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六年前,也就是2016年5月,杨绛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了我们建筑工地,文学界的消息传到我们建筑领域,倒也不是什么奇闻异事,但也足以证明,这位105岁才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印象中,我们建筑行业的理工男并不怎么爱看文学作品,有是有,但也是凤毛麟角的。我的上司黄总就是其中之一,他比我大40岁,我们之间是有代沟的,但这种代沟比我想象中要小得多,不仅如此,我俩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摄影。

那一年,黄总还没真正学会网购,但他悟性高,有上进心,经常虚心请教我们年轻人一些关于手机、电脑啊什么的,一下子就学会了网购。听闻杨绛先生逝世的消息,黄总让我帮忙给他买一套杨绛先生的书籍,其中包括《洗澡》、《洗澡之后》、《我们仨》,我很清晰地记得书名,但从来不知道杨绛这个人,我的心思从来没有放在文学上,整天忙着建造师的复习和考试,到我真正把这些证书拿到手,才开始有了一点闲暇时间,供我看看书、拍拍照啊什么的。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书店遇到了杨绛先生的作品,拿起一本《我们仨》翻了几页,第一感觉就是缘分,我跟这本书的缘分,于是在网购平台又重新把这几本书加入购物车,通过网购买了下来。

书是到货了,但我又一直没有看,因为前面还有不少经典作品在排着队呢,这期间,我慢慢熟悉杨绛先生,也看到过不少她写的金句,是我喜欢的金句,我也把它们摘抄下来了,直到今年1月份,我才真正翻阅《我们仨》,这是第一次读杨绛先生的作品,翻了几页,我知道这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于是放慢脚步进行阅读和思考。

《我们仨》有点类似于一本自传,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三口的思念与回顾时写下来的文字,他们在霍乱时期相爱相守,24岁的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缔结良缘,步入婚姻殿堂,同年夏季,两人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在英国求学期间,夫妇俩喜得一千金,取名钱媛。此后,他们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把钱媛带大,陪伴着女儿的成长。异国他乡的日子并不那么好过,一边求学,一边要带孩子,但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是目标的力量,也是希望的力量,有目标和希望的人,步履坚定,走得远。

完成求学任务,他们一家三口选择回国发展,此后不久,中国开始了漫长的抗日战争,后面还有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各种苦日子都降临到他们身上,而此时的杨绛和钱钟书,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阶段,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还要跟红卫兵斗智斗勇,求一处安定的居所,谋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成奢望,但他们依然积极面对,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暂居在女儿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翻译工作,种种苦难并未能击倒这个家庭,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了,直到文革结束,他们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这一切跌宕起伏的情节,堪比虚构类小说作品,但这又是真实发生的,可谓患难见真情啊。

1996年,女儿钱瑗病危,患肺癌转脊椎癌,病发已是末期,1997年3月病逝,享年60岁。1998年12月,丈夫钱锺书因病去世,享年88岁。治病期间,他们仨互通书信,留下了不少爱的字迹,这些都是幸福的载体啊,文字和照片,都是幸福的载体啊,也是爱的载体啊。杨绛先生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此后的18年里,杨绛先生守候着这两位已逝的家人,为他们整理书信,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尊重生命的规律,到了人生的晚年还在勤劳工作,不断发光发热,志在为中国文学作出更多贡献。这样的人,我从骨子里敬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