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汉广》之我译

原诗: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获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这首诗,传统注解多以为是说男子求偶而不得的叹息,全诗多想象和比喻,而流沙河先生认为是描写送河神——汉江女神,全诗除第一句起兴外,都是写实(如图1-5,见流沙河《诗经点醒》之汉广、蒹葭篇)。

我以为流沙河先生在理。从全诗看,所谓“游女”,不是不可求,而是根本就不可见,是虚无缥缈的。古《韩诗》也以为游女是汉水之神,都是《毛诗》,什么都往文王道德上靠,把水搅浑了。

我重点要谈谈对“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言刈其蒌”的理解。前人注释,一般都以为“翘翘”是高举的样子,如图7《见诗经注析》,余冠英先生更是作高大、高,如图9(见余冠英著《诗经选》。可是我们看全句,明明说“薪”说“楚”,“薪”是柴火,柴火一般取灌木杂草,怎么能高、高大?再说后面的“楚”(黄荆、荊条)、“蒌”(蒌蒿)都不是高大之物,甚至不比其他灌木或杂草高,如马桑子、艾草等,用镰刀就割(刈)了。流沙河先生讲得极对,之所以割他们作柴火是因为耐烧好烧。我以为“翘翘”是说柴火杂乱,不整齐,到处都翘着枝梢,就是我们四川话说的“七弓八翘”。这样的话,按传统解释,“错薪”解为“杂乱的柴草”就显重复。那么,“错薪”可以作出其他好的解释么?我以为可以,就是堆放起来的柴火或柴火堆。“错”同厝,这是古代常见的。因此,这句的意思是说:那些看着七弓八翘的堆起来的柴火,是我割来的荊条(蒌蒿。

此诗有个地方难解,“之子于归”,当然是说汉江女神出嫁了,可是“言秣其马(驹)”到底是说喂女神的马(女神远嫁要骑马),还是“我”的马(“我去参加送女神的仪式需要骑马)呢?似乎都可以。因此,只能囫囵过了。

好了,还是试译成七言白话吧:

南方乔木高又高,它的下面难乘凉。

汉江女神缥缈缈,只能把她来神往。

汉江之水宽又宽,想要游过怕大浪。

汉江之水长又长,坐着筏子追不上。


柴火堆七弓八翘,那是我割的荊条。

女神今天要出嫁,还得把马来喂饱。

汉江之水宽又广,想要游过怕大浪。

汉江之水长又长,坐着筏子追不上。


柴火堆七弓八翘,那是我割的蒌蒿。

女神今天要出嫁,还得把马来喂饱。

汉江之水宽又广,想要游过怕大浪。

汉江之水长又长,坐着筏子追不上。

另:原诗的“思”字,流沙河先生说读如se(噻),绝妙!懂四川话的应该知道,“噻”在句尾往往起加重语气的作用,如,甲:我们去下馆子,好不好?

乙:好噻!(意思是很好很好。)

又如,没办法噻!表示很无无奈。诗中的“思”就都有这个意味,望“树(女、江)兴叹的情景就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南·汉广》之我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