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史

这本书我这个历史小白读了两遍,才消化完的书。应该说还是比较通俗好动,它打破朝代的顺序,提炼中国历史的大脉络。跳出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聚焦历史背后的大规律。同时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观察。我很喜欢这种有思维逻辑,带有整理性的历史类书籍。

第一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


早期夏王朝时代,马、牛、羊、小麦都是从中亚传进来。它们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也同时提升了中国人的组织能力,深入推进了历史发展。但是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血缘家族和祖先崇拜。

第二章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

周代是一个贵族社会,“周礼”体系完备,怎么行礼交往,甚至怎么文明打仗,都有套路。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

春秋战国时代则是“乱世出英雄”,如果说“争霸”是春秋时代得主题,那么“变法”则是战国时代的主旋律。仿效吴起变法的商鞅变法,让毫无根基蛮夷化很深的秦国,速度崛起。“正如野蛮的斯巴达人摧毁了高度文明的雅典城邦,后来亚历山大的帝国又否定了作为西方文化之根的希腊文明,秦国扫平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了秦国。”

第三章 秦汉和罗马

秦始皇遵循法家,一定要做到大权在握、强干弱枝。大秦帝国是一个郡县制国家,地方官皇帝可以随时更换,中央政府三权分立。成也法家,败也法家,汲取过度民众起义。汉代吸取教训,崇尚“无为而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后中国政治的发展逻辑,就是外表越来越儒家,本质却越来越法家。

第四章 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循环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七篇 两个世界的撞击

      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刚刚好对上了大英帝国的崛起。英国人在1793年派出使节团到访中国,一是想要把工业革命的先进产物输入泱泱大国,打开中国的大门;二是英国人对中国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使节团到了中国才发现大清王朝虽然在政治统治上井井有条,但是由于人口爆炸、人均占有量极低、税负承重,这仅仅是一个“贫困的盛世”。当时政府的专制程度,让国民性格胆小、冷漠、麻木,其错在于政治制度,而不是在于民族的天性或者气质。这次到访让英国有了用武力打开大门的想法,也是“鸦片战争”的思想铺垫。

      马克思用这样的语言概括鸦片战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鸦片战争是中国全方面的整体失败,并不仅仅是军事战备的落后,包括清朝的后勤体制落后、贪污腐败,国库亏空。而英国却在“光荣革命”之后,凭借成熟的议会制度、政府良好的信誉,国债制度保证了战斗经费充裕。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读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