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先生写作课——写作的底层架构

写作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其巨大功效毋庸置疑,但有必要思考写作的底层架构么?

1,关于写作底层架构的why, what, how

「Why-What-How」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现在我用这种方式来解释下写作底层架构。 

为什么我们要思考写作的底层架构,原因在于我们要了解写作的目的——跟读者的大脑争夺注意力与心智资源。

我们写作的过程是为读者提供价值的过程(这里的价值可以做广义理解,一切满足读者某种需要的都可以称之为有价值的)。

我们怎样做才能创造价值呢?仅从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来看,即根据读者需求(从读者出发),同时对自身供给能力进行评估,两者之间重合的部分即为价值的源泉。 


2,一切从用户出发 

主观的臆想是普遍存在的,无论哪个行业,真正能够做到从用户出发的少之又少。 

从用户出发,首先要从用户的需求考虑。抛开耳熟能详的马斯克需求层次理论,这里谈谈L先生总结的三大需求层次模型。

从下到上,第一,稳定需求,即从不稳定状态到稳定状态的需求。该需求根植于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天然恐惧,但该需求又普遍存在。该需求又名新手需求,当一个人进入新的阶段(结婚、当家长)、当一个人开始新职业、当一个人开始新生活都会存在的。

第二,社交需求,即通过社会链接和优越感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需求。人是社会动物,终其一生,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混迹。社会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一个人必须取得某种相对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便是要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能得以生存。例如,有的人对一些新知识极其看重,很多时候便是一种我比别人要懂得更多的心理;有的人喜欢了解一些与大众认知截然不同的信息,也是大致相同的。

第三,奖励需求,即通过长期目标和短期反馈,获得满足感的需求。人们解决温饱问题后,会开始寻求人生的意义,需要某种精神方面的慰藉才能得以继续人生。

知道了这些需求以后,还需要从三个方面文章进行丰富。

首先是跨界,跨界的核心在于找关联,类似于强强联手。当一个人懂几个知识点的时,可能没什么大的改变,当知识点多了以后,中间产生各种联系时,量变产生的质变将引发深度思考,所能输出的产品内涵也更加深刻。跨界可以理解为不同领域知识或技能的碰撞,产生1+1>2的效果。

其次是细化,细化的核心是找场景,比如写英语类公众号的很多,可以聚焦写作,再聚焦写作里面的考试写作,还可以再聚焦考试写作中的雅思写作,一步步聚焦的过程也是寻找niche market的过程。

最后是形式,形式的核心是新颖。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不见得会是收获最多的人。但在互联网报道下,一般是得到关注最多的人,有关注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新颖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具有可复制性,规模化之后效果甚至会更加地明显。

3,一种基本用户思维画布结构以及实例

介绍一篇详实文章、报告或者其他产品所绕不开的四个问题。

第一,读者想要什么,该分析过程便是需求分析过程,所有工作的开始,用户思维。

第二,替代品是什么,该分析过程是竞品分析过程,一般而言,市场壁垒太高的行业不适合进入,前期风险把控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三 ,我能提供什么,该分析过程是供给分析过程,现在不是一张ppt就可以走遍天下的时代了,认识自己还是很关键的。

第四,能使读者如何,该分析过程是目标分析过程,有了这个目标,相关反馈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这是后期改进的重要参考因素。

具体详见下图:

下面是本人公众号的一个初步用户思维画布,仅供参考。

有交流写作经验和taking sides学习的,欢迎私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L先生写作课——写作的底层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