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中开出自己的花

据说,在非洲的茫茫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它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花儿,花开四瓣,每瓣自成一色,分红、白、黄、蓝4种颜色。为了能在环境恶劣、干旱少雨的戈壁滩生存下去,依米花要用5年的时间,把细长瘦弱的根系深深地插入大地的心脏,一点一滴地汲取水分和养分。在第6年的春天来临的时候,它才会开出一朵四色小花。让人惋惜的是,这种经过6年努力、艰难生长才开出的小花,花期只有短短的48个小时。在这48个小时里,依米花尽情绽放生命中的美丽,直至耗尽生命的养分,然后在灿烂中死去。

也许有人问:为了这短短的48小时的美丽,竟要等上漫长的6年,值得吗?

不由得想起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句经典的歌词。是呀,依米静静地伫立在隔壁滩上,在默默的坚守和等待中,摇曳出48小时一次的美丽。依米花的绽放之所以让人怦然心动,就在于她那种执着的6年等待的过程。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遗憾的是,我们的好多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家长和老师赋予了太多、太高的希望:将来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要成名成家。就像某些视利润为一切的果农,刚种下果树,就恨不得马上开花结果、马上赚大钱,于是用激素催生,希望早早开花、早早结果。至于造成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所说,“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然而,就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仍然正在发生着或上演着这样的事实:让三岁的孩子用稚嫩的小手拿起画笔学画画,让四岁的孩子上幼儿英语辅导班,规定五岁的孩子必须背过多少首唐诗宋词,让未满六周岁的孩子参加奥赛培训班!而且还给这些琳琅满目的辅导和培训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课堂上,一个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老师就迫不及待地“立马换人”,叫另外一个学生来回答,有时候老师干脆自个儿包圆,来个自问自答。究其原因,正如郭元祥教授所说:“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

常常感动于南京行知学校杨瑞清校长的“花苞心态”。什么是花苞心态?杨校长做了这样的诠释:“看看千瓣莲的生长就知道了。为什么她迟迟不开花?只因为它孕育了太多太多的美丽,沉甸甸的,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啊!把这种心态应用到教育上来也如此。不要总是嫌有的孩子笨,反应慢,迟开一定有迟开的道理,一定孕育了别样的美丽,我们不要心急,而是耐心的等待、呵护,直到花开。假如过早的认定它是一朵很失败的花,没有耐心等待她的生长、绽放,那将让多少美丽夭折?所以,教育更需要花苞心态。”

“花苞心态”和叶圣陶先生“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庄稼的生长和成熟不仅需要阳光雨露,更应当遵循它们生长的季节和规律,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农人服侍自己的庄稼一样,需要的是符合规律的自然生长,需要的是在播种、松土、施肥、锄草等辛勤耕耘过程中的耐心等待。古代著名政治家管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箴言和著名诗人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诗句都道出了“欲速则不达”“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样的真谛。面对个性迥异的孩子,我们更需要 “诲人不倦”“锲而不舍”的慢教育。

教育的最忌讳的就是只要结果,不看过程。因为学校要荣誉,教师要质量,家长要分数。而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犹如禾苗正在拔节,花朵正在含苞待放。这就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在等待的过程中,突出个体、尊重差异、关注细节;在等待的过程中,给孩子适时地点拨、恰当地评价、真诚地鼓励;在等待的过程中,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努力的机会。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所说:“不能奢望在学生的心田里撒几粒种子,淌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的自我教育的果实。只有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地坚持下去,学生自我教育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坚实。”

最近读一本叫做《慢养》的书,记住了这样一段文字:“慢养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着急。有的孩子成熟得快,有的较慢,孩子是慢慢养大的。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要和孩子一起赢在人生的终点,就要帮孩子在起跑点找到成长的力量,不要计较起跑点上的输赢。”

花开自有期,静待莫心急。做教育,就应该像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人郭橐驼一样,他种的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原因何在?他的做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无他,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那就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怀揣一种叫做期待和信任的爱,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等待的美丽,“让乔木成为最好的乔木,让小草成为最好的小草。”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等待中开出自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