家是怎么评价我这类人的哦。宽恕是种积极心理的资本,一种优势力量,一种亲社会的利他行为:它也是个体的一种重要的、正面的、积极的人格和性格品质,能够让我们转化过去的负性体验,恢复内心的宁静和谐,从而获得正向的情绪体验。宽容不是示弱,宽容不是投降,宽容不是逃避,宽恕别人时,体现的是自己人格的伟大。宽恕是一种更富智慧的方法,真正的宽恕是记得,它提醒我们不要重蹈痛苦和不公正的类似行为。宽恕展示的是爱心和坚强,它是积极、主动、善良、伟大的同义词,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今天的收获颇丰,想着想着都能笑出声来,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这么优秀的品质,其实换个说法大家更好理解和接受,我们和家人(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之间,用爱链接彼此,无非是一些言语或行动没有达成一致,但这些是咱们生活的重点吗,咱们的重点是一起面对困难,一起享受阳光,一起学习成长,我正在践行,请大家为我赋能,我正在经历,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再会!


宽恕是一种积极心理资本,宽恕就是放弃怨恨。科学研究证实,原谅别人,大脑可以帮你“丢掉”伤痛。选择原谅的人,比较容易忘记以往被伤害的细节。这是因为做出原谅动作后,会产生遗忘痛苦回忆的机制。人做出“原谅”的决定后,大脑会启动遗忘机制,让人忘记那些曾对自己不利的痛苦记忆。即使一下子做到真正原谅仍有困难,但是,只要选择原谅,遗忘那些记忆会变得相对容易。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迈克尔•E•麦卡洛在1999年指出,宽恕包含利他、共情、迁就等成分,宽恕的本质在于受害者对于施害者在动机上有趋于利他的改变,这种改变削弱了受害者仇视和报复对方的消极动机,同时增强了受害者善待对方的积极动机,有利于二者之间的和解。麦卡洛特别强调,宽恕是一种亲社会的表现。宽恕是种积极心理的资本,一种优势力量,一种亲社会的利他行为:它也是个体的一种重要的、正面的、积极的人格和性格品质,能够让我们转化过去的负性体验,恢复内心的宁静和谐,从而获得正向的情绪体验。宽恕的利他性质,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正向美德和积极的善良行为;宽恕也是我们处理现实生活中消极方面的一种积极态度和选择,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和道德情感。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精神叫“以德报怨”,宽容不是示弱,宽容不是投降,宽容不是逃避,宽恕别人时,体现的是自己人格的伟大。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宽恕普遍存有很多误解,一方面,很多人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宽恕,我们凡夫俗子难以企及;还有人认为宽恕是软弱、无能、屈服、纵容、迁就、正义倒退等的代名词。另外,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复仇思想是普遍存在的,“有仇必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传统的观念,使得我们心态上相信报复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使我们很少反省报复过程中所蕴含的残忍和丑恶,以及它对当事人的精力、时间、心灵、精神和社会性的伤害。

正是由于对宽恕的错误认知和理解,使得人们在面对各种背叛和矛盾时,很难把宽恕做为一种积极选择。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宽恕并不是姑息错误或者是弱者的被迫反应,可以这么说,宽恕是一种更富智慧的方法,真正的宽恕是记得,它提醒我们不要重蹈痛苦和不公正的类似行为。宽恕展示的是爱心和坚强,它是积极、主动、善良、伟大的同义词。

首先是要打破“自我宽恕定律”。出于人性中趋利避害的特点,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失误、理解自己的过错、轻易地原谅自己, 甚至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宽恕定律”。中国有句古话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正是这个定律,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和误解,也是这个定律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打破“自我宽恕定律”,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人对己,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宽容,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变不足为优势,获得美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此外,被别人伤害,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是认知治疗大师埃利斯提出的情绪认知的ABC理论。其中,A:Activating event,指挑战;B是Belief,想法、意念,C是Consequence,结果。面对挑战A,我们会产生想法B,继而产生结果C。所谓ABC认知理论,就是通过调节B来获得更好的C。举个例子,一直很要好的朋友突然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这个情况叫做A。围绕这个A,你肯定有想法,会去分析,这就是B。你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他了,他是不是变坏了。这个时候带来的C是不开心,自我否定。此时,你可以改变自己的B,想一想,是不是我是被他误伤的,他的本意不是要伤害我。这个时候C也发生了改变,我们从不开心不愉快,变成了积极的行动。但有时候,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会陷入消极的ABC循环,很难有力量去改变想法B。因此,在ABC理论上,我们有一个升级版本的ABCD理论。这里的D是Dispute,反驳。当我们陷入负面的ABC循环中,给自己一个反驳D的机会。比如我的朋友背叛了我,我认为他不喜欢我了,感到怨恨难过的时候,我仍然要给自己一个反驳的机会——有没有可能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我该怎么办?通过加入最后一个步骤D,来引导我们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身上具有更多的宽恕和仁慈: 宽恕做错事的人,接纳他人的短处,给予他人第二次机会;不再受报复心的折磨。

当然,我们提倡宽恕之心,并不是说所有的过错都是可以宽恕的,更不是否认法律、公正在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只是讲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时,宽恕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能量。所以,宽恕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它能使我们更加卓越、优秀、快乐和幸福,也能让我们中国社会充满积极的正能量,让我们的爱超越阶级的仇恨、意识形态的分歧、种族之间的猜疑和人与人之间的伤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宽恕.情绪管理的修行之路第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