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心学六十句名言,全面解读心学七大概念

心性

一,知觉者心之体也,思虑者心之用也。(《樵语》)

二,中心,其天下之大本乎!如心,其天下之达道乎!中心则体物而不遗,如心扩而充之,天地位,万物育,故忠恕则成位乎其中矣。(《樵语》)

三,性与气一也。(《樵语》)

四,性也者,其天地之生生者乎!其於人心也,为生理。道也者,其生生之中正者乎!其於生理也,为中和。(《樵语》)

五,知宇宙间一我与天地也,故君子法以自强不息。是故家国天下之事,无一而非性也。(《樵语》)

六,天地间凡有形者气,无形者亦气,而性行乎其间矣。故滞有者固不足以知性,沦空者亦不足以知性。(《新论》)

七,四端德也,非性也,性与德非二也。其未发也浑而一,及感而通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生焉,而四者别矣。(《新论》)

天道/天理

八,道也者,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无终者也。(《寄阳明》)

九,夫中正者,天之道也;中和者,人之道也。(《樵语》)

十,知小而不知大者,不足以语全;知大而不知小者,不足以语分;知小大而不知中,可与语器,不可以语道。夫知小大道器之为一体,则几矣。(《樵语》)

十一,万理同根而异感,故在君为仁、在臣为敬、在父为慈、在子为孝、在友为信、在所以感之者,是故君子敦本。(《樵语》)

十二,观天地间,只是一气,只是一理,岂常有动静阴阳二物相对?盖一物两名者也。夫道一而已矣,其一动一静,分阴分阳者,盖以其消长迭运言之。以其消,故谓之静、谓之阴,以其长,故谓之动、谓之阳。亘古亘今,宇宙内只此消长,观四时之运,与人一身之气可知,何曾有两物来?古今宇宙只是一理,生生不息,故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见之者谓之见道。(《新泉问辨录》)

十三,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一阴阳也,阴阳一气也,气一宇宙也,一而已矣。一不变则宇宙不变,宇宙不变则气不变,气不变则阴阳不变,阴阳不变则道亦不变。夫道一而已矣,智者见之,仁者有之。(《新论》)

十四,道,天理也,心之本体也。子能知本体之自然,则知道矣。(《雍语》)

十五,元、亨、利、贞,同道而异德。仁、义、礼、智,同体而异用。喜、怒、哀、乐,同寂而异感。(《新论》)

元气

十六,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来之宙,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尝空也。(《寄阳明》)

十七,宇宙内屈伸变化只此一气,气之伸者曰神,气之屈者曰鬼,皆与道为体者也。故曰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学者要在察见此实体而以养之于己,则鬼神之情状可识矣。(《金陵答问》)

十八,以一物观,何讵而不为聚散?自太虚观,何处而求聚散?(《雍语》)

十九,人知有形者之为气,而不知无形者亦气也,横渠子独以无形者为气,盖未悉有无虚实之体焉耳。(《雍语》)

二十,天地之初也至虚,虚者无也。无则微,微化则著,著化则形,形化则实,实化则大。故水为先,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次之;天地之终也至塞,塞者有也。有则大,大变而实,实变而形,形变而著,著变而微。故土为先,金次之,木次之,火次之,水次之。微则无矣,而有生焉。有无相生,其天地之终始乎!(《樵语》)

二十一,阴阳同道而异气,五行同气而异质,五常同体而异用,五声同生而异起;五色同质而异采,五伦同理而异分,五方同性而异习。((《新论》)

二十二,虚无即气也,如人之嘘气也,乃见实有,故知气即虚也。其在天地万物之生也,人身骨肉毛面之形也,皆气之质,而其气即虚无也。是故知气之虚实有无之体,则於道也思过半矣。(《新论》)

二十三,空室空木之中,有物生焉。虚则气聚,气聚则物生。故不待种也,气即种也。古之气化而生也,故虚者生之本。(《新论》)

知行

二十四,知行并进,其进其深。(《樵语》)

二十五,知者行之几,行者知之实。(《樵语》)

二十六,知圆而行方,知远而行近。(《樵语》)

二十七,离知而行,非圣人之行;离行而知,非圣人之知。(《樵语》)

为学

二十八,学乎天地与我一者也。(《樵语》)

二十九,物至照之,不至则不照,照不照皆此体也。学在去其蔽之者而已矣。(《樵语》)

三十,学也者,觉也。人之良知蔽於气习,故生而蒙,学问思辨所以发其蒙而觉之也,觉则复其良知之本体矣。如梦有觉之者,非外益之也。(《樵语》)

三十一,故为学者如履路矣,视而行之,行而视之。(《樵语》)

三十二,学要知条贯,便是易简。(《答谢与规》)

三十三,易也者,以言乎道者也;书也者,以言乎心者也;诗也者,以言乎性情者也;礼也者,以言乎事者也;春秋也者,以言乎妙用者也。(《新论》)

三十四,异也者,二也。夫端,一而已,二之则异端矣。

三十五,夫学,觉也,警觉之谓也。是故六经皆注我心者也,故能以觉吾心。易以注吾心之时也,书以注吾心之中也,诗以注吾心之性情也,春秋以注吾心之是非也,礼乐以注吾心之和序也。(《二业合一训》)

三十六,蓍卦是易理之形见者也,在卦在心,皆是一理,因卦以感通其理,理见而心邪秽去矣,此即所谓易简之学。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即学易以感通此心之理,与洗心退藏于密一事。(《新泉问辨录》)

功夫

三十七,君子敬可以生仁,定可以生智,思可以生勇。夫能敬而后定,故定而不寂;能定而后思,故思而无邪。(《樵语》)

三十八,大德敦化,小德川流,惟敬而无失者能一之。(《樵语》)

三十九,夫良知者,非外铄者乎!既不以外铄而有,亦不以外诱而亡,气习蔽之则蒙耳。故学所以发蒙以扩其良知也,不博学则不能发蒙,蒙不发则长而愚。(《樵语》)

四十,心动乎天则生,故欲其动。心动於物则死,故欲其不动。是故能动心而后能不动心,能动之至可贤,不动之至可圣。(《樵语》)

四十一,物至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知有所措。(《樵语》)

四十二,君子应万事而不与,故能一。(《樵语》)

四十三,忘助皆私心也。滞於物、胜於事,皆忘也;矜持、欲速皆助也。(《雍语》)

四十四,知语者知默,知进者知退,知存者知亡,知生者知死。(《新论》)

四十五,人皆知进之为进,而不知退之有进。人皆知得之为得,而不知失之有得。进退失得,周流不测,唯义所极。是故君子以无常观常,故常得其常。(《新论》)

四十六,阴阳合德者道,仁智合一者德,内外合一者心,动静合一者神。(《新论》)

四十七,天理亦不难见,亦不易见,要须切己实用必有事焉而勿正功夫,乃可真见都是鸢飞鱼跃,不然,亦只是说也。(《新泉问辨录》)

四十八,意、心、身、家、国、天下一齐俱至,固是心事合一,随处体认天理功夫,久久熟后,心身了悟,自达天德,乃是知本、乃是知至。(《新泉问辨录》)

四十九,默识对学不厌说。默识即尊德性,学不厌即道问学,非问学,则德性不真;非学不厌,则所默识者或差也。圣贤每每兼举并言之,盖二者所以相济,不可相无也。(《新泉问辨录》)

五十,体认天理而云随处,则动静心事皆尽之矣;若云随事,恐有逐外之病也。孔子所谓‘居处恭’,乃无事静坐时体认也;所谓‘执事敬,与人忠’,乃有事动静一致时体认也。体认之功,贯通动静隐显,只是一段工夫。(《新泉问辨录》)

五十一,知是精察以知此,仁是纯心以存此,勇是果确而不息乎此。学者只体认天理,三者皆在其中,昏杂意念自不生,不须头绪多般想象。(《新泉问辨录》)

五十二,故夫知与行二,而举世无真知行矣。才与德二,举世无全人矣。文与武二,则举世无全材矣。兵与农二,则后世无善法矣。夫子之文章与性道二,则举世不知圣学矣。心与事物二,则圣学不明不行矣。(《与汤民悦》)

五十三,君子之志法乎天,行法乎地,其变化法乎四时,故能与天地并。志法乎天,故远而无外。天包乎地,行法乎地,故近而无遗。变化法乎四时,时而出之,故出而无穷。(《樵语》)

圣人

五十四,圣非分外也,如其分外,畴其强之,是故惟圣贤然后能尽性,尽性然后成人,哀莫大於不成人,弗思尔矣。(《樵语》)

五十五,圣人,先天之学也;贤人,后天之学也。(《樵语》)

五十六,天地之性生万物,发於元,长於亨,成於利,藏於贞。贞者,物之所终始也。圣人之心体万事,生於仁,裁於义,节於礼,成於智。(《新论》)

五十七,智者,圣学之所以终始也。知始知终,循环无穷。(《新论》)

五十八,有田则食足,食足则善心生,善心生则伦理明,伦理明则风俗厚,风俗厚则礼乐兴,礼乐兴则和气致,和气致则天地泰、万物若。(《新论》)

五十九,夫易,圣人所以顺阴阳之道,明变化之理,而立天地人之极者也。(《修复古<易经>传训测序》)

六十,圣人之道,存之乎心,发之乎事,成之乎治,极之乎参天地。(《新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甘泉心学六十句名言,全面解读心学七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