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5

第五章 主动开始——家庭是否有奋斗和尝试的意愿

一,学习到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小细节:1.开玩笑、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增进关系,放松气氛。——有感于布莱斯一家刚进入咨询室时的互动。2.本书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不断地观察到他人的感受,用了很多情绪的字眼。不禁想起了金庸和古龙小说的区别,古龙小说就是不谈感受思想,只说摄像头看到的,原来这是作者情商之间有区别吗?自己以后在与人的互动中,也要多观察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在心里可以试试用情绪的字眼标明一下,在写日记文章记录生活时,多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因素,锻炼自己的情商。当然,在亲密之旅里面,是要求求证的吧!不要在情商不高的时候,先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但总归留意比不留意强。3.看到了在沉默中等待对方开始主动的时候,咨询师(作者)被挑起了厌倦等待的情绪,他用了深呼吸放松法,还挺管用的。想起黄博士说我们带小组要不断安抚自己被挑起的情绪……还有自己考驾照前紧张也试着深呼吸,这是第一次应用成功的体验。

二,心理治疗要想成功,困境中的本人要有主动寻求改变的意愿。主动从内心打开心门,否则外人从外面是攻不破的,就像第四章所说的,硬攻会遭拒,且让求助者本人遭受更大的压力或伤害。这种主观能动性,在治疗师面前如此表现,在其家庭内部也会如此,这是一个沟通的行为模式。所以在经历了初期的结构之战——咨询师采取主动的方法获得心理定势(地位)之后,现在就要求家庭自己主动求得成长突破了。治疗师只在一边观察指导就行了(比如看着吵架不让进入伤害的阶段而是说出深层感受需求,比如引导性的问话引起思考,还让对方认为是自己的成果或决定)

三,无法交心的妇女对谈,显露出他们的说话方式就是黄博士讲的轮流说话。父亲听不到女儿的感受——委屈的,害怕的,焦虑的——不加回应,只是跳过这些,一心想要解决事情怎么做;女儿听不到父亲的好意,一心只在倾泻。

因为没有共情,同理,得不到想要的回应,在女儿看来仿佛父亲对自己充耳不闻,所以女儿感受不到父亲的关心,更加“疯狂”;

父亲不能照顾女儿的感受,做共情,同理,是因为他没有这个能力吗?还是在逃避自己内心深处所担心害怕的东西?例如情绪按钮?

可见,低情商的吵架(或者沟通)——无法感受对方的感受、安抚自己的情绪——真的是太可怕了。难怪他们谈到一定程度,就要拉第三个人进来打岔。

应该是:二者能深入的谈才能解决问题。深入的谈会出现什么?在怕什么?要觉察自己,及时探索,才有可能医治原伤,得到成长突破,并且在事情上“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父女之间存在的问题:1.不会共情,2.不会商议,父亲只会只要求女儿照做,尽管用的是比较软的口气,但还是在单方要求。

想想自己也是这样的,有老观念的担心,不去学习、不去克服,还在犯上面的两个错误。应该结合学习顾海燕老师在公众号里面新出的文章《妈妈,M老师是怪兽》,好好探索,彻底解决问题。

所以,存款、共情、新的观点角度,都要通过练习亲旅工具和多读书才能习得。

五,两个人的事情应该两个人沟通解决,诉苦倾诉的对象不应该是家庭中的第三个人,这会让家庭失衡的:当父女二人谈话的时候,卡尔不让母亲介入,以避免陷入三角关系。这个三角关系让我想起了前几天自己关于诉苦的分享。如果我向老公说孩子,就会形成克劳蒂亚一家的情形:孩子感觉到被背叛,而自己的担心很难由第三方来传达到位和解决问题;如果我向孩子说老公,就会形成我小时候原生家庭的情形,让孩子背负大人的压力。这两种三角关系,都会让谈话不能深入进去,说不出真正的心声。

六,父亲想调停母女之间的关系,错在了站边。在妻子面前护着女儿(“你一走他马上就会替你辩解。”),在女儿面前护着妻子(你要听你妈妈的话,守规矩)。那就是黄博士说的,(婚姻)辅导是要有技巧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