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不知道。
我也不打算像市面上各种干货文,来给对商业一无所知的小白们传授什么致富经。因为我自己是不信的,而且也不觉得靠纸上谈兵能够创造什么价值。
但为什么提起这个问题,是我觉得自己对商业的判断感觉不如前几年那么清晰了。
一方面由于自己看的行业,想的事情,思考的维度变得复杂了,想要得出一个“什么行业好,什么行业不好”这个结论要经过很长的思考。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好事,说明自己想问题更缜密更全面了。
而另一方面是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开始看不懂未来的发展趋势了,大家慢慢发觉自己找不到一个好的方向,就算是有,也都是自己跟自己说胡话而已。
卖鲜花还是卖水果,是哪个品类好呢?
做团购,还是做单个精品,哪个收益高呢?
是线上卖,还是线下开门店呢?
去外企还是考公务员呢?
除非有人给我几千块钱的行业研究费,不然我实在不想去探讨这个事情。你问一些人什么行业赚钱,他们大多能够跟你侃上一整天,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
中国的商业层次变得越来越分明,一家独大的局面似乎越来越少。
20多年前,中国还在开荒的时候,层次是不那么明显的,我爸曾就跟我讲过他自己跟红二代命运交叉的故事。
后来的下海经商,WTO等节点其实都没有真的将中国经济这张蓝图分隔开来,因为很多事情都围绕着国家来执行的,只是慢慢地,会出现巨大的分割,比如体制内,体质外之类的概念便诞生于此。
但总体来看,那个时候国企占据着能源,土地等基础建设资源,那个时候的赚钱方向很简单。就是,国家有方向,大家找切入点执行。
土地要开发,那就整房地产
出口要有力,那就做外贸,建自贸区。
分一杯羹的思路是个很正确的思路。
但随着国际化,互联网化,外企涌入等一波接一波的发展,我们的信息交换,我们的教学交流,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快速。
它带来的影响是,人们的商业选择变得多了起来。
以前的大学毕业生一心向往着国企,要么就是外企。都不考虑什么专业,什么行业,仅仅是盯着这个牌子就觉得挺NB了,似乎不动脑筋,进去了就人生无忧了。
但如今,既有创业军,又有互联网公司时不时找高中生举办黑客马拉松,还有电商,APP,机器人,虚拟货币等五花八门的领域。这些还只是职业市场。
业余的,娱乐的仿佛更如火如荼(似乎我国真的不怎么爱学习,爱玩爱娱乐),左一个小姑娘搞直播月入上万,右一个互联网健身APP融资千万级,还有各种电子竞技(打游戏)的比赛融资高潮迭起等等。
然而,这还只是我们底层看得到的,属于大众市场的企业。
什么淘宝,饿了么,美团,Mobike单车,无一不是利用大众市场的流量,为自己真正的商业模式买单。
而那些对B端企业的创新,其实更大。比如,是什么支持了淘宝巨大的数据量,什么让你我买东西后成功的配送,又是什么支持了金融间的支付,我国商业更大的中后台领域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
更深的东西不在这里展开,改天再聊。
但我国的单一产业思路确实已经成为过去时了,只看表面方向的人,慢慢地也会被归类成“浮躁”了。
人们好像觉得,现在真的行行都有挣钱机会。但作为一个悲观的人,我每天都在各种“充满希望”的新闻里找得到一种迷茫感,甚至是一种失落感。
最近看一篇文章说《企业都在消费升级,年轻人却选择降级》,似乎有点印证了我的想法,那就是所谓的发展是“大众的假狂欢,却是一小撮人的真幸福”。
虽然市场上看上去遍地都是新产业,新机会,但事实上,对于没有筹码,没有资金的人来说,他体会到的是绝对的迷茫。
因为,如今生意模式虽然变多了,但是每一个的参与成本都在以指数级速度提高。
一个做奶茶店的,从产品研发,到品牌设计,到物流,到服务,整个环节看下来,创新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总有一天,这个品类可能便会因为没有空间而消失。
一个做金融的,从几年前必须金融专业,到后来物理,数学都要,再到后来硕士以上,985,211以上,竞争门槛在不断提高。
一个4A广告公司的总监,面对一家互联网公司层出不穷的量化指标,被呛的话都说不出来等等。
当然,这些都只是特例,行业里仍然还是有具有真材实料的人存在的。但水涨船高,是绝对不可逆的趋势。
而这一切,让看上去更多的创富机会显得十分飘渺。
我国商业的分层仍然在拉开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差距的定义已经不只是经济上,是技术,是审美,是综合素质上。
最近公司让我找一个设计师来设计LOGO。前几年,可能我的脑海里是几百块,淘宝上找一个就OK。
而如今,老板的需求,市场的需求,都让我去找那种有自己团队,有成熟案例,且有国际设计经验的人,坐下来聊。
针对色彩,形状,概念,理念一一沟通好了之后,再做LOGO设计。
而光是这个一个比较基础的“专业操作”,我觉得就足以刷掉中国至少40%的企业人了。
野路子时代再见。
精细化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