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改变学习(46):关于数学最为吊诡的事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学生往往对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学好数学很有主见。关于父母的信念及其对学生如何看待自己数学能力的影响方面,最重要、最有趣的一项研究是在30多年前进行的。

      在这项研究中,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0-15岁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他们想知道父母的态度和期望有多强烈,以及这些在男孩的父母和女孩的父母之间是否有所不同。

主要研究结果

      1. 一个孩子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和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看法。这实际上比孩子之前在该科目上的成绩的影响更大。本质上,他们更相信父母,而不是自己的成绩。

      2. 其中,母亲对孩子教育能力的态度和信念比父亲的影响更大。

      3. 与男孩的父母相比,女孩的父母认为数学对孩子来说更难,女孩必须更加努力才能学好数学。母亲和父亲都持有这一信念。

      4. 与女孩的父母相比,男孩的父母认为高等数学对孩子来说更重要。


        “一个孩子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和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看法。这实际上比孩子之前在该科目上的成绩的影响更大。本质上,他们更相信父母,而不是自己的成绩。”

      研究结论成立的话,父母还真得谨言慎行!或许父母说者无意,孩子听者有心。父母的积极心态或消极心态对孩子的影响有可能是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临床实践中,貌似这样的个案遇到过不少。有些妈妈年少时数学成绩不好,有时候会忧心匆匆地对孩子说:“妈妈当年数学成绩不好,千万别随我。”孩子求学生涯中,偶尔数学考得不好,妈妈就往自己身上归因,觉得孩子随自己,看来孩子也一样,对数学无感。吊诡的是,怕什么来什么。孩子的数学真的一蹶不振。从研究结论来看,母亲对孩子的看法和信念影响深远,甚于孩子之前取得的成绩。

        还有一个是关于数学学习的性别偏见。从小到大,“女孩儿的数学不如男孩儿!”我们听得都耳朵起茧了。然而从研究结论来看,这样一种观念和认知,不但发生在中国,美国也如此。关键的是,这样一种观念竟然就塑造着女孩儿的数学成绩。

        这一研究结论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文化、观念、看法潜移默化地在塑造一个人。貌似我们处在一个催眠的世界,你在催眠他人,他人也在催眠你。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利用它的积极面去塑造和影响孩子。   

        年近半百,我的发际线越来越往后,鬓角的头发也白了,越来越稀疏,照此发展态势,用不了多久就惨不忍睹。我才猛然觉得我父亲“欺骗”了我一辈子!从小我的额头就比较大,眉毛和发际线之间能放下一只成人的手掌。在那个满世界挂满伟人画像的时代,我爸经常给我催眠,说我的额头那么大,和伟人的额头一样一样的,将来肯定有出息。我竟然信了,成了他六个孩子里面最有出息的那一个。

        貌似我父亲的积极心态拯救了他苦难的一生。爷爷下南洋,父亲生于印尼。七八岁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父亲不得已逃难到人迹罕至的安远。自此,苦难纷至沓来。不久,养父去世,养母改嫁。不得已,跟着养父的弟弟(养叔叔?)过日子。吃饭时多夹一口菜,都会被筷子猛敲。一个少年,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家务活。即便这么苦,父亲却向来乐观地面对我们。我喜欢拿我父亲与《活着》中的富贵比,比较他俩的乐观。父亲已九十高龄,经常说,看到你们日子过得不错,一大家子(我们一大家子近六十口人)和和气气,我死也瞑目了。他却不知道,正是他的乐观不抱怨,才有热爱生活的一大家子。

        父母和老师经常扮演孩子成长中重要的生命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能觉察到这一点,那就希望我们能口吐莲花。“积毁销骨,众口铄金”,网络时代,建议键盘侠也请留一点口德。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科学改变学习(46):关于数学最为吊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