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找到那种感觉的时候,你就很幸福。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中就包含了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这事有点扯,谁能禁止你追求幸福的权力呢?请注意,是追求幸福,不是获得幸福。唯一能够阻止你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不管是你因为什么原因主动放弃,都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到这一点。 为什么主张天赋人权的人们也只能承认追求幸福的权力,而不是直接说每一个人都拥有获得幸福的权力?不是因为众口难调,而是因为幸福的获得无法通过外力来实现——因为它是你的一种感觉!你觉得幸福就幸福,你要是觉得自己不幸福,别人死在你面前都没用,连呼吸都是错的! 饿的快死的人,有一口吃的就很幸福。长期被无视的人,有人愿意正眼看他一眼他就会觉得很幸福。残缺才会追求圆满,匮乏才特别渴望被满足。有人说人的欲望被满足的时候就会感到幸福,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感到不幸。事实上,人的欲望永远无法被满足——生命体对资源的占用是无限的,直到遇到强有力的约束。欲望是什么?欲望是生命体基于生存和延续的自我扩展,对于生命体而言,这种扩展永无止境! 保护壳在所有需要配合才能获得的幸福感觉中,亲密关系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悲观者喜欢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困在里面的人想出来,游荡在外面的人想进去。务实的人说,婚姻是一种经济制度,能够维系其存在,基于某种形式的利益交换和资源重组。事实是什么呢?婚姻是一个需要合力才能锻造而成的坚硬外壳,它是用来保护当事人的——不是当事人需要用尽全力去保护这个壳,而是这个壳能够在婚姻不存在的时候,依然还能保护锻造这个壳的人! 这句话或许有点抽象,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双方在良性互动的协作中构建起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所以来的基础是两个更好的自己。当彼此相向而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的时候,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升级,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从而让自己变得强大,既能独立的站立,也更善于与任何人相互协作。即便日后因为目标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升级之后的彼此也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并拥有了满足自己各种诉求的能力。 人们在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存在一种思维的误区,特别是女人更容易被这个错误的思维定式所驱使:婚姻不是弱者的相互怜悯,而是强者的组队打怪升级。为什么要用共苦来考验人性,共同发财致富去享受美好人生不好吗? 你之所以想找一个不管你自己多么糟糕都依然对你不离不弃的人,是因为你不相信自己能改变和成长,而且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只会越来越差。所以,你总是用自己最糟糕的状态去考验对方,你内心所期待的是:那个一无所长、一无所能、一无是处,最弱小、最无助的自己依然能够被在乎、被关注、被呵护!但是,你从来不会这样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处于那种境地?我为什么要变成那样的人?我们无需自欺欺人,也不用装模作样,打开天窗说亮话:那不是什么爱,也没有人真心愿意长期待在那种状态下,更没有人喜欢那种状态的人。之所以不离不弃是因为没有办法!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一个人长期做出超出正常行为的举动,不是主动压抑自己有所图谋,就是沉浸于某种形式的自我满足——比如说,苦行僧。 如果说婚姻是一个保护彼此的壳,那这个壳并不来源于别人的恩赐,也不是天然形成的。它需要千锤百炼的锻造才能拥有。能不能锻造成功,取决于彼此都在锻造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升级。完成升级的彼此才能构建起一个1+1大于2 的共同体!与相互取暖,相吐以沫比起来,以合作和升级的心态去寻找与自己的节奏相匹配的婚姻合伙人才是获取那种相互配合的幸福感的正确方式! 避风港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板,你的经营非常混乱,德不配位,朝令夕改,搞得一塌糊涂。那些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辞职的人,绝对不是因为忠诚,而是因为没地方去!善良是一种选择,忠诚也是! 在对人做出判断的时候,要把这个人自身的属性和这个人与你的关系分开。许多人陷入判断的误区就是把这二者混在一起:像半夜起来给你买烧烤这种事,是个人都能干,毫无门槛!他再暖,能暖过美团送外卖的小哥:不管是大雨倾盆,伸手不见五指,还是深更半夜,徒步上楼顶,他都毫无怨言,随叫随到,任你责骂,还陪着笑脸。但你似乎没有因此而心动过一次吧? 中国社会的家庭并非基于感情,而是一个社会分工协作的基础结构。许多原本应该抽离出来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都被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整合进家庭这个社会分工协作的基础结构中去了——换句话说,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中,你的生活所依赖的某些社会功能,被放置到了家庭中的那个角色身上,除此之外也无处获得。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是如此:你既需要种田,也需要种菜,还需要织布和饲养各种家禽家畜。因为你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东西无法从别处获取,只能自给才能实现自足!因此,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男人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女人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些并非基于感情需要,而是基于社会化的分工协作的需要!只要能按照这些规则,干好这些事,具备这些功能,至于你们之间有没有感情并不影响家庭这个社会分工协作及生存繁衍的最小单元的有效运行… 无论个体还是整体,生存策略滞后于生存环境往往是命运悲剧的根源。千百年的生存环境的驯化,让人的生存策略延续着某种惯性而不自知。它会显性的表现为人的心理诉求、思维方式和行为观念…  在思维惯性中:你的诉求需要某种功能来满足,那种功能被放置在家庭中的某个角色身上。因此,你会延续这种思维惯性,去让满足你某个功能的人去扮演家庭中的那个角色!这是大错特错的判断和决策。因为这些功能本来就不应该放置到家庭这个结构之中,而应该抽离出来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存在。就好比半夜给你送吃的这事吧,你只需要掏出手机下单就行了,不管风里雨里都会送来,而且你都不需要感动,也不需要对等补偿,只要花点钱就行了——类似的这种需求花点钱就能满足,而且也花不了多少! 由此可知,一个人跟你的关系,必须要基于对方自身的属性。一个人所能提供的所有功能都与自己的属性息息相关。不具有这种属性却提供这种功能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个只有1米6的人,你需要他提供1米8以上的赏心悦目,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没有这样的身高属性,他就不可能提供最萌身高差这样的功能。再比如说,一位30多的成熟女性无论用多少高端化妆品也无法达到20出头时那种天然胶原蛋白的效果。化妆的技巧可以学习,但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没有这种属性也就无法提供那种功能。这个前面提到的身高是一样一样的。虽然这两个例子都容易冒犯到无辜的人,但用这样显而易见的事实来陈述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婚姻这种结构中,总共就两个角色,而且你自己还占了一个。另一个角色应该是剔除所有通过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就能满足的功能之后,再来审视其自身的那些属性是否具有超出常人的独特性。然后对照自身的属性,看是否存在契合的基础。这是一个庸俗的量化匹配的公式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所有量化的部分都是可以被摘除的社会化功能。摘的越干净,剩下的部分才越能让彼此获得想要的幸福——无法摘除的部分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如果发现自己的各种属性所衍生出来的功能都能轻易的被社会化功能所替代,从而能一点一点被量化摘除,那么,这个状态的自己对谁都是没有价值的!建立不起保护壳,也就找不到避风港——因为匮乏或缺失的人都想索取,而追逐目标的人只需要同行者,根本不需要避风港,总是想找个地方躲起来避风的人往往更容易自欺欺人并主动走进无力应对的陷阱…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