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的婚姻其实都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你以为的爱情观,性观念,从来都是理所应当,神圣的不可侵犯。我们设想,如果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你家周围都是站街女,附近是著名的红灯区...
或者设想,你的父母是大学教授,博学广识...再假设,你是富二代,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从出生起,你第一眼见到的世界就是你能够理解的全部。
实际上小时候的我们也不愿接受其他的观念,因为自我意识的苏醒还没有到来,至于为什么会苏醒,或者说,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醒过来,也正是因为有了教育的存在。
教育不分阶层,是对所有人最公平的选择。
实际上,这种说法在大学这个阶段之前,我是完全认同的,因为我们所接受的人格化教育几乎为零,我们被沉重的课业压垮,被沉重的高考禁锢心智,几乎抽不出任何情感去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成为应试机器,公平似乎只存在于分数上。
这是教育的失败,因为它妄想通过分数把每个人分出三六九等,决定他们的命运。
当我们走入大学,才发现更大的不公:大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根本无法和仅有的几所大学同日而语,
毕业后有所建树的成功者、企业家都怀念大学时代的讲座,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心智启蒙,让你明白你要怎样的人生,你应该如何认识自己。
所以,教育公平吗?
教育注重的根本不该是分数,而是一个人能否有足够的心智面对往后的人生。
从一开始你接受的思维方式,逻辑判断的能力就根本不是你自己的,你用被动填鸭式学来的观点去应付人生,总有一天会在自我觉醒中发觉,似乎有什么不对,或者根本与你想要的背道而驰。
愤怒,不公,你明明接受了多年的教育,生活却为什么过成这样?!有些人甚至胡乱抓错了批判的对象,充满怨恨,甚至抱怨自己的父母。
当然,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更没有人代替你做出选择,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茫然无助的时候会花钱借助“算命先生”指点迷津,还天真的以为获得了莫大启发,但如果仅是如此,任何人都可以帮你这个忙。
婚姻中,其实根本没有谁对谁错,错的是,两个人的心智都没有成熟到可以看清自己的地步,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曾给予我们的最终要的东西!
你的人生可能一直在扮演着某个人,也可能是很多人的结合体,却唯独不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我们经过了“漫长”的教育之后,却把最简单,也是最能指导人生的根本都忘记,因为我们根本都没有余力去面对自己的心智建设,脑子里都是如何应付冰冷的分数,简单的道理跟拔高的数学题比简直不值一提,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头脑上的“知道”,但心智上却根本无法跟“强制灌输的名言警句”同步。
而我们眼里的婚姻就是我们曾背过的“名言警句”!
现实是,越来越多人的婚姻正在一步步走向深渊。人们不再渴求物质上的共赢,俗话讲“找个人搭伙过日子”的时代一去不返,我们不再为了温饱而选择婚姻,但精神的同步像脱离了地心引力,被越抛越远。
短视频上有个段子,说:不是我不能爱别人,是因为我根本都不爱我自己。
或许能够有她这样觉醒意识的人都还算少数,更不要提,会深度认真思考,为什么不爱自己?或者到底我应该做怎样的我?!
爱迪生说“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如果我们都能在心灵上筑起稳固的花园,婚姻会是件困难的事吗?
教育对于婚姻的意义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