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0 今日思考 内外的“需要”和“想要”

我在上个月思考过一个话题“需要和想要之间”,当时思考的更多的是从本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需要和想要一个是生存基础,一个是生存情绪。

今天去公司路上,又想起了这个话题,但却同时也想到了一个不同的思考维度:

内部和外部的思考逻辑。

我们说我们需要一个什么东西,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生存本身的需求而产生,我们需要吃饭,我们需要睡觉,我们需要穿衣,我们要出行这都是我们生存必要的基础属性,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刚需所在。

所谓的刚需就是我们生存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为了活下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我记得在过往的思考中经常会说:需求从未变化,变化的不过是满足需求的标准。

在这里用这个道理去解释刚需特别适合。就拿出行来说,我们希望行走的需求从未变化过,但变化的却是从鞋子,到车子再到飞机轮船,一个比一个快。

这里面的需求就是生存的需要,但满足需求的标准却并不是天生需要产生的,更是因为后天想要变化的。

我们总是说更快,更高,更远。这“更”并不是自己天生就存在的需求,我们生来不过是基础的吃饱喝足就满足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进入社交生存的人文价值交换场景后,就开始产生了变化。我们开始学会比较,学会通过比较产生刺激,于是满足的需求的“标准”就开始变化了。

这满足需求标准的外在变化,就是“想要”的产生。

我们需要的资源是基于内在的生存问题而产生,但我们想要的资源标准却是因为外在的比较而刺激。

没错,需要是从内展开的,而想要却是因为外在比较而刺激的。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欲望很多,这大部分都是源于我们外在比较的想要情绪,从生存基础来讲,仅仅生理,心理本身的欲望不大,大的是因为外界信息对于感官的本能刺激。

我们说一个人越无法通过内在需要产生快乐,那他就一定依赖外在的刺激产生愉悦。

就比如这个假期一样,原来的自己一到假期就特别浮躁,想很多,想要去很多地方, 见很多人,这就是自己想要的太多。

但这两年有了很大变化,习惯一个人周末看书和写作思考。这本质上还是想要和需要的驾驭能力在变化,内在产生快乐和外在产生愉悦的比例也在变化。

以前想要外出是因为自己的快乐是建立在外在的比较中产生的感官之愉,而现在自己的幸福却可以通过更少变量的内在反省形成的精神之愉。

从结果上来看,都是幸福,但从过程和持续性上来看,显然内在更容易让自己的幸福持久。

从需要到想要,我们的欲望不断变大,但我们的幸福感却在逐渐下降,这正说明我们驾驭内在的能力太弱了,让外在的刺激给占了上风。需求不变,满足需求的想要标准一直在变,在不确定的时代,驾驭自己的确定性也许才是幸福的源泉。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30 今日思考 内外的“需要”和“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