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全世界大概有一半的人都在自我隔离之中。
很多城市开始封城,曾经热闹的城市,让很多动物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此刻空荡荡的街头,让动物们开始狂欢起来。
西班牙巴塞罗那,野猪在路上游荡,影响了交通
英国伦敦街头,1000多只狐狸在街上游走
意大利撒丁岛,因为船只减少,海豚开始在岸边嬉戏
美国旧金山,大街上出现了土狼的身影
日本奈良,因为游客减少,小鹿成群结队跑出公园觅食
泰国华富里府,大群饥肠辘辘的猴子跑上了大街觅食
这次疫情,让曾经被人类逼到地球边缘的动物们,开始走进大街小巷,而反观不敢走出家门的人类,似乎被自己的家给“囚禁”起来。
大自然,终于把人类关进“笼子”里了。
01.人类喜欢把动物关起来
人类不喜欢被“关”住,但人类作为自然界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却喜欢把动物关在笼子观赏。
动物园是一种牢笼,海洋馆也是一种牢笼,而让人最心酸的,莫过于海洋馆虎鲸的故事。
1938年,美国弗罗里达的第一家海洋馆开张,鲸豚表演开始流行,截止到目前,这种表演已经上演了80余年。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禁止虎鲸的圈养和表演,当然还有部分国家没有彻底禁止,中国便是其中的一个。
2018年11月16日,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以一场“王者虎鲸科普表演”首秀,拉开了中国虎鲸表演的帷幕。
根据WDC的数据,截至2018年11月8日,只有8个国家仍在圈养虎鲸,共71头,其中15头在中国。
对于虎鲸的生存状态,有微博网友整理了日本圈养虎鲸的数据:
很多虎鲸在被捕时大多是幼年,平均在馆内生存期只有6年,只有8%的圈养虎鲸在馆内生存超过20年。
虎鲸在海洋馆的环境堪忧,很容易得忧郁症,还会攻击人类。一头名叫Tilikum的虎鲸,在海洋馆的33年的时间里就杀死过3人。
早在1930年,蔡元培等人提出要建立中国的第一家海洋馆,当时建馆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做海洋生物研究。
但是反观现在,很多海洋馆打着科普的名号,让号称“海中霸主”的虎鲸,在人类面前表演各种讨喜的动作:水面跳跃,尾鳍击水,张嘴乞食。
根据中国鲸类保护联盟的调查,在虎鲸的表演中,只有约40%介绍了鲸豚的一些生物学特征,只有不到30%提及鲸豚的保护等级,没有一家场馆会在展示时介绍鲸豚的野外生存情况和面临的威胁。
如果要做科普,那真实环境中猎杀海豹的场景怎么不展示?海洋馆成了一个巨大的牢笼,锁住了本该属于大海的虎鲸。
我小时候很喜欢去海洋馆和动物园,但是长大之后就越来越不喜欢了。因为有一次,我在动物园里看到一只老虎,它在笼子里面只有一个动作——转圈圈,连地上都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圆形的痕迹。
不管是海洋馆的虎鲸,还是动物园的老虎,也许它们会想,或许有一天,也可以把人类也“关起来”。
02. 疫情,把人类“关”了起来
也许真的有人能读懂动物们的心声,法国有一位摄影师叫Patrice Letarnec,他拍了一组人类在笼子里面的照片,名为《Human Zoo》。
① 笼子里的母亲守护着自己的两个小孩,让她们安心入睡
② 一位年轻人孤独的待在笼子的角落
③ 笼子中的一对父子,他们有过一个短暂的眼神交流,眼里充满了无奈
④一对无助的夫妻,丈夫已经睡去,留下妻子对着笼子发呆
⑤ 一个盼着能早日离开笼子的老人
如果人类被关进笼子里,世界将会怎样?
也许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从未停止过,艺术家Barbara Daniels在他的网站上展示了一系列关于的人类和动物反转角色的图片,内容直指人心:
①快餐
②罐头
③炖汤
④有激素的饲料
⑤猎杀
我们对大自然,对动物痛下杀手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人类和动物的命运反转,人类会灭绝吗?
03.去掉不必要的牢笼
人类与自然关系,从没变得如此紧张过,要化解这次危机,我们必须从源头开始梳理这段关系:
1.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演化
①崇拜自然阶段 :人类刚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完全依赖自然,这个时期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
②改造自然阶段 :人类开始驯养家畜,栽培作物,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由于生产力的进步,食物得到了稳定的供应,人口迅速增长
③征服自然阶段 :工业革命使得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由于不断暴涨的人口,人类不得不进一步向自然索取,并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结果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日益脆弱,资源日益短缺。
2.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给了我们重新认识自然的方法论。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联系起来的,人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了自然,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人的活动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
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精神资料的来源。
大自然生养哺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3.我们可以为自然做什么——亲近它
我们对大自然失去敬畏之心,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离自然越来越远了,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亲近自然。
目前在欧洲、日本等非常流行儿童教学方式就很有参考意义——“森林幼儿园”。
这种教学方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80年代已成为丹麦早期教育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森林幼儿园”,森林是孩子们的主要课堂,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在大自然中学习,能让我们从小培养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当然,亲近大自然不只有这一种形式,但是我们必须有意识和大自然做朋友。
写在最后
人与自然是地球上永恒的主题,保护国际基金会曾以大自然元素为“第一人称”制作了一部宣传片《大自然在说话》,以大自然独特的视角,倡导人类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关爱环境,只为强调一个主题:
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
大自然母亲是这么说的:
有人称我为大自然
也有人,叫我大自然母亲
我已经度过了四十五亿年
是你们人类存在时间的两万两千五百倍
我并不需要人类,
人类却离不开我
……
你们的行为决定你们的命运
不是我的
我是大自然,我将继续存在
我随时都在进化
而你们呢?
我是@飞翔的海马,80后知识猎人,专注知识管理与认知升级。欢迎关注我,陪你持续学习,解锁人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