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浅谈中国当代瓷器的生存现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瓷器在全世界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但是近一百多年来,随着欧洲陶瓷工艺水平的发展,以及西方对中国在文化上的强势逆袭,如今的中国瓷器在世人眼中早已走下神坛,地位不再。放眼当今世界的陶瓷市场,高端品牌几乎全都来自欧洲,鲜有中国的身影。

       所以许多心系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一直在探索中国陶瓷的复兴之路。他们或针砭时弊,痛斥当代陶瓷界缺乏创新、唯利益至上的弊病;或建言献策,呼吁中国学习西方瓷器的品牌发展思路,打造自己的世界一流品牌。

       我敬佩他们的远见和责任,但我依然认为这个观点比较片面。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曾先后涌现过许多名窑,出产过大量令后世惊叹不已的精美器物,虽然它们最终或因战乱,或因民众审美习惯的变化而尘封,所幸后世人们对古代名窑恢复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停歇,经过不同瓷类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如今中国出产的高端陶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亦兼顾了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一时间各家堂口不断推陈出新,精品叠出,其工艺精美已经不在古董瓷之下。比如晓芳窑的仿汝温润如玉,毛丹阳的青瓷厚重优雅,李达的建盏如星空般深邃;又有青花瓷里,小雅的蝶恋花轻盈灵动,春风祥玉的满梅冰清玉洁,九段烧的婴戏童趣盎然;更有珐琅彩、粉彩、墨彩、斗彩、釉里红以及各种颜色釉,各家堂口、千般画风,犹如春兰秋菊,各擅胜场。细细赏之,那触手细腻的瓷质,肥厚饱满的釉水,浓淡有致的色彩,其玲珑剔透、婉转别致可以说已远远胜于躺在博物馆里的大多数出土文物。所以所谓“当代瓷器缺乏创新”这种指责,显然并无依据。

      而反观欧洲,不难发现即便是梅森(MEISSEN)这样的顶级品牌,其釉彩都是很单一的。整个欧洲出产的瓷器基本都以白瓷为主——或纯白,或在白底上施以彩绘(包括模仿中国青花),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比起中国釉烧工艺的百花齐放,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但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依然没有地位,我认为不外乎两点原因,一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致,二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使然。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瓷器在中国和欧洲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欧洲人视瓷器为奢侈品(比如梅森),所以欧洲瓷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绘画风格都透着一种极致的奢华(仿中国风是例外)。那些高浅错落的浮雕、鲜亮夺目的色彩,在上流社会的豪华客厅里见证着豪门大族的钟鸣鼎食、纸醉金迷。然而在中国,再贵的瓷器也不会被贴上奢侈品的标签,确切地说它是一种雅玩,是一种可以和古董、字画相提并论、物以类聚的物品,历来为文人所钟爱。它们在书房里,在茶桌上 ,陪伴着文人们挥毫落纸,谈笑古今,追求的是明月朝霞、精神富足。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也恰好可以解释为什么梅森能在繁华地段的高档商场里售卖,让全世界的有钱人趋之若鹜;而中国的春风祥玉们只在远离市中心的茶城古玩城这样的收藏市场里流通,只是极少数人的自娱自乐。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中国的高端艺术瓷从来都不使用固定商标(LOGO),这也和欧洲人的理念不同。一个被广泛认知的商标对于品牌的重要性毋须多言,所以梅森的商标虽数经变迁,但只要是同一时代的出品,所有器物上都印着完全相同的LOGO,绝无二致。甚至有许多梅森的粉丝表示,抛开器物本身,单是看一眼那蓝色的双剑交锋就能生出一种深深的渴求。但中国的瓷器上是找不到这种统一标签的,它们只有底款,并且即便是出自于同一堂口,底款也常常不同。比如小雅青花就有“小雅珍藏”、“小雅珍玩”、“阮定荣造”、“退思堂志”等各种底款。这种底款在中国有一个非常雅致的称谓,叫做款识。款识或人名,或堂名,或纪年,或书斋,或手写,或印章。恣意不羁,率性为之。但方寸之间又融汇了诗文、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之精妙,彰显创作者审美趣味之高雅,若非文化修养极高者莫能欣赏。所以中国的艺术瓷不能进入主流社会,也是缘于这种文人的清高——傲世轻物、曲高和寡、孤芳自赏,自然和花花世界、物欲横流格格不入。

        其次就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国家实力的支撑,一个高高在上的国际地位会让本国的文化信仰更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追捧,就像如今很多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欢度圣诞一样,无非是西方文化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使然。当年中国陶瓷风靡欧洲,除了其自身的精美绝伦,又何尝没有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仰慕在其中呢?理解了这一点,自然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如今中西陶瓷的对抗中,西方总能够轻松胜出。品牌的知名度、上流社会的认可度,这些本来就是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当我们打算放弃精神世界里的那一点点坚守去迎合别人的规则时,就已然输了。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国人的信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部的虚名而患得患失。这种自信与豁达,是包含陶瓷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华文化的风骨所在。中国瓷器要再度站在世界之巅,根本无须刻意迎合市场。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时光不语,静待花开。相信随着国家的实力增强,当中华文化在世界上重新握有话语权之时,就是中国陶瓷复兴之日。

        或者,换个角度来看的话,中国瓷器需要的也许并不是粉丝,而是知音。正如小雅青花里那幅经典的单翠图,一只翠鸟凭枝而立,孤独的身影恰如《诗经》里的那首千年吟唱——“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浅谈中国当代瓷器的生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