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心里话,当听到朝华读书共读营要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期待。
首先,我对翻译过来的“高效能人士”这个词语没有好感。我固有的思维习惯中,效能是与企业有关的,效能是与效率有关的,效能作为人士的定语,人也如同企业一样吗?人也如同机器一样吗?这难道不是一部现在流行的“速成文”“成功文”?或者又是一部“鸡汤文”?现在发现,我真是井底之蛙了。
收到书本后,它一直静静地躺在最低端,直到群里已经共读了两天,我也没有及时听,中午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拿出了这本书。
作者美国人,史蒂芬«科维,看封面照,是一位光头先生,相貌很和蔼,微笑着,眼神中透着通透和温和的光。书的下方,隆重介绍“在美国,此书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美国公司员工,政府机关公务员,军队官兵装备书”,口气好大。
我的版本是三十周年纪念版,三十周年,翻到里面,1989年在美国就出版,到今年,是整整33周年。一本书经久不衰,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魔力?
当我带着漫不经心的态度看了两页后,我发现,我爱不释手了。我发现,这个史蒂芬«科维,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心理问题的描述和分析,与我当前所处的社会,与我们当前的社会价值体系和评价体系,与我或者很多人的精神面貌何其相似。
我感到自己头脑中一些关系比较混乱的思维慢慢有了条理,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有一种耳目一新,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觉得我有必要对这本书好好整理和学习。
文章第一章是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1、思维方式是什么?
作者从现象出发,列举了自己以及周围很多人生活、工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而又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事业的成功,掩饰不住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失败;上了无数有效管理的课,想尽办法对待员工,但是员工在自己眼里仍然是无所事事、闲聊度日;婚姻生活经过多年已觉平淡无趣;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听话,或者孩子不能有责任感的主动动手;减肥减了无数次,越减越肥等,在这些问题中,除了管理方面我觉得和自己的生活有点距离以外,其他的困境我都存在。
最后,作者意识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根深蒂固的,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往往左右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他说: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
思维方式是一份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我对思维定式深有感触。比如我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对东北的印象止步于,大米,酸菜,黑土地、冰雪。而这四种事物中,冰雪的印象最为强化,以至于自己头脑中想象东北的时候,似乎只有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枯草遍野,满目萧瑟,没有枝繁叶茂,没有百花盛开,对东北人的概念止步于几个出名的小品演员,但那年去长春的路上,窗外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玉米、大豆等庄稼正长的蓬勃,硕大的玉米棒张扬着,此刻,我的头脑才转换过来一种思路,东北,不仅仅只有冬季。
后来入住酒店,房间里有个问题,酒店维修人员来解决,他一讲话,我就笑了,曾经以为,电视上赵本山、小沈阳的口音、语气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故意而为之,这才知道,原来,东北人说话口音都是赵本山、小沈阳啊,才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过了山海关,男的人人都是赵本山,女的人人都是宋丹丹。”
东北师大的校园内美人蕉正开得茂盛,不知名的小花也在蓬勃着,校园里,枝阴浓密,到处是苍翠欲滴的绿色,我真切地体会到“北国之春”的风范。我头脑中的只有江南才有参天古木,百花盛开,只有江南才是诗意的印象,在东北,也见识到了。
在从长春去哈尔滨的火车上,和几位东北土著人交流,有些问题才明白。早晨在城市的大街行走,一直疑惑开车的人特别多,行人特别少,骑电动车的更少,基本没有,同时刻的郑州,早已是车水马龙,上班族的自行车,电动车,汽车早已堵的水泄不通了。本地人说,东北的冬天特别冷,汽车发动机也可能会冻得发动不起来,何况电动车电瓶?东北的冬季长,电动车只能夏季使用,也不实用。另一个原因,就是长春基本每个单位都配有单位大巴车,可以坐本单位的大巴车上班,非常方便。这个原因,这种解释,也解开了我头脑中东北冬季如何上班,上班会不会迟到的疑问。
我一直觉得东北冬季严寒,东北人过冬应该是特别痛苦的。但是那位东北农村大嫂却说,东北室内的暖气让屋里温暖如春,在家里穿着就一层单衣就可以。在她看来,河南冬季是无法忍受的,冬季是没有暖气的,农村连空调都没有,冻得彻骨,简直没法活,河南人怎么那么耐冻呢?我愕然,果然,条件对事物的思维认知和思维方式有强大的影响力。
思维方式还是我们行为与态度的源头,脱离了这个源头的言行就是表里不一,言不由衷。文章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你得到了一张标注为芝加哥,实际上却是底特律的地图。你能想象无法到达目的地的那种沮丧和无助吗?当方向错误的时候,你所作的努力,统统都是无用功。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一直困惑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断在各种书籍和专家的讲座中寻找答案,但是效果甚微,自己长期的思维习惯形成的条件反射,让我呈现出的总是一种不耐烦、吼叫、责备的教育状态,总让我失去对孩子最佳的教育时机,事情过去之后心中留下最多的是愧疚,无助、无力、无奈。
这段文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我的无力、无助、无奈都是被自己思维方式所困。
2、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两种典型思维方式孰重孰轻?
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就是两种典型的社会思维方式。作者认为一战以后,个人魅力论作为社会评价成功的基本观念占了绝对的上风。
什么是品德?什么是个人魅力?作者说,品德是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金科玉律的品德。个人魅力,是认为成功与否更多的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超两大方向发展,一种注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盲目积极乐观。
他结合实例,深入分析了个人魅力论,认为这是一种追求捷径的速成哲学,是“阿司匹林”和“创可贴”式的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也是基于收获法则的自然系统,个人魅力论过于强调技巧,只重技巧就好似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对无法学得精通。
个人魅力论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它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过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成果丰硕的圆满人生。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华而不实、“暴发户”式的论调,无异于鼓励不劳而获,即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品德却能让自己努力探寻自己的心灵,注重事情的本质。
在目前中国社会评价成功的思维方式中,我认为更多的人是和史蒂芬«科维写这本书的时候的社会流行评价成功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一种就是个人魅力论,更多的是关于呈现出来的个人魅力,而忽略了个人的品德。
很多人的信仰就是权力和财富,金钱至上,笑贫不笑猖,物欲横流,钱是第一,评价一个人的成功是否就是是否有钱,管此人心中有没有道德底线?
哈文说:“很多犯法的人都是从缺德开始的”,现在社会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娱乐圈内的郑爽之流、吴亦凡之类,他们开始都是运用自己的天生美貌、才华和现代运营技巧,获得了大众的喜爱,粉丝追捧,从而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又如易中天所说: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这些人,在霓虹灯下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承担的责任,不好好打磨自己的品德,没有守住自己的道德心,从而击穿道德底线,做出违法乱纪之行,使自己的人设崩塌,最终身败名裂,成为“飞的越高,摔得越惨”的典型。
凡走过的路,必留下痕迹。凡做错的事,必受到惩罚。
一个人品德有缺陷,即使运用技巧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终不过是昙花一现。
作者说,在暂时性地人际关系中,你或许精于世故,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本质比言行更具说服力。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
所以,品德在作者的理念中显得更为重要。
3、从内而外的学会思维转换
正是认识到思维方式以及经验在自己身上的影响力,就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验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事业和更客观的看法。
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式并且对它进行反思的话,自己就永远无法走出自己既定的行为模式,因此需要学会思维转换,获得更好的地图,更好的思维方式,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才能获得本质上的改变。
思维转换有时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过程,有时候是一次缓慢、艰巨并且耗费心力的过程,但难不代表不可能,只是你自己愿不愿意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即基于原则的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是根植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是人类效能都需要的原则,比如“公平”“诚信”“正直”“服务”“潜能”等。
这些品德是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只有“灯塔”式指引人类成长和幸福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是地域本身。这一法则已经渗透到历史上所有的文明社会中,并成为家庭和机构繁荣持久的基础。
基于原则的思维方式就是新的思想水平,就是《高效能人士》要阐述的内容,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由内而外”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心理动机。
如何做到“由内而外”?
他进一步的阐释,如果想拥有美满的婚姻,就要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欢喜,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和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作者例举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变带来巨大改变。
长期过程中,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就是个人魅力论。自己其中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差,看不懂试卷上的问题,他于同学的人际交往也不成熟,又瘦又小,运动动作不协调。刚开始,科维和爱人重视父母的个人魅力,要做完美的父母,维持良好形象,尝试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所有的努力就是徒劳无功,夫妻两人心急如焚。
后来他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转化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因为他和妻子秉持个人魅力论的思维方式,好父母面子,从而本质上给与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关爱,造成了孩子自我评价的低落,他们用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从自身下功夫,不再讲究技巧,而是着重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不再设法改变他,而是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质、个性与价值。另一方面,用品德成功论的思维方式,也自觉地改变了自己动机,培育了内在地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一旦摆脱了过去的思维方式,培育了基于价值观的动机,夫妻两人顿时感到一种新气象,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她身上,这样反而能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地种种挑战,也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最后孩子在自动自发因素的成长过程中,有了“出人头地”的成就。
总之,作者第一章的论述就是让我们由内而外,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内心做起,不断地察觉,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建立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的的思维方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螺旋向上的进步,真正实现独立自强于有效的互赖。
七个习惯就是由内而外自我塑造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