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育规律,通俗所理解的主要有欧美现代西学、民国乡村建设、台湾传统读经以及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此外,多为人知的便是犹太人的智慧。
据《圣经》记载,以色列是上帝与犹太人约定的”应许之地”,是“流奶与蜜之地”。当今人们所熟知的的以色列,却是两个反差的事实,一方面,这个国家遍布黄沙,耕地稀缺,降水不足,资源匮乏,战乱频仍。
另一方面就是,这样一个披着宗教智慧神秘面纱的以色列,3000多年至今,不过800多万犹太人,国土面积比海南省还小,却有着六七千家科技创新公司,是最擅长获取和积累知识与财富的民族,是除美国、中国之外,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是人均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
以色列居然还是“欧洲菜果厨房”,大量出口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滴灌技术和设施农业恩泽全球,甚至还向世界出口淡水和海水淡化技术。
这一切,秘诀何在?
自然是靠了人的因素,人的智力则源自教育。
世人多知犹太人精通财富之道,但犹太人自己却认为,“犹太人唯一的财富是智慧。当别人认为1加1等于2时,你应该想到大于2”。
犹太智慧是什么,从何而来?
它的成功之道吸引着全球无数的人们去探究它的宗教智慧,反思教育和知识生产的规律。
犹太人的教育,秘诀就在于犹太儿童5岁开始就读的两本经典书籍,以及读书的方法。
一是《旧约全书》,一是《塔木德》。
前者是上帝给人类的最高喻示,给予犹太人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并非靠记背、说教、灌输、教条、威权来形成,而是在阅读、体验、质疑、争论之中不断内化、选择和皈依的。
后者是历代最出色的拉比给予圣经的解读,以大量生动的事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犹太人灵活处世的黄金法则,各种故事、人生经历、个性视角、无限可能,充满着辩证的智慧。《塔木德》千万字的篇幅以及它超强的洗脑效果,以至于至今尚未引入中文。
如斯,信仰+理性=智慧。
世世代代的犹太人坚信自己不但是上帝之子,且生来就可以“与上帝角力”,所以自强不息,绝不惧怕任何艰难困苦。犹太人虽信仰虔诚坚定,对拉比也极为尊崇,但从小受鼓励大胆发问、审慎怀疑、挑战权威。
这个民族把对神的信仰转化为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信念超乎想像;敢于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的能力超乎想像。而人类的科技革命就是源自牛顿发明万有引力之后,对于世界秩序和人类能力的坚定信念,从而不再动摇于信仰与理性,而是全心地观察与推动现世。
按照科研中常见的“西方有民主,则中国亦有民主基因与传统,而且往往比欧洲还早几百年”的通常做法,自然也可以大率地讲,中国几千年来其实也是这样做的。
所谓“读书不到康成,不敢轻议汉儒”,中华元典文明在春秋战国后形成四书五经,后世儒学注经的传统则绵延至今。比如,郑玄一生注经,“遭党锢之事,逃难注《礼》;党锢事解,注《古文尚书》《毛诗》《论语》;为袁谭所逼,来至元城,乃注《周易》”,如此“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 ,”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余秋雨早年间的一篇散文《笔墨祭》曾经浩叹中国文化的可敬可叹,说是历代的书者尽管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其实,传统的磁场也就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任何一个民族都要解决好自身文化的创造、丰富、积淀、更新的问题。
人类历史上至今凡是文化绵延不绝、文明不断进步的都是相对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历史悠久的,像中国、印度这种文明古国,既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又在当今还保持着学习吸收、复兴更新的劲头,犹太、希腊(欧洲)亦如此;历史崭新的,主要是美国,单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办学的历史比美国还要古老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两者之间的,日本和俄罗斯是典型的例证,彼得改革、明治维新,尤其是日本,在国人的记忆中,近代之前,始终与中国保持着文化的学习交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个人亦如此。如何以及怎样地接触信仰和理性,同样决定着一个人格的高低、长短和宽窄。
不涉及信仰的人生,向来无缘伟大。这一点,于文化、文学领域尤其明显,例子很多,中国的周文王、老孔庄墨,外国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爱因斯坦等等。
不能将热情、能力导入理性秩序的人生,难以成就优秀。一个人,或是社会时局的影响,或是体制文化的制约,或是家庭婚姻的延搁,或是个人思想的杂芜,很容易造成智力、精力和生命的耗散,从而难以就某个理应擅长的领域形成持续的合力、凝聚力和突破力。这就是为什么数学界会存在需要突破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也是为什么古琴、书法、国画以及学术研究为什么要绵延而起、顺延而去的道理。
信仰和理性之间,并非是简单隔离的空白地段,而遍布着诗意、伦理,这就是人类文明最高智慧所涉及的真、善、美、信四大命题。
具体到一个人的成长,这些庞大的命题就有赖于点滴的落实。学习是终生的,孩子的教育是马拉松而不是冲刺赛跑。为人父母切忌急于求成,基本的能力、素养、习惯、思维和心智模式的培养,比起分数、名次、成绩、特长、知识、升学和就业来说,都更重要。
“要世世代代教育你的孩子,学习敬畏之心刻在心版上”。犹太人的孩子,打小学习《圣经》、《摩西五经》等,并不采取一个人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组成学习小组,共同阅读,互相交流,这非但没有动摇人们的上帝信仰,反而加深了孩子们对信仰的理解。
孩子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已有的正确的东西,重点是探索未知的东西。相对于学习固定的答案,犹太人的母亲更喜欢就鼓励孩子多问问题、问好问题、问不同类型的问题、问有意义的问题,从而帮助孩子学会从全方位的视角去理解一个问题,这其实是国人熟悉的格物的功夫,而格物方能致知,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高层次的教育。
“超越别人的人,不能算真正的超越;超越从前的自已,才是真正的超越”,这样的理念,使孩子摆正心态,并能与人合作。他们尊师重道,认为“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入今世的生活,而教师则把他带入来世的生活”。
犹太人并不盲目地吸收知识。犹太拉比这样教导他们:读过很多书的人,如果他不会用书上的知识,仍可能是只驮着很多书本的骡子。
因此,他们重视智慧的习得。智慧与知识不一样,知识不过是你了解某种事物,而智慧是让你把了解的事物和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变成用之不竭的"深井之水"。要知道,“深井里的水是抽不完的,浅井却可一抽见底”。
以色列诺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说,犹太人母亲经常会对孩子说这么一句话,“走进一条河流,可以顺水走,也可以逆水走,你要永远逆水走。因为,天下难做的事容易做成”。
顺水容易、但人是往下走,而且走的人多。顺向思维,人往往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刻舟求剑,注重已定的过程,依照条件的可能去顺势推导未知的、听天由命的结果。
逆水困难,但是只要坚持,就是一直向上的。逆向思维,当人们在流量获取前端打得头破血流,你就聚焦后端变现;别人千方百计地要赚他人钱,你就煞费苦心、挖空心思地免费给。这要才能不落窠臼,另辟蹊径,首先确定结果,返回来倒推过程,结果已定,过程未知,然后坚持不懈地去解决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步骤的未知条件,每当解决掉某个环节中的未知条件,结果自然就会呈现。
当然,这个过程的特点就是“慢”,爆发慢,发力慢,见效慢,成交慢,赚钱慢……慢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竞争者也被耗掉了,因为没有人喜欢慢慢赚钱。
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所以,做难的事情对手少,难做的事情易有神助,易于成功!曾国藩曾说,“余平生长进,全在遇辱受挫之时”。
社会学家布劳研究犹太人教养子女的方式,并在《犹太母亲的策略》中总结出犹太母亲教育孩子遵循的七大原则:
抑制体罚,用非惩罚的方法控制孩子;
在家里允许彻底的讲话自由;
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培养孩子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维持亲密家庭关系,延迟让孩子离家独立,减少同龄人压力影响;
为子女的教育与专业发展制订高标准;
作为教养孩子的一个整体,反复强调这些高标准。
就是这样,一个在新闻印象中,经常和战争、袭击联系在一起,国家不大,多为沙漠,降雨量低,一句话,这还要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靠了犹太人的智慧,愣是实现了上帝应许的“流奶与蜜”般的繁盛,这是犹太智慧的力量,也是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