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能力高中生酸甜的青春不也是大叔们写的
老人写出来的东西真的不一样,宫崎骏,今敏的作品能那么受欢迎,很多年轻人也喜欢看。
的确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老一辈人创造的。年轻人二三十岁他也没能力去创造,他只能作为观众,没那个能力阅历魄力。
其实20多岁,敢冲敢闯,怀才的年轻人一大堆,论打工人,进大企业,磨成社畜,创作者。。这个真的是在国内被剪枝叶的,但也经常有好作品,但就那国内开发IP的,就那tx,有钱,艸出个什么东西啊。
啥都没有,没有话语权,没形成完整世界观,没有很多的经历,还没有钱(至少是能决定走向的钱)………
创作能力在品鉴能力之上,品鉴得多了、思考多了,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像有些事觉得自己灵光一闪,结果翻书一看人家早写过了,而且更有深度。但绝大多数上岁数的,不如年轻人,尤其是一些老壁登,毫无建树、滥竽充数且倚老卖老,不值得尊重,文艺创作主力军还是有才的中年人。
年纪小意味着你阅历不够丰富,纵使你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也没有什么能力体现出来,姜文的意思不是说年轻人创造不出来好作品,而是他们不能形成自己的气候,如今的影视,电视剧,动漫也好,都是一些曾经年轻过的人创造出来的,你只有经历多了才能形成一种大环境,你举的那些例子就好比是说90年代的周杰伦一样,音乐奇才但是在那个年代实在是褒贬不一,周也不是所谓的主流。也就是说没有周音乐一样会发展下去,但是没有业界的一些大牛很多事就办不成,你的梦想也无处施展,这么说你能明白吗?
说年轻人身上没有金钱能力甚至创意和想法,但年轻人身上有希望,越早正视发现自己平庸的年轻人和同类人相比未来的希望就越大,因为他们会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去打磨自己。很多年轻人说实话,各方面的付出都不如年长者,自己又不是天才,凭什么能胜过人家呢?年长的废物年轻时何尝不是自命不凡的年轻废物呢?
老年人才愿意研究年轻人,年轻人不愿意研究年轻人,因为容易思想对立,一般我们叫做不一样的烟火
老年人研究年轻人叫紧跟潮流,或者回望青春。年轻人研究老年人,大多数人没那心,因为总将过去
年轻人正在成长,而老年人已经为成长护航了,这是传承,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关注更年轻的人
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研究年轻人,是因为一般我们都互称对方为杠精。
其实重要的不是年龄,是紧跟时代潮流的知识。我学设计的老师今年已经四五十了,还是一样每天都要学习新东西接受新知识。特别是文化设计这方面的行业更是更新的快,有什么新技术新知识一出来你立马得知道得会用上。年龄只能给予经验,知识给予一颗年轻的心
做项目中,学习,理解和表达同样重要。而这三者都逃不出个人经验和阅历的积淀。我目前的小组里上到快退休,下到23的都有。资历老的眼光确实独到,真的是几乎靠直觉选定方向,对行业内的新兴技术也理解很快。但细节和可行性方面的把控还是要交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来做。这中间交流的过程也很看阅历的,因为生活年代差距很大,所以交流的时候打比方举例子也要照顾对方的认知。
用阅历这个词更加妥当。从我的认知角度来看,近年来的主流似乎过于“晚熟”和“多样化缺失”。相当多的新人在业务交流上存在问题,也有相当多的老人跟不上时代,这都是阅历方面不足导致的,而不是简单的年纪多少
观众能有什么认知,导演坚持自己的风格就行了,众口难调不说,其实很多观众压根就不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
这个世界绝大数人就是这样。大多数大学生选专业就这样,选之前那叫一个倔强啊,感觉他不成那个专业的专家就绝不回头的那种,上了几天课后“这他么什么啊,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别的某某专业才是我的理想,才是我想要的”。然后重复。
反正这不满意,那不满意的,最后干脆不去看了,导演为了所谓的跟上年轻人的步伐改思想,慢慢浮躁,追求观众和赚钱,拍出来的东西都不一定是他的最初喜欢的,然后观众高呼中国没有好电影了
年轻人会因为年龄限制太多青涩,但谁说老人就不能有个年轻的内心呢?
从表面上能让用户看见的东西其实后面会经过特别多的东西。不能只流于表面。
把小年轻放到孤岛上,不过是一群披着兽皮的野人罢了,人类引以为傲的历史和传承,不是年轻,当年轻人能独当一面的都不太年轻了!
年纪大的人一般更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而他的观点就是没有年不年轻,只有好不好。毕竟很多客观因素比如阅历(经验)、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等因素都会成为年轻人在进步道路上的限制,所以相对的,年轻人很少出现优秀作品。但是,在评论中倒是看见了不少全凭年龄说话的观点,我甚是觉得好奇。但,我了解了一下觉得还是心平气和表示尊重,因为好像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有问题,本质上还是再说老年人“更”能创造出优秀作品,重点的确实在更上,而不是年纪大。虽然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还是希望能耐心地理性地理解完整。比如有个大佬在说年轻人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就已不再是年轻人,这句话没问题,但咋感觉好像和“明天必然是年轻人的”这句话冲突了呢?冷静地思考一下其实没有冲突呀,所以这本不应该怼起来。而且这站在姜文老师的观点之下并没有什么错,但也有些片面,老师说的明明是“没有年不年轻,只有好不好”,看的是内在,是内容。并不是完全偏向于年龄这一属性吧。硬要说的话,年轻人不也搞出来了一些事情吗?先不论个人成败,现在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所谓共享概念的实践是从一个应届大学生开始的;而且,青年教授也不少吧?西方一堆存在的例子虽然是西方教育制度的允许以及与个人特质相契合,比如陶哲轩,过去的比如冯诺依曼。虽然这种就是少数,但也不至于因为概率问题就全盘否定。还是那句话“不在年不年轻,在于好不好”。反过来,不论年不年轻,谁还不想做一些对自己乃至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很多年轻人在没有丰富社会经验和阅历以及成熟思维模式的情况下,很多想法和idea是比较不切实际和不成熟的。。其次,就算你真的是天才,idea很成熟 非常完美。你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人脉、实践手段、用人经验、成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去把你的想法idea落诸于现实,让它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再其次,就算这些能力你有一天都实现了,从思想到阅历再到实践能力你都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也已经老了。。所以不要说乔布斯、马云 多少岁建立公司,他们创业是早,但真正把企业做大、做成全球知名品牌也基本是在35、40岁以后。所以,也不要觉得自己没法主宰今天就丧气。因为你们今天的努力和积累其实也是为了未来的成功铺路奠基。
主持人说好话就说拍马屁,争论就是情商低,中立就是没营养说废话,不说话就是水平不够接不上
混lofter的时候,一堆在读的学生写东西,初高中大学都有。那些的东西真的是二十个里面能出来一个写得好的文,结果还是个已经工作的。他们的文字大部分就是语句不通顺,前言不搭后语,有错别字。有趣的脑洞倒是有的,但是构思啊,脉络铺垫啊,文笔啊都不行,写不出复杂的感情,故事结局一眼看到底。然后读者夸人也就是啊啊啊啊,太太好棒。整个搞得跟饭圈追星似的。
一直在想所谓年轻人,所谓年轻人喜爱的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仔细想一想,除了完全自发创造形成的亚文化圈子,大多数“年轻人喜欢的”并不是由年轻人创造的。而前者一般并没有什么营养,后者才会形成我们的精神内核。既然如此,所谓年轻人喜欢的,所谓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