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大赛:培训后的小思考

上周和海生、佘镇一起作了一轮外部培训,自觉受益良多,将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分享给大家。

课程是在持续改进的

《礼记.学记》里讲:“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谓的“知困”有两重含义,一是知道学员之所困,即培训过程中的难点;二是知道讲师之所困,包括课程设计的不足和讲师知识储备的不足。

所以培训确实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敏捷开发的核心思想是反复迭代,运用到培训上,是“形成课件——上课——观察——收集反馈——更新课件——再上课”的过程。举个例子,无论是三天的TWI、还是时间更为长一些的训战,每天晚上我们回到酒店房间都会彼此交流当天的观察、将自己在一天培训中遇到的挑战、应对的方法总结下来,再吸纳到课程中,课程可以随之再次“升级”。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能结合学员的反馈,及时调整第二天的课件内容和培训节奏,以此来提高培训的满意度。

培训很辛苦,线下的讨论也很烧脑,但是工作之余看看夜景、聊聊天,还是很惬意的。

课程时间的选择是精心设计的

科学证明,人的精力状况呈U形分布:早上学习精力最旺盛,大概可以坚持到十一点,十一点之后人就有些困倦了,精力也会稍差一些;午饭后一到两点,血液集中消化食物,大脑供血不足,是一天中精力最差的时候;从三点开始到下午五六点又是一天最黄金的时间。所以讲课的“刺激”程度会遵行倒U原则:早上的时间不用强刺激,因为学员的精力比较充沛;中午和下午我们就多用互动演练,增加刺激强度;最后的一个多小时,我们讲点新知识,或是做一些重要知识的回顾,可以让学员带着对一天所学的回味下课。

记得年初TWI改版的时候,TWI的几位讲师一直在思考如何设计第一天的课程:将敏捷、精益放在第一天上午,是因为这个时间学员精力充沛,可以将大量的知识在这个时段讲述;午饭后学员常常容易犯困,于是“疯狂动物城”的游戏能增加刺激强度,团队得以从游戏互动中学习;游戏过后是学员又一次接受重要知识的黄金时间,我们会采用刺激较弱、内容讲述居多的培训形式。

培训中的互动是有意义的

这次培训中客户问了我一个很细节的问题:为什么要做翻硬币的游戏?为什么需要15分钟,而不是5分钟?互动的价值在哪里?

如果读过田俊国老师讲述的《理想课堂:学员构建的道场》,就不难回答上面的问题。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以知识为主的课程根本没必要进行面授,E-Learning是最经济、高效的方法。但凡需要面授的课程,传授的必然是以态度和技能为主的能力。以技能和态度为主的课堂,只有经过练习才能真正获得技能、必须亲身“折腾”才能真正改变态度。而练习和折腾最好还是应当面对面互动进行的。

课堂就是一个着意构建的“道场”,课程是要构建的主题,每个参与者都可能从其他参与者那里获得新的知识、观点、受到启发,每个参与者也都有意无意地成为其他参与者的老师。一天培训下来,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无非是那些自己分享的、受人启发的、与人共鸣的信息。

写在后面

最近一年刻意练习了培训的技能,类比剑道中的“守、破、离”,田俊国老师对讲师的成长阶段也有类似的描述:起航、腾飞和大师。

起航阶段的讲师不需要自我的逻辑,只要把一门已经开发好的课讲清楚就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腾飞阶段的讲师有自己独到的逻辑和知识体系,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到了大师阶段的讲师又要忘掉自己的逻辑、以学员为中心帮助学员构建自己的逻辑,讲师将讲述的内容溶解到学员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这时又回到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

精心设计每一段培训体验,在单位时间里达到好的认知效果,学员在真切的体验中受到启发——培训的成就感就在于此了。

谢谢阅读!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博客大赛:培训后的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