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考》阅读摘录笔记:五星笔记法

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别人的知识,而是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完善思考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成甲《好好思考》

一个全新的做笔记方法:五星笔记法。

五星笔记法所谓“五星笔记法”,就是每次做笔记之前,先画出一个五角星,每个角代表一个问题,一共五个问题,做笔记的过程就是回答这五个问题的过程。五个问题回答完,笔记才算做完了。这个方法背后的核心原理是,别人说出来的东西,你就算记下来,也还是别人的知识。我们只有对别人说出来的东西进行二次深加工,把别人的知识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把那些启发和收获与自己的经历、接下来的行动相联系,才能真正从别人的做法中提取精华。

而五星笔记法中的五个问题分别是:

1. 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其实,无论是一本书的主题还是工作会议要讨论的议题,我们往往是提前知道的。因此,在读书或者开会之前,可以想想,如果我是作者或演讲人,我会如何讨论这个主题?等到打开书或者领导、同事开始讲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比较大家思路之间的差别。

2. 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推理逻辑往往比具体结论更重要。因此,我在做笔记的时候,不仅留心他说了什么,而且关注他讲述的逻辑,在对方讲的时候,就尝试画出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图,推测对方的思考过程。

3. 这次分享或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对方讲的内容我有疑问吗?他的想法有什么局限性吗?有哪些观点给自己很大启发?在讨论中,我还联想到了哪些相关的案例和经验?

…………这些灵光一现的启发点、疑问点,要及时记录下来,之后要再花时间加工分析。

4. 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顺着启发点继续追问:这个方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策略为什么有效?这个策略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

我们要尽可能把获得的新启发点与自己过去学习过的其他原理联系起来,用新原理解释旧道理,这样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启发。当然,这份工作是要专门花时间的。

5. 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启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想法中,还要变成自己日程表中的行动计划,改变自己的生活。

【成甲记笔记的案例】:

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学习的隐性知识,只要我们留心挖掘,就能给自己启发和帮助。在这种思路下,成甲做的笔记就和大多数人做的不一样。他开会时记录下的内容,一般只占最终笔记的20%。因为在现场做完笔记之后,他还要用更多的精力,回答五星笔记法提出的问题。

有时开一次重要的会议花两三个小时,但他后面整理笔记可能要花七八个小时。在这七八个小时里,他会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思考对比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逻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别人思维方式背后可能有哪些更底层的思维模型,如何把这些启发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张五常学经济学的案例】: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成长为学术大师的。张五常曾在《思考的方法》一文中,讲述他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杰克·赫舒拉发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讲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知识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先生一门课要旁听六次,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可是张五常知道,对于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具体的方法和结论,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掌握别人的思维模型。能够通过做笔记学习整理优秀同事和前辈的隐性知识,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型,正是特别高效的学习方法。

工作中如何挖掘隐性知识变成能力

实际上,在工作中比拼的就是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你和同事的每一次谈话、交流、任务布置,甚至同事遇到问题时微妙的细节反应,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只不过想要在工作中快速进步,我们就要多花时间挖掘优秀同事身上的“隐性知识”,并把它们转化为能为自己所用的思维模型:他们是如何安排工作的?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这些行动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什么?

核心方法就是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把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思维模型。

【成甲要求新人做会议纪要的案例】

借助笔记加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我对公司新入职的员工往往会提一个硬性要求:要主动在各个团队开会时做会议纪要。为什么这么做?难道是让新员工多干苦力活儿吗?并非如此。我这么做是想帮助员工快速成长,融入公司。其实,虽然工作中人们的经验和智慧并没有写成文字,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知识没有展现。虽然我们不能像读书、看报一样轻松地把别人的智慧“阅读”出来,但是我们留心做一个“智慧格式转换”的工作,也能把优秀同事的智慧转化成文字,反复阅读思考。而这个方法就是做会议纪要或工作笔记。人们在工作中的每一次谈话、每一个决定里都包含着经验和智慧,但是要获得这些智慧,还需要我们去挖掘。

【猎豹创始人傅盛会议纪要的案例】:

猎豹创始人傅盛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公司做会议纪要对他的快速成长帮助很大。当年,傅盛在周鸿祎的3721公司工作时,第一次跟着周鸿祎开会就被安排去做会议纪要。那天,周总讲了两个多小时。要知道,周鸿祎是个思维非常跳跃的人,开会时,他的话题经常跳来跳去,他这个会议纪要做得很不容易。结果,当天傅盛整理会议纪要忙到凌晨三点钟。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不仅是因为会议内容分散,而且是因为傅盛没有像别人一样简单地罗列领导开会时讲的内容,而是对着看似很散的会议纪要思考:周总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又从这个话题跳转到新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在这种反复推敲和打磨的过程中,傅盛逐步梳理出了周鸿祎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逻辑。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傅盛又把会议纪要的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整理出来,在关键地方标黑,在要点底下又列出次级要点,这就让人在看会议纪要时一目了然。做完了这些还不够,他又把会议纪要提炼成一份邮件正文摘要,这样别人收到会议纪要邮件时,不用下载附件也可以知道这个会议讲了什么。周鸿祎看到傅盛做的会议纪要后,十分赞赏,当即就安排以后的会议纪要让傅盛承包。几年后,奇虎内部有人认为,在公司里能和周鸿祎进行思维对话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傅盛。

这次做会议纪要的经历让傅盛记忆深刻,后来他总结道:写会议纪要这件事不仅是为上级服务,而且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整理、提炼、反思、深入思考别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傅盛做会议纪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结硬寨,打呆仗”“以慢为快”的进步方法。我们很多人看不起做会议纪要,觉得这是个浪费时间的体力活儿。其实做会议纪要是一个智力工作,关键是在人们说出来观点之后,对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做二次加工,理解不同人思考问题的方式。

如果我们能把日常工作中的各种交流、合作中遇到有启发的地方,都以工作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再深入思考,加工整理,就能挖掘出很多过去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思考》阅读摘录笔记:五星笔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