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民法的挑战

最近在研究人工智能对民法的挑战和如何保护相关权益的问题。主要就是梳理具体类型的人工智能民法问题在适用传统民法理论进行调整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对于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总结出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研究的内容: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智能代理问题、人工智能与隐私权保护、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承担,人工智能人格权的发展,人工智能引发知识产权的争议这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

1.人工智能代理问题

在民法中的代理行为中一般包含三方当事人, 即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第三人。而人工智能是人类所属的财产,是不存在其是被代理人的情形的,当然也不存在其是第三人的情形。即人工智能只能是按照人们的意志去实施行为,而不能和人类处于同等地位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去独自处理问题。因而在“人工智能代理”中, 最需要讨论的是有关代理人的问题。人工智能并不是民法上的独立的主体, 而是属于自然人或法人所有的财产,因此需要讨论的就是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为独立的代理人或者只是代理人进行代理的工具。

2.人工智能与隐私权保护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的情况下,人类的隐私保护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譬如有些商人利用自己的手膜或者是眼膜进行锁定商业秘密或者是自己的一些隐私,从而不让他人侵犯,这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但是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给了不法分子侵犯他人隐私的机会。例如有变态的房东将十分小型的摄像机安装在租客的家中,以窥视租客的生活,从而侵犯了租客的隐私权。还有人利用智能技术将他人的隐私出卖获取利益等。但是我国的民法对于人工智能侵权的行为还尚未做明确的规定。因此,未来的民法十分有必要设置相关的法律规定用于防止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非法收集、泄露和贩卖他人隐私等问题。

3.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承担

人工智能的侵权问题,可以分为人工智能机器和人工智能人侵权两个方面。

对于人工智能机器,我国现在已经在使用无人机,那么如果无人机坠毁,将人砸伤,侵犯了人类的权利。那么,人类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利?无人机的主人怎么寻找?如何确定?是使用者还是生产者亦或者是研发者的责任?

又例如一个人驾驶自动驾驶的汽车发生了车祸,将人撞死,这样的侵权责任很明显驾驶人有责任。但是如果全都让驾驶人来承担责任是否也过于苛责,且其本身没有达到安全驾驶的要求,不应该由驾驶者承担全部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驾驶者去找商家理论,商家又去找谁理论?组装生产的人?还是生产零件的人?设计算法的人还是研发它的人?无论是哪一类人,他们都是复杂而且人数众多的,根本就难以确定最终的责任者而导致侵权问题难以解决。

4.人工智能人格权的发展

由于智能机器人必须要模仿他人的声音、形体动作,才能够像人一样表达,并与人进行交流。但如果未经他人的许可而模仿他人的声音等人格特征,就有可能构成对他人人格权的侵害。例如,现在很多机器人的体内设置了一些系统,把一些人的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等植入机器人的程序系统中。这对权利人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后果, 现在还不好预料。但毫无疑问,它可能会模仿他人的声音、肢体动作,从而造成对这些人人格利益的侵害。

5.人工智能引发知识产权的争议

智能机器人要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收集、储存大量的他人已享有著作权的信息,这就有可能构成非法复制他人作品,从而构成对他人著作权的侵害。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利用获取的他人享有著作权的知识和信息创作作品(例如,创作的歌曲中包含他人歌曲的音节、曲调),就有可能构成剽窃


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将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造成的损害控制在提前预测的范围内

人工智能的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存在着现代性的负面影响,因而有必要研究其民事法律问题,采取风险措施,给予方向行为和应用性的制度。很多学者和专家都看到,人工智能的盲目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类无法控制的局面发生,构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高风险。人工智能技术的“核爆炸”,既对社会经济带来变革性的影响,也会产生技术性风险,当人类在利用技术时违背技术自身规律,盲目发展,甚至利用其达到危害社会的目的,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风险。人工智能应当在国际或者国家层面上有相应的监管措施,以防止人类作出不可挽回的傻事来。所以此研究有利于将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造成的损害控制在提前预测的范围内,避免发生霍金预测的“人工智能可能会为人类文明画上句号”这种耸人听闻的灾难。

2 .有利于对智能机器人造成的损害后果予以救济

智能机器人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必定会出现造成他人损害的后果。既然有损害就要有救济,因而必须有人承担民事责任。就像自动驾驶汽车一样,尽管在经历了不断失败的尝试后,借助速度更快的电脑、可靠的硬件传感器,以及被称为深度学习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软件,汽车可以获得与人类相似的能力,在无法预测的环境中自主安全驾驶,但其仍然有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而出现民事责任问题。

3.有利于引导、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研究人工智能的民事法律地位和法律权益,完善人工智能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明确的法律价值有利于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4.有利于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丰富传统民法

智能机器人在外型上,在独立的意识能力和意志方面,以及在扮演独立的社会角色方面,智能机器人确实具有人格要素中的某些成分,而且比较突出,具有显著特点,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普通产品以及任何物。如果只将其民法地位简单地界定为物,就会抹杀其特征,将其等同于一般的物,不能对其采取科学的态度加以保护、利用和限制,最终将使人类自己受到损害。我们必须承认人工智能已经对传统的民法体系做出挑战,因此,此项研究有利于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今后的民法发展铺垫。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对民法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