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是安妮宝贝生活的缩影

《七月与安生》是我很喜欢的电影,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次,每次看都能流出眼泪来。

我是安妮宝贝的书迷,二十一岁的时候接触她的书《二三事》,后来再也停不下来,看完了她出版的所有书籍,当然也包括她的短篇《七月与安生》。电影上映那天,安妮宝贝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她的小说拍成电影的诸多感慨,那时她也不叫安妮宝贝了,她给自己改名叫庆山,她说她已经步入了人生新的阶段,安妮宝贝这样孩童般的名字不再适用她。

电影《七月与安生》在影院播出的那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看,也没有什么期待,看多了国内青春小说改成电影后的惨状,本能的以为《七月与安生》也会是这个样子。

图片发自App

一个多月后,我还是在某视频网站上观看了这部电影,因为心里暗涌的某种情怀,或是当时想要把它与小说做对比的迫切心情。然而,电影好到出乎我的意料,它就是《七月与安生》的样子啊,甚至比小说还要唯美真实,我被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看完电影后,我在电脑前坐了很久,思绪久久没有平复,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却说不出是什么。我试图去想《七月与安生》该有的样子,但画面里出现的是马思纯,周冬雨两位演员的脸,好像她们就是真的七月与安生。

我忘了小说中的七月与安生该是什么样子?电影把小说彻底影像化了,我找不到二者之间的界限,马思纯就是真的七月,周冬雨也是真的安生,除了她二人,我想象不出七月与安生其他的样子。

后来,我又把小说翻了好多遍,熟悉到快要背下书中的每个句子,电影也是一样,我反反复复的看,清楚里面的每个场景以及出现的每段对白。倘若要评论《七月与安生》以及对比小说和电影,我想我作为观众的视角是再合适不过了。

图片发自App

《七月与安生》讲述的是两个女孩的成长故事,一个叫七月,她有父母疼,过着安稳的生活,另一个叫安生,她无依无靠,到处流浪,她们十三岁的时候相识,一见如故,后来度过了形影不离的很多年,她们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七月与安生分享她父母的爱,安生与七月分享她的快乐,那个时候她们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分享。

直到十八岁那年,七月与安生爱上了同一个男孩家明,才发现爱情是不可以拿来分享的。

家明喜欢安生,但她早已牵手了七月,安生爱家明,但她更爱七月。为了成全七月,安生离开了那座她从小生活的城市,四处流浪,安生写信告诉七月,她流浪的生活以及她感受到的自由,但她从来不说她的孤独与疲倦。七月留在了家乡,按照父母预设的轨迹生活:二十五岁买房子,二十六岁结婚,二十七岁生小孩,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

七月羡慕安生总是自由自在的,了无牵挂,而安生却羡慕七月有人爱,生活安稳。七月和安生过着的都不是彼此想要的生活,却是彼此羡慕的生活。

图片发自App

一个渴望流浪却被困在家里,一个想要安定下来却要四海为家,七月与安生一直被生活拉扯,活的很矛盾痛苦,而这种矛盾的状态就是安妮宝贝曾经有过的生活轨迹。

安妮宝贝在成为专职作家以前,是某家银行的职员,她的父母觉得女孩子安稳度过一生是最好的,所以她按照父母预设的轨迹生活,但她的灵魂却始终不安分,想要流浪,想要自由,想要写作,想要去看远方的世界,可是她又舍不下安稳的生活,一直处在在矛盾和挣扎中,《七月与安生》里的七月就是那个时候的安妮宝贝的影子。

后来,安妮宝贝辞职了,她放弃了原本安稳的生活,开始文学创作,四处流浪,在山峦与城市之间奔走,享受自由带给她的快乐。但是那种快乐并不持久,她想要的自由也变了味,她常常感到孤独,却没有可以退回去的路,《七月与安生》里的安生就是后来安妮宝贝的影子。

书上说,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其实,我想说,七月与安生从来都是安妮宝贝的影子,她们是安妮宝贝身上的矛盾体现。当生活安稳的时候觉得无趣,想要自由去流浪,当流浪的时候又怀念安稳生活的幸福感,孤独到彻骨。

可是正如七月的母亲说的那样:女孩子无论选择哪种生活,都是要受累的。我们终究要与生活做抗争。

图片发自App

电影的最后,安生望着玻璃窗,窗户上出现了七月的影子,她们二人互为镜像,七月变成了安生,安生变成了七月,她们合为一体就是安妮宝贝本人,而《七月与安生》是安妮宝贝生活的缩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月与安生》是安妮宝贝生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