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名字叫《万箭穿心》,外文翻译为“FengShui”。它围绕着在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三口之家的故事。故事中男主人马学武是一家国企厂办主任,妻子马宝莉是一名小贩,儿子小宝正在读小学。
故事的开篇便是炎热的夏夜,妻子求欢,丈夫以明天搬家为由拒绝。镜头慢慢到第二天,搬家队的人在楼下与妻子争论想加钱,丈夫在楼上偷看,不敢出声。而后到了新家,丈夫想要犒劳搬家队,男人拿出烟又让孩子去买汽水,被妻子阻止,并被说了一通,场面僵化在此。
这个时候的妻子看起来不仅强势,似乎还有那么一些蛮横无礼。当搬家队其中一人对丈夫说起妻子的蛮横,说妻子没有贤良温淑之德时,他脸上的表情僵硬在那,快速从钱包里拿钱给搬家队,妻子从里屋冲出来准备与那些人争论,他拦住她却被甩开,一脸无奈而淡漠的望向妻子追出去的背影。这个画面只定格了一秒,便立马转到晚上一家人庆祝乔迁之喜,睡觉之前,丈夫第一次向妻子提起了离婚。
这个决定一定不是听了别人说了几句话就想好的。影片是直接把两人的婚姻生活过渡到了快要十年这个时间节点,尽管我还没经历过,不过从观察父母的相处大概也能够知道生活就是一地鸡毛。
以前我认为两个人是因为生活的琐碎,被磨得失去了年少时的趣味以及对彼此的爱恋,可是观察周围一众男女老少的婚姻相处方式,发现大家在最初时都有甜蜜喜悦,等到孩子出生以后或者说不需要,只要时间过去几年,其中就有人开始厌倦或者说是习惯。
习惯是个中性词。它包含很多好的坏的,这已经不在婚姻这个单薄方面,它涉及到我们整个生活。出现的习惯一部分是因为你自己开始依赖另一个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但另一方面,习惯还有另一层意思,叫理所当然。
这大概是人性的劣根,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别人常做这件事就潜意识认为他该做这件事,而未意识到他做这件事的目的以及这背后的原因。就像电影中妻子与别人在为了几十块争吵,看起来世俗小心眼,可是真正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在买菜时为了少几毛说几句,在被占便宜后大声引来众人围观,这大体的原因不是真的想去计较,而是我们是真正的在过生活。
这是我写这篇荐影想到的第一个切入点,生活。
尽管有很多人这样做了,可是很少人懂得这层意思。生活暗藏了很多陷阱给我们,我们一边要小心翼翼前进,一边还要防御。他人的“坐地涨价”对于妻子而言就是在挑起一场“战争”,丈夫作为“主帅”偃旗息鼓,“副帅”妻子自然要咬牙迎敌。
可是从影片的开头丈夫就不理解,甚至有些厌恶她。这种隐约的情绪并没有被妻子察觉,她只是认为丈夫在跟她闹情绪,也许就跟之前一样,吵一吵就好了,可是没想到有天她接到丈夫的电话,说晚上要跟领导吃饭,这个情况就引起了她的怀疑。
女人想证实,于是她特地跑到丈夫工厂外的面摊等他,一路跟踪看着丈夫与一个女人进了宾馆,所有的怀疑成了事实,然后她崩溃流泪,又起身准备抓人,最后却选择报警,让他们受到世人唾弃,而这个时候,丈夫再次提出离婚。
丈夫是个软弱的人,一是从搬家那可以看出,然后就是此刻,他提出离婚,没有说过一句道歉,好像这件事受伤的只是他,而对于妻子而言,离婚就可以抚平她所有的伤。再就是当他得知了举报的人是妻子以及被通知他是厂里第一批下岗的人员时,他无法接受生活突然给他的双重打击,他选择跳河离开这个世界。
这件事发生之后,宝莉为了养家,准备做扁担,于是找到何嫂让她带她入门,而何嫂说了一句话,“现在真的很邪,上吊的、割手腕的、跳河的、吃药的,多半都是男的,真是阴盛阳衰啊。”
这句话是我写这篇荐影想到的第二个切入点,磨难。
生活中的磨难数不胜数,大的小的,重的轻的。从我们作为婴儿时哭泣的第一声也算是磨难,尽管看起来似乎是生理反应。可是这道哭声意味着身体的主人难受,而磨难带来的第一反应就是难受,就是痛。
作为人来讲,磨难的第一种是身体上的伤害,流血、骨折等,这些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后痊愈的。磨难的第二种是永久性伤害,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比如截肢、抑郁症,这些表面看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后身体不会有任何痛感,可是我知道无论是身体上的残缺还是心理上的抑郁,它的阴影是永远笼罩在当事人的心里,尽管他日常表现毫无异常,可是我知道私底下这个人需要不断不停地安抚自己,然后在白日与人友好打交道,表现出自己的正常化。
前面这两种磨难很好理解,因为它常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有时无法与它和睦相处,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有时又深知这算是老天给予自己的礼物,因为它们让自己知道活着的美好。
而第三种磨难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因为外界的不可抗力,我们发现自己无法对抗,只能被动接受,于是就有了两种极端化的结果,一种是选择死去,又或者他仍然选择活着,但其实灵魂早就死去。另一种是正面接受,努力再去开辟一条路给自己走下去。
在影片《万箭穿心》中李宝莉与马学武在同样面临下岗的问题面前选择了不同的路,不单单是因为个人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否去主动自找苦吃。
影片中两人原本的社会地位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社会底层的人。但是因为个种原因的结合,马学武有了一份较好的工作,并当上了主任,于是在开头时我们看到他跟搬家队客套,一副领导的模样,眼中不自然流露出对李宝莉做法的嫌隙。
可以说在那个时候他已经认为自己与李宝莉不是同一类人了,但现实却无情让他意识到那一切都是想象。而下岗的局面意味着他在整个家的地位更低下,以及他意识到自己无法逃出这个女人的掌控。
这就是马学武给自己找的磨难,到最后因为无法承受而不得不用最可悲的方式离开。
在影片《万箭穿心》中马学武死后,李宝莉将家庭的重担放在自己身上,十年时间她靠扁担养活了整个家,而对于这其中深受她照顾的孩子小宝而言,认为这是她该履行的义务,并且他深深瞧不起她。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思维逻辑?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一是因为小时候父亲帮助他的学习,对待任何事都不像母亲那般蛮横,所以他更依赖父亲;二是当家中父亲离开,那时的他正是树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母亲的自责使得她不敢与孩子讲述整件事的起因经过,以致让他误认为父亲的去世是因为母亲所造成的,因而他心中集聚恨意。
而影片中的这份恨意让我得到一种警醒。无数的现实案例告诉我们想法处在人脑中是千奇百怪的,正因这份不同,所以我们需要说出来,然后知道对方的想法。
这是第一步,交换信息。第二步,交流信息。这两步它的开启对象是能够正常思考和说话的任何人。无论你们是什么关系,夫妻、朋友、母子等等都可以,没有年龄限制,只有一个要求,也许你们不处于同等位置,但是在交谈时,你们需要在同等位置。
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很多东西就开始不一样了。比如遇到问题时,作为父母与儿女讨论,家成了所有人维护的中心,尽管可能儿女不能做任何帮助,但当他们知晓后会愿意主动去分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事,这就足够了。
所以,在讲第三个切入点时,我先讲述了这一大段作为铺垫,是因为我想表达,交谈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非常重要。
然后,也是最后一个我想说的一点,关于放手。在影片《万箭穿心》中李宝莉文化程度并不深,所以她没办法帮助小宝的学习,同时她又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所以她的重心全部转移到了赚钱养家上面,而我之前说到交谈的重要性,就是因为看着她辛苦了十年去养育一个孩子,却忘记了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十年的时间难以消除小宝心中的恨,假如一开始她就好好的跟他说清楚,那么电影便是另一种结局了。
回到电影本身。在最后,宝莉为了不影响小宝高考心情在外游荡,而小宝在高考之后不认宝莉并让她搬出房子,并且他认为父亲与那个女人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而宝莉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就是恶心的事。
在观影时我没有感到愤怒,只是觉得无奈。因为深知小宝这个孩子的价值观有问题,他缺乏人引导,而李宝莉她经历了生活磨难,早已没了伶牙俐齿,只会把苦痛往自己心里吞。所以她只能请求,只能咒骂,她没办法告诉孩子自己内心的绝望和痛苦。
这世上最难过的事之一便是被最亲的人误会。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软肋,一击就是重创,而你却只能含血吞。
宝莉知道孩子心里也一直带着伤,他认为害死父亲的凶手是她,她没办法辩解,因为即使辩解孩子也不相信,而对于她来说,这漫长的十年不仅是尽完了养育孩子的责任,也是使她明白抓不住的东西就该放手。
最开始看这部电影时心里总觉得苦,因为站在旁观者角度为李宝莉叫屈,可是多看几遍又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每个角色的命途是按照他该有方向走去,而现实中的我也是在依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前进,也许在旁人看来是个不撞南墙不死心的人,可是那又怎样呢?活着不就按照自己想的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