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日子来临时,人们的内心总会多出几分诗意。
在上班路上,看到沐浴在阳光下的树木花草,看着花瓣上滚动的露珠,脑海中突然就跳出朱自清先生的那篇《春·绿》。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这,就是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它像刚落地的娃娃一样新,像小姑娘一样花枝招展,又像健壮的青年一般勇往直前。
记起这篇散文,我便忽然坐不住了,心头涌起一股冲动,要把《春·绿》的全文找出来再看一遍。于是,翻遍书架,在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一本前些日子刚拿到的《岁月的平仄》。
《岁月的平仄》是一本散文集,它收录了汪曾祺、梁实秋、老舍、林徽因、朱光潜、朱自清、周作人、萧红、徐志摩等知名作家的37篇经典散文作品,虽然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篇文章都读来朗朗上口,清雅动人。
这本散文集中收录了多篇名家们有关季节的文章,遣词用句都非常精彩。
去年冬天,我曾看过一部以季节为主题的俳句集,俳句作者们笔下的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共同的特点是生动,并且各有特色。但是,因为体裁本身带来的限制,俳句中春夏秋冬,便直白了许多,少了散文文体所能营造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
朱自清的《春·绿》写出了春天的喧嚣、热闹,也写出了春天的希望和生机盎然。
陆蠡的《囚绿记》写出了夏天的喜悦、满足,也写出了夏天葱茏的爱与幸福。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出了秋天的清净、悲凉,也写出了秋天的深情和悠远萧瑟。
周作人的《北平的春天》,写出了冬末春初的懒散、困顿,也写出了春天将至的风和日暖。
春、夏、秋、冬,在作家们的眼中各有动人之处,充满了生命力和对生活的无限遐想,真的作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不过,充满生气的可不仅仅是作者们笔下的季节,更有意思的是作家们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解读。
梁实秋的《雅舍》,可不是住所真的雅致,而是就地取材的简朴,也是路远见来客情谊的返璞归真。
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不单单是画国画“骤雨初晴”的一时意兴,还是刻闲章“只可自怡情“的随性凑趣。
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关注艺术的源头,也关注艺术的创造,更关注艺术的取舍。也不忽视对艺术的欣赏。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作者们眼中的季节之美,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生活中关注的不同点赋予他们的思考,统统通过文字在书中形成调理分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铺陈出一个尽管有各样不足却依然显得美好的世界。
《岁月的平仄》里,那些淹没于时光中的故事,在名家们的字里行间显露踪影,带读者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也让读者在有关岁月的平平仄仄中,体味时光的交替营造出的冷暖与文字沉淀带来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