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当然不是!破除沟通障碍,就这8个字

图片发自App

昨天早上上班,在地铁上听见一男一女对话:

女生:(看了看手机时间、面向男生)肯定迟到了,一会儿见到他们就照直说我家有事耽误了。

男生:(看手机、没抬头)嗯,不用。

女生:照直说没关系,本来就是因为我的事耽误了。

男生:(继续看手机、没抬头)没事儿。

女生:你有在听我说话吗?

男生:有啊!

女生:那我刚才说了什么?

男生:哎呀,我会跟他们解释的,放心,交给我。

女生:......

在我看来,他俩做了一次无效沟通,虽然只有不到3分钟,却让时间白白浪费了:

女生主张对朋友坦白迟到的原因,男生不仅心不在焉的一直盯着手机看,对女生的提议反应是:直接否定的同时,也没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其实,这样的无效沟通在生活里很常见,为什么会这样?要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了解沟通的基本结构开始。

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将沟通的基本结构总结为三部分:

传递者的意图

--秘密的,只有传递者自己知道

传递者的行动

--公开的,传递者和接收者都能看到

对接收者的影响

--秘密的,只有接收者自己知道

最理想的状况是什么呢?就是传递者的意图与对接收者造成的影响完全契合,中间没有因为传递行为而有所折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你理解的正是我想说的。

但我们在实际沟通的时候,几乎无法达成这种理想状况,因为在沟通过程中,有两个地方容易产生「噪音」:

传递者的意图与传递行动之间

传递行动与对接收者的影响之间

这些噪音包括但不限于:

环境干扰

双方情绪

双方注意力

传递者的表达能力

接收者的理解能力

......

正是这些噪音,最终导致了所听非所说的沟通障碍。

文章开头的例子,也是因为男生的注意力没有放在和女生的对话上面,产生了不恰当的反应,两人没有就解决方法达成一致,最终导致用来沟通的时间被白白浪费掉,很可惜。

由此可见,想要破除沟通障碍,最根本的,要么想办法减少沟通过程中的噪音,要么在噪音中力求提高沟通效率,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这8个字:

精准描述、积极倾听。

接下来,我将分别展开来阐述。

精准描述

想要获得有效沟通,信息的传递者和接收者双方都有自己的义务,而精准描述就属于传递者的义务。

你可能觉得这个很容易做到,感觉自己每次沟通的时候,描述的都挺清楚的,然后实际上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来看下面这组对话:

老板:(突然走进小李办公室)小李,把早上那位客户的资料整理一下,中午下班前送到我办公室。

小李:王总,早上总共接待了三位客户,您指的是哪一位呢?

这个现象非常普遍,老板和小李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沟通失效,老板不得不修正信息后再说一次。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知识的诅咒」,它指的是:如果你已经掌握了一个信息,那么你很难想象在没有掌握这个信息的人眼里,这个信息是什么样的。

老板知道自己想要哪位客户的资料,但小李不知道,因此产生了知识的诅咒。

由此可见精准描述的重要性,那要怎么做到尽可能的描述清楚呢?可以试试下面这三种方法:

1.描述某一事件而非普遍事件

我们常常脱口而出:你怎么「老是」打断我、「每次」都不让我把话说完?

请仔细想想这句话,是不是就能发现,我们将一件独立的事件说成了普遍存在的事件?

这不是在咬文嚼字,因为通常你这样说以后,就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应,遇到胡搅蛮缠的,会这样说:我什么时候打断你、不让你把话说完了?!

遇到较真的,会这样说:我哪几次断你了?因为什么事打断你?

当然,基于精准描述属于传递者的义务,所以我们在这里不讨论接收者的态度、情绪以及理解能力。

把上面那句话改一改:你先别急着打断我、先让我把话说完可以吗?这就叫做「描述某一件事而非普遍事件」,我们平时提倡的「说什么事就说这件事,别借题发挥」,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2.描述的是事实而非观点

可能你会觉得「事实」和「观点」有点难区分,但其实区分它们是有诀窍的,我们平时在说一件事的时候,通常一开始是描述事实本身的,但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就是说成了观点。

仔细回想不难发现:从描述事实到表达观点,其实是有标志性词汇的,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想......这类典型的表达自我观点的词汇。

举个例子,对比下面两组对话:

A:怎么样,今天和客户聊得如何?

B:没见到客户,小C迟到了,我们错过了预约时间,客户有下一个行程,我们约好明天下午再聊。


A:怎么样,今天和客户聊得如何?

B:没见到客户,因为小C迟到了,客户还有别的安排,所以我们只能改时间,我觉得他真的非常不靠谱,这么重要的场合都敢迟到,以后还能指望他什么?!

说的是同一件事,但我们很容易区分哪种说法是描述事实、哪种是表达观点。

3.描述感受时用第一人称

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个沟通技巧,不信我们来看下面这两种说法:

我现在感觉很生气


你真的惹怒我了

描述自己的感受时,建议使用第一人称,这样才能让对方认真体会你的感受,如果一上来就说你让我如何如何,有很明显的责怪之意。

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想办法反驳,或者就是被惹恼,还怎么奢望对方来体恤你现在的心情呢?

积极倾听

说了传递者的义务,接下来,说一说接收者的义务,没错,接收者的第一要务就是积极倾听。

很多人认为倾听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被动的接收传递者的信息,那多少都会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

应该有意识的把倾听当成一种主动的行为,表现在态度上就是要积极的倾听,具体怎么做呢?可以参考下面这两种做法:

1.复述对方的话,确保自己的理解无误。

这是一个主动倾听、避免接收被噪音影响非常好的技巧,在适当的时候,主动提出要求复述对方的话,这样一方面能够确保自己倾听对方时集中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确保自己理解对了对方说的意思。

但要特别注意区分「复述」和「反问」的区别,避免适得其反。比如下面这两句话:

你的意思是XXX喽?

你的意思是不是XXX啊?我有理解对了吗?

前一句是反问,略带不满,后一句就是真心和对方做确认。

2.让对方复述自己的话,确保自己对对方反应的感受判断是正确的。

我们在听完对方的描述后,会在心里对事情或对方的态度有个大致的感觉,但这个时候,切记盲目下定论,更应该避免急着打断对方,在等待对方把话说完以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

然后为了验证自己对对方的感受判断是正确的,务必请对方重复一下自己之前表达的看法。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很麻烦,别人也许不会配合,就算配合,这样的对话也多少显得有些机械。

没关系,这个方法不一定要用在平时生活和工作时的沟通中,可以考虑在正式沟通场合中使用,但不管怎样,心里得有这么一根线。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沟通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传递者的意图

--秘密的,只有传递者自己知道

传递者的行动

--公开的,传递者和接收者都能看到

对接收者的影响

--秘密的,只有接收者自己知道

我们在平时的沟通中之所以常常所听非所讲,是因为意图在传递过程中遭遇了噪音的双重干扰。

想要破除沟通障碍,最根本的就是要想办法降低噪音,具体的方法,可以归纳为8个字:

精准描述

1.描述某一事件而非普遍事件

2.描述的是事实而非观点

3.描述感受时用第一人称

积极倾听

1.复述对方的话,确保自己的理解无误。

2.让对方复述自己的话,确保自己对对方反应的感受判断是正确的。

在沟通中如果能牢记这8个字,就能破除沟通障碍、最大程度的提高沟通效率。

不妨待会儿就试着将它们用起来,你会发现:花在无效沟通上的时间将大大缩减。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当然不是!破除沟通障碍,就这8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