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与“粹”

荀子的“全”和“粹”更像是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纬度来阐释自己对美学思想。

他是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后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他博览群书、广泛从生活中学习做到了“广”近乎达到了“全”,他含英咀华从深处尽力提取“粹”,因此在自己做文章时自然也就有了“全粹”的美学追求。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就产生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是对文学创作者产生了更高要求——“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作家要广泛的阅读并且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自己思索领悟、深入挖掘,并能在创造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让我想起了贾平凹《高兴》的人物,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形成刘高兴这一角色,并调查采访“拾破烂”这一行业,在自己的体悟下又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变。这个作家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全粹”的过程,也是值得文学创作者学习的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这也对文学批评上产生了更好的要求——刘勰对如何批评文学作品有着著名论述“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这六个方面不是全部,但是我们每个人在批评文学作品时很难做到客观,想要做到这六个方面,必然是已经对文学作品产生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你要输出的观点,在除去冗杂后,必然也是从中提取的精华。这时,我们便也继承了荀子所言“全粹”的美学追求。

综上所述,“全粹”先就像是一个雕刻过程,在思虑周全后,选择一块雕刻材料,然后不断贯之,通之,处之…最后“全粹”又是一种追求目标。如果这种美学追求能在文学作品上到人的人格完善上过渡更好,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因为每个人的完善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小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这本书是我在小学宿舍举灯夜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久前我又重读了一遍。对儿时的我来说,这本书告诉我,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经历,所以从小时候,我对不同的生活经历充满渴望,但现在再读,我发现其中关于“爱”的含义,如何好好爱别人,如何感受别人的爱,是我们终身思考的问题。

初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是《飞鸟集》,至今我没有读完,只是泰戈尔能够用那样简洁优美的文字,表达那样深刻的道理,到现在仍为我震撼,在我心里这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

上大学后对我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是苏东坡的诗,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冷静。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与“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