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说旅行@张爱玲的大门

从领事馆出来,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加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似乎只有我,漫不经心地东张西望。一会儿抬头看看鳞次栉比的楼房上面的标语或者归属单位,一会儿又四处张望来来往往的行人陌生而略觉熟悉的面孔。边走边看,发现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尽管路上的行人步伐都很匆忙,但是人群中的国人大多低头不语,或愁眉紧锁,或心事重重;而不时看到的洋人则三三两两、谈笑风生,个个衣着笔挺,精神抖擞。曾经有很多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欧美男性笔挺的西装和笔挺的腰板。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常常看到西装革履的先生们出现在各种场合。我曾想,现代科技是否已经发达到高度文明,可以让人随心所欲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这些西装里面是否也安置了制冷设备?

正思量着,不觉已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抬头一看,对面是常德公寓,正是事先曾经计划去拜访的张爱玲故居,竟在边走边玩中呈现在眼前。等到绿灯亮时,跟随人群走过马路,独自走到这栋楼房前,观看上面的历史遗迹。在外墙显眼的地方挂有一块牌匾,上写余秋雨先生的题字,大意是张爱玲女士曾在此居住六年,在此期间完成了她人生最重要的几部著作,因此这栋楼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建筑因人而出名,名人让建筑成为历史遗产。眼前的这座小楼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意义的建筑。即便是在人潮涌动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居住着中国最多人口的魔都,此刻,竟也没有人与我争抢在这里驻足观光的机会。同一片天空下,同一座城市里,有些地方拥挤不堪;而我站立的地方却毫不费力地给予我片刻的安静。我在这里静静地触摸历史,平静地追寻“人面不知何处去、小楼依旧笑春风”的神韵。

这里,没有人与我争抢片刻的安静,是因为别人都从历史中走来,而我正向历史走去。熙熙攘攘的人群奔向其它富丽堂皇的建筑,那里面有他们的梦想和生活。当然也有人以文学为生,但紧紧关注着媒体读者的爱好和口味,或迎合或引导着受众的需求。他们不懈的攀登,为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为的是过体面的生活,为的是像西装笔挺、腰杆笔挺的洋人一样生活。于是,我又想到屡屡遇见的蓝眼睛黄头发,他们挺着笔直的腰杆骄傲地走在世界的土地上谈笑风生,是因为他们过着体面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拥有体面的工作(decent job),获得体面的收入(decent pay)。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史已经使得这些国家的公民从简单的生存中解脱出来,为自由、为理想、为兴趣、为价值而生活。一位工程师可以胜任遍及全球的汽车钢板轧钢设计工作,一位技术员可以做出用户超过数十亿的数码产品,一位艺术家精心创作着足以万人空巷的传世杰作。当个人的工作可以改变世界时,他的工作是体面的,他的生活是体面的。从满足温饱到实现小康,我们在经历着一个历史巨变,殊不知地球上的许多地方已经发生着更大的巨变。

当一个人总是衣襟笔挺的时候,当一个人随时随地腰杆笔直的时候,这无疑是一种体面的生活。昂着高贵的头,自由地行走在南北极之间广袤的土地上。不再是卑躬屈膝地苟且人世,不再是行色匆匆的只顾赶路。不需要做一个奇异的发型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也不需要大喊一句唬人的腔调引起旁人的注意。

体面地生活是人们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而关注当下流逝的时光时也就是体面和庄严的开始。不论是从远古走来的文化遗迹,还是欣欣然迈向远方的前沿技术,在广阔的时空里都释放自己最灿烂的刹那于你体会和感悟的那个瞬间。安住当下,无疑是幸福,是觉悟,更是体面的。

目光从牌匾上稍稍移开,竟然发现旁边的墙上赫然写着“私人住宅,禁止入内”。刚才欣喜的表情瞬间改变了颜色。不给进?白来了?没有白来。在这里片刻的安静就是最大的收获,在门口的领悟就是到此一游的收获。

转身要走的时候,又发现不允许外人参观的建筑里开了一家书店,看窗户上的标识和屋里的陈列,我确定这是一家有品位的书店,主人也定是一位体面的文人。开门营业的书店应该可以进去转转吧。顺着门上的指示向里推,没打开,再推,还是没开。明明看到里面温柔的灯光,门上还写着推的字样,我不应该是在做梦吧。好几次都没有推动厚重的门半步,这时里面的人好像知道了外面站立的顾客,起身过来向我示意,书店开业时间是十一点。哦!营业时间还没到。这时,我也发现了里面反锁的链条。罢,只好作罢,这栋让人感觉体面的建筑我是无缘进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沭说旅行@张爱玲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