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9 老师不是学生的“救世主” ――《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读后感(一稿)

            广东阳江阳东二中 陈春香

图片发自App

      2018年,我加入了由上海终身教育学院李家成教授建立并亲自指导的三个微信群:“2019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465人)、“第三届乡村班主任研究全国论坛”(267人)、以及“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二期”(67人)。尽管三个群的研究项目和内容不同,但是研究的成果和价值都直接受益于班主任与学生。

      2019年寒假已经过去一周,李教授一如既往在里群里带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你好,寒假!”、班主任的“做”“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指导。明显地感受到各地的研究实践活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那些老师们也给自己所处的地区、学校或者班级带来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变化。

      这是我的2019年撰写的第一篇读后感,第一遍阅读本文章时,我毫无头绪。第二遍阅读时,我只能理解一些案例内容。第三次阅读,我把文章的架构整理出来,终于抓住了主要内容。

文章框架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源于爱与责任,教师在面对班级中出现的有关学生与家长矛盾的问题,常常会陷入成为拯救学生的“救世主”角色。“看似神圣事实上却不够专业的误区”,这一点足以引起我的共鸣,它让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不够专业的误区体现在:1、以自己全身的呵护某个特别学生,引导学生导向单向服从父母的要求;2、直接介入家长和孩子的交往,试图超常发挥作用,解决影响学生的家庭难题。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的确遇过不少困扰我们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孩子与家庭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孩子的成长又直接受到家庭的影响,从而间接的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些问题过去是我的困惑。

      对于上述误区,我都有过相同的经历。特别是在担任九年级毕业班班主任的时候,不少学生与家长在选择升学选择上出现分歧。家长通常在百般无奈之下,第一时间想到的求救对象就是班主任。而班主任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站在父母的一边帮助做思想工作,这明显属于第一种选择。有时候,看起来谈话在表面上是成功的,孩子是遵循了父母的愿望,却失去了自我,导致孩子无法学会自己主宰自己的前途,很多孩子被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迷茫。

      班级发展的三层境界(管理型班级、自主型班级、第三层民主型班级)对我有很大的启迪。一方面,搭建家长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升亲子沟通的技巧;另一方面,开展家校合作项目。在家长会前期,我通过抛出开放性问题“你所期待的家长会是怎样的?”“你想如何策划家长会?”,学生们蹦出很多点子,我们对此加以整合形成有家长、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方案。

      在做活动方案时,因为活动涉及到上午、中午和下午的活动安排,我们都要相互协调好时间、场地、项目以及活动所准备的一切设备。大部分的家长打电话给我都是通知孩子一些事务或者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在家校共育系列活动期间,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的话题就是如何更好地策划活动事宜。他们更加像合作伙伴,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家长要求孩子服从父母,他们在策划活动期间的相处是平等的。

附:活动方案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活动后期反思

      谈到参加家校共育系列亲子活动的收获,有学生这样说:“自从开学我住校以来,妈妈经常带汤给我喝,但是我们却很少交流,她把汤放在门卫处就回去了。今天的亲子活动增进我们母女俩的感情。”还有一个向我抱怨和父母难以沟通的学生表示:“我发现我爸爸今天很开心,我们在二人三足比赛中商量如何才能更好的协调步伐,这让我们的关系亲近了。”有一个家长这样反思自己:“以前我总是依赖老师帮助我教育我的孩子要变得开朗活泼一些。今天我发现很多活跃的同学,他们的家长也十分踊跃地表现,我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了,女儿的性格自卑和我本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班干部还自行组织了一个总结会议,他们一方面分享了活动感受、体会和反思。有班干部这样提出活动的不足:“下午的学生分享会他们都不受控制,感觉他们没有上午的激情,都各自在做自己的事情,喊了半天还没能集队。”有人也看到了问题所在:“主要是大家中午没有休息太困了。”“我们没有在活动之前跟大家约定好下午分享会的纪律。”“嗯,我们又从中学习到以后的活动需要避免哪些问题。”班干部对自己的策划、组织活动作了反思,从而提高他们自己领导力的提升。

      通过活动前期的准备,活动期间的参与与交流,家长们自然而然地熟悉起来,他们交谈起来,互相交流育儿经。而不是像往常一样在家长会之后一群家长围着几个老师,另一些无法插话的家长在一旁等待老师与其他家长的结束对话。一位家长说自己本来工作很忙想要缺席活动,尽管孩子特别希望她参加。当她在微信群里看到大部分的家长都为活动的准备积极讨论,出谋划策时,她说:“我不可能再缺席,我请一个人在流水线上代替我工作一天。”

      在此之前,我一直没有组建班级家委会的经验。在活动之后,家长们推荐了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家长们。学生也对自己的家长进行推荐,一位家长本来没有想要加入家委会,听到他的孩子这样推荐他:“我希望我爸爸可以积极地加入这样的团队,希望他可以锻炼、学习更多。”该家长毫不犹豫地加入,并且在往后的班级活动中为孩子们做好良好的榜样。

      平时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原来自己忽视孩子成长中其它品质的培养。一个没有提前准备好美食汇大比拼的食物孩子来到教室,看到大家都准备了美食,刚好被一个家长问他怎么没带食物来,他感到十分羞愧突然离开了教室。直到亲子运动会开始集合找不到他时,大家担心他到处找,最后在洗手间找到他在哭泣。还有一个孩子在夹球比赛中嫌妈妈跑得不够快在中途摔球。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在教室里坐着发现不到的,这让家长和老师的触动都很深刻,我们只用一种评价衡量孩子,只会让他们失去更多的能力。

        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自然有些不同的“天然”,老师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但是又不能置之不理。“中国教师可以将‘班级’和‘家庭’这两个群体中的发展生态融为一体、相互协同,让他们共同服务于每个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创生更加高品质的“生生交往”“亲子交往”,让班级和家庭展现生命的活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1-29 老师不是学生的“救世主” ――《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读后感(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