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了凡四训》5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但自己过上自在人生也帮助更多的家人自在人生。

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这句是个总结。

印光大师这个序言开篇,就是前面几堂课讲的,就是圣贤之道,唯诚与明,一直到,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前面的这些东西,他做了个总结。致知要靠格物。

总结一下由格物而致知。要想致知必须格物,一直到平天下,都是从格物开始的。

所以孔子才说,悟道一以贯之。就是它有一个中心,就是它有一个根。大道是相通的。道就是一,不是二。所以悟道一以贯之。

意思就是想平天下,就格物吧。想齐家,格物吧。想修身,格物吧等等,全是这样的。

所以一切都在格物。由格物导致致知,致知而能明明德。明明德就是道。

唯诚与明,明心见性了。所以你就可以一以贯之,就可以掌握古圣先贤的核心教导。

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

想由凡夫变为圣人,想由凡夫变为佛,诚明一致。

诚明一致就是诚与明,就是明心见性,然后再悟后起修,你就是佛了,就很简单。

修从格物入手,诚也是从格物入手。明明德也是从格物入手。这都是悟道一以贯之。

这是对前面的做了一个总结,后面话锋一转,就开始讲到,了凡四训要讲的内容,或者讲到我们很多人或者叫根性不够的人会做的事情,你看他说什么。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

其或根器陋劣。佛法会把它叫慧根。这个人慧根不够。佛度有缘人。有缘人慧根够,缘分到了,佛才能度。

所以会把它分为三种,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这个人的根器是上等的,还是中等的,还是下等的。

老子把它分为上士闻道,还有中士闻道,还有下士闻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王阳明也分了,第一种人叫圣人,生而知之。第二种人叫贤人,学而知之。第三种人愚人,不可知。

这都是讲根性不同。圣人生而知之,像六祖慧能。贤人学而知之,像心想生老师和学自在大学的家人。

所以你来听这个课程,你明心见性了,然后你彻底解脱,自在人生了,你就是贤人,圣贤之道啊,

那还有一种人就是愚人,就是下士,下等根器的人。他根本就不可能听这个课程,你怎么跟他讲,他都不会信的,甚至是大笑之,就是嘲笑,耻笑,所以他根本行不通。

所以你看,话锋一转,这个里面就有意思了,叫什么?格物致知是上等根性人干的,你听明白了吧,

所以为什么我跟你讲,你学自在人生里,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你学自在人生,来学格物致知,来学知行合一,你不要以为谁都听得懂的,你不要以为这个事情是个小儿科,

为什么我跟大家说,我给你讲的很究竟,不是我自吹自擂呀,印光大师这个话在做一个佐证。

证什么呢,你格物而致知,致知而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这是上等根器人干的。是上士干的。中士和下等根器的人是做不了的。

如果你听了自在人生,周围人也听了自在人生,他依然不去格物致知,他依然要去算命,依然要去加持能量调风水,那他就是中士下士。

也就是说他根本没那个缘,没那个慧根,没那个福报。所以佛度有缘人,无缘不可度。

放下救世主的情结,你只做你开心的,就做你开心的。不要妄想度每一个人,无缘不可度,根器不同。

强调一下,能做格物致知,能做知行合一的人,是上等根器的人,是上士。

所以不管你现在生活境遇如何,不管你地位,情感,财富,学历,身体如何,如果你能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是上等根器的人。

希望自在大学的家人最终都能毕业,都是上等根器的人。不要听了一遍,有跑去做下等根器人做的事情,那也是缘分不到。都很完美的。

根器陋劣就是下等根器,中下根基。

印光大师话锋一转,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

就是他不懂格物致知,你怎么跟他讲,悟道一以贯之,他懂不了。就像孔子对曾子说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就是孔子的道始终是一个来贯穿的,始终是离不开忠恕的。就是修心,就是格物致知呀,

也就是说孔子的道始终是在格物致知的,就这个意思。所以说孔子的道是一以贯之,

但这话不是所有人都懂的,孔子如果跟别人说悟道一以贯之,有人就听蒙啦,老师,什么是一以贯之?听不懂的。

但是曾子听懂了,是,老师你的道是一以贯之的。而且他不但听懂了,当别人没听懂来问他,老夫子在说什么,他还能解释这个,一就是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所以孔子说我的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忠恕而已。那看出来没,他都是在修心。他可根本没让你去想办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再说一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今年很多名人去世,导致很多人也感慨,那我可能也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活了,

那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俟之就是等。那你修身修什么。

你认为修身是你每天大量的运动吗?不是的,你每天吃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保健品食物吗?不是,那都是末梢,那不是根本,

根本是什么?格物致知。就是你想修身,请先正心,你想正心,请先诚意。他是这么来的,

所以一以贯之,修身靠这个,齐家还是靠这个。齐家请正心,请诚意,请致知,请格物,想治国平天下嘛,还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

所以道是一以贯之,忠恕而已,讲的是一样的。但不是所有都听得懂的,就像佛陀拈花一笑,只有大珈舍都明白了,所以禅宗就开始了。

千万别小看格物致知,别小看王阳明,别小看自在人生,吾道一以贯之。是究竟法,能懂之人是上等根器之人。

那中下等人怎么办?印光大师说,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

如果你根器陋劣,你懂不了格物致知,懂不了知行合一,怎么都听不明白,怎么做都没效果,当效赵阅道。

赵阅道是什么?就是号称铁面御史,宋朝的。赵阅道有一个典故叫什么?焚香吿帝。他在里面说了。

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

大概意思是,赵阅道是北宋人,铁面御史,是谏官。工作性质就是大概就是在朝廷上指出其他官员的不当行为。比如衣冠不整。

赵阅道是怎么干呢?他焚香搞定。什么叫焚香吿帝了他们一天呀,把自己做的事情写在纸上,晚上就在她家的那个院子里面,古人尤其当官的都有自己的花园,在花园里面设香案,开始把这些他写的这些东西,用火烧了,烧了之后就向上禀报。

帝就是天,这是什么?向上苍,向神灵去向他们禀报,就是把我干的事情全部给你们看了,那意思是什么?我不敢给你看的那些东西,我肯定不会做的,我敢给你看了,那就表示我内心无愧的,我内心没有鬼。

比如说如果他今天写了十件事情,他想让上天想让上苍看到那这十件事情,一定是见得光的。如果见不得光的,他不敢给上苍看的,要知道古人是信神灵的。

了凡四训里会发现一个问题,在里面讲了大量的鬼神,现在你学自在人生一些灵性,你也知道了,一切都存在,也就是说灵魂啊,鬼神啊都存在的。

古人跟我们的一个区别是他们真的相信,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半信半疑呢,真的有神灵吗?真的有其他次元的存在吗?真的有真我吗?

古人是深信的,所以了凡四训里,你会发现他书中很多讲的鬼神。那现在问题就是古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是赵阅道他在深信有上苍,有神灵,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情况之下,他每天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写在纸上,烧了,给神明看,

打个比喻,他会深信有天堂,极乐世界,鬼神惩罚自己,记功过簿等等,所以他在写的时候他是不敢欺瞒鬼神的。

也就是我真的这个事情是我做的,这个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我今天做的十件事情是这样的,所以就会导致一个事情,他不敢做的,他不敢写了,就不敢做,那就别说大白天他想偷东西,他一想到,他害怕都不敢写,他就不敢做,他用这种方式来约束自己。

这其实就跟戒律是一样的,这就是佛陀让你守身口意三戒是一样的。

印光大师说,这是中下等根器人做的事。上等根器的人是格物致知。

中下等根器的人他不懂格物致知,那怎么办呢?守戒。

所以小乘佛法才让你守戒,大乘佛法不是。大乘佛法你真的明白了,你肯定守戒,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你守戒也不一定明白大乘佛法,但你明白了大乘佛法,你一定守戒,这就是悖论的地方。

这是赵阅道焚香告帝的故事。就是说他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很简单,是从事上修,用这种行为来改变自己。

就像现在人不杀生祈求得到福报。用行为不骂人来约束自己,五戒十善的一些戒律,但这是中下等根基的人干的,他并不究竟。

究竟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直到齐家平天下。但是那没有办法,你得根器不一样的。明白这个就行。

事上约束自己,也很好。不敢做的就不行,不敢写我就不做。这也能让他改一些命,赵阅道的命也很好的,宋朝的铁面御史,中央的官员。所以如果你愿意,你也焚香告帝。这是事上改。

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这是根器的不同事上改,理上改都是中下等根基,心上改才是上等根器。心上改就是格物致知。事上改理上改,都是持戒。让道理来约束自己。这是中下等根基做的。

上等根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就是说一个恭维的话,大家都是上等根基的人。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

佛法里会告诉你的,印光大师也提出来了。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诸佛教,自净其意。就是不要做任何你自己不敢焚香告帝的事情,就是这个事情你不敢做,不敢让上天知道你就别做。诸善奉行,所有的好事都要做。是诸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自净其意。静心,正心,诚意,就这样的。

下等根基的人,可以把它理解为做好事不做坏事,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但是上等根基的人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解释一下,诸恶莫作,格物致知。诸善奉行,知行合一。

看你怎么理解了。恶如果把它理解为事,那就是不做坏事。善如果把它理解为事,那就是做好事。

但恶如果是动气呢,诸恶莫作就是干嘛的?格物致知,很简单。

因为恶是动气,那就不要动气,不要动气怎么办?格物致知。诸善奉行。善是什么?循理。

循理是善动气是恶。王阳明给出的一个很明确的定义。

循理是什么?循天理,良知。现在良知想让你做什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良知是引发行动的动力。良知想让你干什么,你就去干。这就是诸善奉行。

所以曲解真的很可怕。觉烦恼且静坐,觉懒看书且看书。

很多人把它解释成,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懒看书,但还要强迫自己去看书,这就是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让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所以就引申了,每天去做一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你就能成长,明天去挑战一件自己很讨厌的事情就能成长。王阳明是这个意思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怎么吾道一以贯之呢?他怎么就继承了千古圣圣的点滴骨血呢?

这些东西呀,你只有证悟到之后,你才能明白王阳明在说什么,如果你没证悟到,你在扣字眼咬文嚼字,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然后会产生很多歧义,所以王阳明是不上著书立说,

传习录是王阳明去世50年之后才成的书,他生前的自己还写了个五经一说。弟子要出书,王阳明不让。

王阳明的意思是什么?就这些文字呀,你没有悟到,他可能就被它误导。

刚才的懒看书且看书,很多人就把它曲解了,就是一直坚强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是这样吗?

解释一下,这就是喜悦之道。喜悦之道是你在每个当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你最兴奋的事做到极致,对结果零期待。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会告诉你做什么。

可你的小我会有懒惰。比如,你内在有触动想爬山,可是你的懒惰,你小我的惰性,你小我会说,算了吧,爬什么山怪麻烦的,你理解了吗?王阳明是这个意思呀,

就是说怎么?觉。觉懒看书。是因为首先你想看书,这个时候你又懒,说算了吧,还是别看了。

你为什么会懒爬山且爬山?是因为你首先是想爬山。内在有触动想去爬山,可小我会说,爬山真的那么好吗,我怎么能这么放纵自己呢?

是因为你首先想爬山,但你又给自己很多的借口,所以觉懒爬山,觉懒爬山且爬山,觉懒看电影且看电影,觉懒看书且看书,明白了吗?

所以不要去抠文字,不要去咬文嚼字。在你不明心见性,在你没有证道的时候,任何一个字都可能误导你,任何一个字都能衍生出无穷的解说。根本就不是那个意思呀。

吾道一以贯之,如果不是这样,王阳明成不了圣人,他怎么可能让你去做你不愿做的事情呢,他不会的这么教你的。

这句话,懒看书的前提是因为你想看书,因为你内在有这个触动,有这个渴望,但是你又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你不去做,就是说喜悦之道你不愿意做,知行合一你不愿意做。

多少人是知行合一做不到的,就是他们明明内在很想去爬山,可他就是不去,他干嘛呢?哎呀,太冷啦,哎呀,工作没完成,哎呀,家里多暖和啊,哎呀,孩子一会放学啦,哎呀,今天那要做饭啊,他给自己很多的理由。

王阳明的意思是什么?请你去爬山。觉懒爬山且爬山,干嘛呢?知行合一。是这个意思。

老师现在看信息看的很少,是因为不享受看信息。晚上不看书,拿起手机第一反应就是找郭德纲的相声。除了那些不得不看的,工作当中的,其他的信息现在很少看,就是看郭德纲去了。

所以觉懒看书且看书,可不是逼着你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觉懒看书且看书是逼着你做你愿意做的事情,是干嘛呢?知行合一,喜悦之道。

诸善奉行,善就是循理,循理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良知告诉你要做什么,你要奉行啊,是什么意思?觉懒看书且看书。你能不能奉行呢,包括做善事。

你能像袁了凡一样诸善奉行吗?这是中下等根器的人做的,但这种方法你都做不到啊,有多少人是日行一善的,没有啊,大家几乎都对这个事情不当回事了,觉的修不修有啥用呢?

所以奉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对待这个事情就像对待皇帝的旨意一样去做。

所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就是内心想做的事情,不要找借口,不要找理由,那就去做吧。是诸佛教,这就是佛陀的教育。自净其意,这是你的本体是光明的,清净的。

所以诸恶莫作,格物致知,这是从究竟上来讲诸善奉行,知行合一。这是心上改,心上做。

那当然你也可以事上,诸恶莫作别做坏事,诸善奉行,光做好事。这也是佛陀的教育,让你的心清净。

修大乘的,请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修小乘的,别做坏事,多做好事,也会有些效果。

命自我立,福自我求。命是自己决定的,你的剧本也是你自己定的,你后天的频率还是你给的。福自己求。

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

什么意思呢?你和造物主协同创造,就找造物主不能决定你的命运,就这个意思啦,

就是大家不要认为说,一切都是老天爷说了算,我自己根本就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不要变成一个宿命论,不要变成一个好像有一个东西在掌管你的命运。

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没有人在掌管你的命运。他给了你充分的自由意志,你百分之百决定自己的命运,

所以他说造物不能独善其身,造物主就是我们说的本体,造物主他不能独善其身,他不能专权,他不能控制你的命运,你的命运你自己说了算。

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

受持功过格,这是袁了凡的功课,我们没用这个,其实跟那个焚香告帝差不多。

这什么意思呢?他每天去计算自己今天做了多少件好事情,他连起心动念都算。他做的很好的,就是说做一件善事情记一功,做一件恶事情记一过,连起心动念都看善恶。

所以他一直都在做功课。就在调频了,和我们的感恩日记差不多的。所以没有什么捷径的,就是能不能改变生活习惯,要靠自己来调频,你不调谁来帮你调呢?正文中会讲到功过格。

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

举心动念就是善念和恶念,一功一过。所言所行,善言和恶言,一功一过,善行和恶行,一功一过。就是在每个时刻都在觉察了,这是真修行。

善恶纤悉皆记。每一个都记下来。

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他就是这样的。

就跟我们去感恩日记是一样的,你记得多了你就会发现,你每天能干的事情越来越多,刚开始你记感恩日记,可能有二三十条就不错了,实在找不出那么多。

时间长了,你发现你感恩的一天100条都不够,所以善日增恶日减。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你越来越觉察。按照袁了凡的做法,就是你的善念越,善言,善行越来越多,而相应的恶念 恶言 恶行就会越来越少,

总之就是你感觉好的时候越来越多,你快乐的时候越来越多,你喜悦和平的时候越来越多,你就不会那么焦躁,不会那么多让自己处于负面情绪当中,这个时候就切换了平行宇宙,调频啦。

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

刚开始善恶参杂,善恶都有。久则,时间长了只有善,没有恶了,一切都是感恩欣赏的

陈婉芬的故事。就是你能不能每天100件事情当中,去看一下,你有几件事感恩的,几件事抱怨的。如果你感恩的多于抱怨的,人生走上坡路,比如说你感恩60件抱怨40件,你人生走上坡路。

反之,倒过来,每天是60件抱怨,40件感恩,你人生走下坡路,这个坡度是30度,就是一个小斜坡。但如果每天是90件抱怨,10件感恩你人生下坡路,这个坡度可能是60度,就是急速往下滑,从山上滚下来的感觉

所以这就是刚开始,你在做感恩日记的时候也是善恶参杂,就是可能你感恩的,比如说51件抱怨的,49件感恩。善恶参杂的。

到最后,唯善无恶。只有善没有恶。

就像陈婉芬刚开始去做感恩的时候,他发现他一天100件事情,99件是抱怨,那这就很可怕了,所以他的人生就很惨。刚开始38岁之前。38岁之后,他就开始只做感恩,然后一直到他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73岁,他说现在我一天当中100件事情,99件在感恩,还有一件是自我检讨。其实他是所有的人事物都在感恩。

那就是在欣赏的状态,那就是本体的状态。今天这个饭不好吃,感恩。今天这个人没跟我合作,感恩。今天天气不好,感恩。今天误航班了,感恩。全变成感恩了。这样做福报大的不得了。

袁了凡就做功过格,我们做感恩奇迹。如果觉得这个功课繁琐,如果你时间不允许,你只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效果也好的不得了,

因为刚才说了上士,这是大乘的。就狂野想象,赞赏感谢。其实在干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都含有的,但是为了让大家更快更全面,把他们拿出来单独来讲,你单独来做,而且会逐渐再精简一些,功课没那么多。

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

袁了凡就有福了,他从秀才变成进士。转不寿为长寿,53岁活到74岁,无子转多子孙,这是袁了凡。

陈婉芬也是,无福为有福,原来穷得连面包面包都买不起,现在个人财富直销全球第一名。而且也很长寿,现在已经七十五六了吧,活得很精神。孩子也很好,德才兼备的。所以他们命就改了。

但他们都不究竟的。陈婉芬讲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她只是做到了,命都改的好成这样了,那如果你做到了王阳明明呢?在做到孔子的方法呢?

那更不一样的,就是佛陀的佛法分小乘和大乘,你把小乘做到了,人天福报都很大。你把大乘做到呢,更不得了。

所以家人们,用心来修吧。就是陈婉芬那个方法,如果管用佛陀早就告诉你了,摸一下你的头,开一下你的光,给你灌个顶,加持一下能量,如果管用佛陀早就干了,还用等到现在有人告诉你吗?所以说你只要修。你就能改命。

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什么意思呢?你活着的时候,你就能成为圣贤,活着的时候是现生,就是现在你还活着,你就能干嘛呢,就是让自己有福,让自己长寿,让自己多子多孙,多福多寿。

报尽高登极乐之乡。你的报身。这一世你完成了改命了,就是你离开地球去世了,就高登极乐世界,你肯定不会落入下三道。

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他的做法呀,可以大家来模仿的,就是个意思,行为世则。言为世法。

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就是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彼即丈夫,他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那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所以干嘛妄自菲薄呢,就是告诉你,好好去修。

今天的解读就是告诉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是上士做的。

袁了凡的修行方法是中下乘的,并不究竟。但为什么要解读这本书,因为连中下乘都有这样的结果,

你修上乘的会是什么结果呢?按照佛法讲,究竟涅槃,无余涅盘。中下层就是有余涅槃

按照佛法来讲,就是修上乘的,你能永远脱六道轮回,修怎么上乘的成佛,成佛呀,修中下层的你可能称罗汉,

但是告诉你,如果是袁了凡这种做法都能让自己积累这么大的福报,自在人生的功课,你是不是更有信心,

因为印光大师也告诉你了,格物致知明明德是上等根器的人做的,

那就意味着什么?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的方法,是比下等根器的修行方法,不知道要究竟,要管用,要好多少倍的。

所以明白袁了凡的做法,我们并不是照做,而是告诉你这个事情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个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让你更加对自在人生的功课有信心。你才能更好的去落地实修。

每日一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

今天的每日一解,这段话来自于大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天子就是皇帝,庶人就是老百姓。那就是说所有人。

天子到庶人之间就都包含了各个阶层了,当官的农工商,这句话就是说,所有人,一切人。地球上七十亿个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什么是本?修身。其他都不是本,其他的是末。本末倒置。本是树根树干,末是树枝树梢树叶。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如果本出问题了,末梢没出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就是说树根 树干如果烂了,树枝树叶还很繁盛,这是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厚者,就是应该培植的东西你没培植,你想让没有培植的东西好起来这是不可能的。所厚者薄,就是你应该培养树根树干,但你没培养。

所薄者厚。你希望的树枝树叶其实不应该花那么多力气去培养的,可你却花了很多力气去培养,想让他繁茂,这是不可能的。本乱而末也乱。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谓知本,知道那个根本是什么,知道人生的关键命脉是什么,知道人生的密码在哪。

此谓知之至。知之至就是致知,良知光明。倒过来一下,至之。知之至也就是良知光明,止于至善。最后归结为良知。

修身的根本在于致知,这个很有意思的

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怎么修身这是关键,

所以这种关于如何修身能延伸出来五花八门的这种学科,五花八门的各种教导,

健身啊,美容啊,修身啊,陶冶情操啊,就是增加技能等等,这是基于于小我的,孔老夫子不是这个,

孔老夫子的修身,只需要你正心,只需要你诚意,诚意只需要你致知,致知只需要你格物,悟道一以贯之。

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他们只需要做一个事情,叫致良知。

那就是任何人,地球上71个人。你想让自己人生过的好,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致良知,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格物致知,

如果你不格物致知,你的本就断了,你的本就乱了,你的末就是你,这个本就是格物致知呀,

就是这个本就是树根树干,格物致知你没有做到,你想让这个末梢很繁荣强大美好,不可能的。

末梢是什么呢?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什么意思呢?事业很好,家庭很好,情感很好,什么都很好,健康很好,那是不可能的,那是乱的。

就是说本不至,末能够很繁盛的,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我们的古圣先贤的教导只有一以贯之,这次年会,如果家人们有链接。

我其实是个不太讲形式的人,这么做我会害羞我不会去做,而且我觉得这种事情我做起来好像别别扭扭的,不是我做的,好像不是自己很有身份的那种感觉,

但这次会做,在孔府祭祖。大家跟着老师来祭孔老夫子。如果大家有链接的话。

但内心有这个触动了,就做了,就当带我们去感受一下。

所以有链接的话,我们年会会议结束之后,一起祭奠孔老夫子。这是对大家说的,孔子如来,悟道一以贯之。

两千年后懂孔子的只有王阳明了。

你一切的根就在致良知。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致良知。良知不光明的话,你想要的那些都得不到。良知光明了,他们自然会有了。

树根树干非常健康,树枝树叶一定很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了凡四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