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师第九讲

借鉴咨询师秉持的十个基本理念,先回顾宏观层面:

求助者都是活生生的人,人是至高无上的。人在服务于人,而不是人在服务于人的某种心理。

人创造了宗教,信则灵。信与不信,天壤之别。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信还是不信。

如果你相信,你又帮助了她,这是一种必然。如果你自己觉得自己有问题,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你帮了她,那是偶然,必然一定大于偶然性。咨询师的自信,能投射给求助者积极正向阳光的理念。

哲学角度,哲学中的 一个基本原理:对立统一。

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它的对立面。两个互为极端的事物的相似度一定高于任何一段和其中一个点的相似度。量变到质变。

社会心理服务过程中,失败时,想想是不是对立统一方面除了问题,是不是对方不信?如果也信,没有把对方当人看,或者没有把自己当人看。这是一个思路。

本次进入到微观层面的理念。

理念四:症状是强迫行重复的结果。

从科学的角度,更加具象化,更加具体。心理的症状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症状来自于强迫性的重复。两个名词,一个叫强迫,一个叫重复。强迫,我知道我不该这样做,但我又忍不住这么做。

强迫症:两种表现:一是强迫性思维,知道不该这么想,但忍不住不断的想一遍又一遍。还有一种就是强迫性的动作。比如检查锁门,洗手

强迫和反强迫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反强迫就没有强迫。如果不觉得自己不该洗,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提供服务的时候,他说:我很自卑。言外之意是他觉得不该自卑。有冲突。

求助的人,希望我们帮助他消除重复,希望洗一次就别洗了

不知道之所以重复洗手,是形成了强迫。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打掉,减缓或者消除强迫,解决内心的冲突。这个冲突真的很耗费精力,我个人也曾经是非常拧巴的,冲突少了之后的日子真的幸福了很多。

案例:恐惧坐公交车

诊断:恐惧症分三种:

对人的恐惧,内心当中知道见了人不应该害怕,忍不住见人就脸红,心慌。

对物的恐惧,猫,够,刀,笔等等,特殊的恐惧

特殊的场所,空旷的,密集的,封闭的空间,幽闭恐惧症,电梯不能关门,属于幽闭恐惧症。不是害怕公交车这个东西,而是怕公交车的环境。

社交恐惧,是一种焦虑症,性质不一样,但是有重叠的部分。

首先让求助者认可自己有病,不应该叫小王,应该叫有病的小王,有病的小王,就应该恐惧。你因为有病,在公交车上恐惧正常。没病的小王,乘车才不害怕。

反复的灌输思想,在谈话的过程之中,给她催眠。

这个认可非常重要,只有接纳了自己的病,才是改变的开始。

一个感冒的人,咳嗽发烧正常,没有感冒,咳嗽不正常。

你想过正常的日子,就应该乘车不恐惧。就要练习。怎么学会游泳和骑自行车呢,要练习。要过正常日子,就要经受这些恐惧。

一个有病的人接受了自己的症状,就消除了自己的冲突。消除了冲突,就打破了强迫。剩下的就是练习了。

当有病的小王做了三站路,不害怕了就要下车。就相当于小王了,不是有病的小王了。再上车,害怕程度就减缓了,反复练习一上午,就好了。

理念:接受了她是个病人。这些向我们寻求帮助的人,或者有心理诉求的人,他能接受自己是个病人吗?当他不能接受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内心就有冲突。觉得不应该有问题。但是现实又不得不有问题。

接受是改变的开始。一切的改变都是从接受开始的。什么时候接受了,什么时候就开始改变了。没接受之前,所有的改变都是无用功,越折腾越厉害,减多原理。

可以说这点我的体会还是蛮深刻的。对于自己的情绪问题,一直以来也参加各种学习几年时间了,但改变甚微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不接纳。不接纳自己真的无从改变。现在我开始看到效果,是因为我开始接纳了,但接纳是一个过程。我接受这个过程,静待时间的疗愈。

怎么能打掉或者减缓冲突,让他接受症状。一旦接受,症状就会减缓或者消失。

满贯疗法,或者冲击疗法。行为主义当中非常经典的疗法。

更经典的一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之前医生也建议了脱敏疗法,满贯疗法,都没有去执行。迈不出去这一步。是什么让他卖出去一步呢?李老师帮她解除了内心的冲突。希望不冲突。首先接受自己是个病人,就应该象病人一样生活。就敢于尝试。

一边有病,一边希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就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另一个提示:科学解决问题的三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是什么。

解决不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满脑子琢磨怎么办。但是解决问题要首先去思考,是什么。是什么一旦搞清楚了,为什么就自动找出来一个托词,理由。怎么办就会迎刃而解。

咕咚来了,在奔跑中只有首先站住,才可能回头。

知道是水果掉到水里面发出来的咕咚的声音。就不怕了,因为搞清楚了是什么。

没有明白是什么的时候,整天琢磨为什么,和怎么办,就会南辕北辙。

就如三段论推理,大前提错了,推理越严密,错的越厉害。

孩子整天不学习,隐含着的意思是孩子应该学习。

内心当中是冲突的。孩子不学习是什么?一定不是这几个字,而是具体的表现

前天,昨天,今天都叫不学习,问你前天,今天,昨天不学习是不一样的。妈妈看不清楚。到原点上看看是什么。

症状就来自于强迫性重复,就来自冲突。抑郁症,精神病人不冲突,他们不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根源:症状就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

知道不该这样,但不得不做。杀人,就一次,是犯罪。不该杀人,整天琢磨杀人,内心形成强迫。看一个人问题的表现形式。

第五个理念:用求助者的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

用造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一定是解决不了的。

指路的例子。已经有问题的人,往东走很痛苦。

指路,可以往上下西南北,但不能和他往东走,因为他已经很痛苦了。

求助者的思维方式是:当这个人用我们的思维来帮助他,你必须知道你的想法和他不一样。你首先要知道他的方式是什么。

有效,实现了目标就是有效。没有实现目标,做了多少都是无效的。有效率的生活,每天完成目标。目标的管理,管好自己的时间,过上有效率的生活。

缘木求鱼 有心理问题的人,他在树上钓鱼。荒唐的事儿,但在心理世界当中,因为他有问题了,就不荒唐。

每天不得不钓鱼,每天钓不上来。形成强迫,每天付出代价却钓不上来,有强迫性的重复。

怎么解决呢? 心理医生怎么帮他。你要是也跑到树上帮他,说明你病的更重。

一个人有病,使得一家人都思维方式趋同,想尽一切办法不能跟着上树,不但害了他还会害了你。

你要把他拉下来,他会去寻找有鱼的地方钓鱼,就不把精力放在钓不上来上了。

求助者30岁左右的男性。先问帮助你什么?而不是先说话。问的是1+1为什么等于2,而不是问1+1等于几。思维方式和他一致,就把你害了。

不要轻易的回答求助者的问题,可以不跟着他跑,我可以在树下站着不动

最差最差回答不知道。嘴上笑着不回答。不会你问个问题就给你答案的。

要善于创造一个差异。1加1真的等于2 吗?

偷换概念,一滴水加一滴水还等于一滴水

你个女人加上一个男人,等于三个人

咨询师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不在思考1+1为什么等于2,要用我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第六个理念  有效比正确更重要

这个理念看上去拿不到台面上说,但实际确实经常用得到的。

作为老师和医生,正确当然是首要的,这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情况,应该灵活应对,不涉及原则的情况下,当然有效是第一位的。

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任何问题都表现为关系的问题。尊其师,才能信其道。让孩子和老师搞好关系,自然成绩就提高了。但是孩子和老师主动搞好关系是困难的,无疑类似于普通百姓和国家领导人搞好关系一样难。那么父母就可以主动出击,和老师先搞好关系,进而老师就会主动和孩子搞好关系,这样问题就变得可操作。

大部分家长是能理解的,也会积极的实践,具体的方法我们就不用交了。这个做法可能不是很对,但是这个做法对于提高孩子的成绩是很有效的。

但是也有部分家长会认为,这是惯着老师的臭毛病。先吧自己和老师对立起来,思维方式是一根筋,总之是内心上是不愿意改变的,只能又形成强迫性重复。

烟火气的甚至庸俗的方式看起来不对,但是确实有效。

比如迷信,也能给人强烈的心理暗示,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七个理念 具有爱因斯坦而非牛顿的大脑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区别在于,爱因斯坦是四维的大脑,思维即是在三维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的概念。

时间让我们打破思维的常规。

额头撞门上撞了一个大包,正常几天之后就会自愈,但几天后仍然有一个大包的话,除了很小几率的更严重的问题以外,就是你每天揉出来。揉这个包维持了这个问题。

孩子是成长的问题,时间就能解决。但是一些家长,懵了的时候就会做出一些有害行为,维持了孩子的问题。

社会心理服务,时间概念如果不强,做来做去就会做成一个无用的东西。一个男人在性生活时受到惊吓造成了勃起障碍,本来是纯粹的心因性的问题,但是八年没有治愈,就变成了器质性的生理上的障碍,就是用进废退的基本常识,就是时间的概念。

求助者在一个星期会产生变化,但他自己看不到,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头脑中要有变化的概念。交臂非故,时间会改变一切。

一个星期每见老师,发现他老了,那么你心里一定有他年轻时的模样,这就是心理思维。如果头脑中对立和统一建立不起来,就很难。

恐惧,痛苦的体验正在发生。当下正在进行时。

抑郁,痛苦的体验已经发生。对过去的悔恨。

焦虑,痛苦的体验将要发生。指向未来的恐惧。

不是过去决定今天,今天决定未来,因为我们不是因果论者

而是目的论这,今天决定了昨天,明天决定了今天。

如果一个孩子今天不学习,明天不学习,一直不学习。但将来因为某个特长很成功,就会对过去不学习的归因,就是这孩子本来与众不同。

但如果孩子将来不成功,就会说孩子从小就不学习,不学习就成了人下人的原因。

一个女性咨询是否离婚的问题,可以让她看到离婚和不离婚后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来决定是否离婚。

人是活在未来的。不要动不动就原生家庭,你的父母的种种已经过去了,不利于你未来没有意义,除了愧疚,愤怒,不利于你的成长。心理咨询要积极正向阳光,所以要面向未来。

过时的地图不能带我们去到正确的地方,就如过时的思想不能指导我们正确的行动。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北宋的一首诗,五六百年前的爱情观,用在后现代人的身上,爱情观已经发生变化了,所以难以维持长久。

实实在在的血泪史,让我们不要漠视时间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都是打着民族烙印的集体无意识,时间空间的变化,会唤起对方的共鸣,获得启发,比讲大道理强很多。

心理层面是跨越时空的,王菲的歌曲,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服务师第九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