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都受到过这样的质疑:
只要你一在家,那个老老实实的孩子秒变“小恶魔”:撒娇耍赖、不肯睡觉、又疯又闹……
在所有人面前都是天使,妈妈一回家就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
妈妈不在家孩子啥都好,一回来生活规律都乱套……
明明是对孩子投入时间最多,对孩子最用心也最累的人,可最后全家人都指着鼻子怪你:“慈母多败儿”!
特别当听到,“你就不会带孩子,或者得意洋洋地炫耀,跟着我可乖可好了”这种话时,心里就像堵了一块石头!
为什么孩子总是在妈妈面前最疯最闹最不听话?真的是妈妈太宠孩子了?
“惯坏孩子”这口黑锅,妈妈背太久了
秋秋这段时间公司事情特别多,每天回到家已经晚上8点多了。
每次回家一打开女儿卧室的房门,女儿都会惊喜地扑过来:“哇!妈妈回来了。”
然后缠着妈妈又是聊天、又是讲故事,又是玩闹……
一到这个时候,外婆气就不打一处来,一遍遍地催:“你还让孩子睡觉吗?你不在家,孩子9点准时睡觉,不知道多听话,你一回来孩子就闹起来没完。”
“全家就你最惯着她!”
“下一次,你要加班等孩子睡着再回来!”
秋秋心里说不出的委屈,她问女儿“怎么妈妈一回来你就特别能闹?”
女儿想了想:“我盼了一天才把妈妈盼回来,我害怕一睡着,妈妈又离开了。”
原来女儿闹腾,只是想跟妈妈多待一会儿。
在很多中国家长眼里,“听话”两个字似乎概括了所有“好孩子”的品质,也成为检验父母教养孩子是否成功的最大标准。
为什么孩子在别人面前能听话,却老是在妈妈面前最放肆?
因为在妈妈那儿最安全。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知道妈妈是最懂自己的人。
这个患有眼疾的宝宝戴上眼镜,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妈妈时,笑得超开心。
当这个宝宝戴上助听器,第一次听到妈妈的声音,眼睛里含满了泪水。
虽然孩子小,不善于沟通表达,但他能清楚得觉察到每个大人对待他细微的情绪变化。
当他在特别累、特别困、特别烦的时候,当他想要撒娇耍赖的时候,可以在谁面前表达,需要在谁面前收敛,他一清二楚。
《美国育儿百科》中说: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千万不要急着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孩子只有在自己完全信任的人面前,才可以放松地回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那个人无疑是最关心他,对他最有耐心的妈妈。
在妈妈那儿的“不乖”有多治愈?
有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工作七年,看过几百上千个孩子,她发现,不管孩子多可爱多有礼貌多优秀,始终有“不乖”的一面。
或许孩子在课堂一板一眼遵规守矩,但放学看到妈妈那一刻跳得比谁都高;
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像个小大人,还经常帮助别人,回到妈妈身边一样撒娇赖皮;
在学校吃午饭特别好,觉得哪个菜都香,回家照样这个不爱吃,那个有怪味儿。
不是孩子变“不懂事”了,只是在妈妈面前,他们终于可以真实地袒露自己。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渴望被爱、被关注,而他们的第一个表达对象就是妈妈。
在《婚前21天》里,傅首尔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她住在外婆家,很少见到妈妈,正在上幼儿园的她想到了一个能见到妈妈的办法:偷偷喝洗洁精。
把自己弄生病了,就能见到妈妈了。
孩子那些特别叛逆、特别不乖、特别磨人的行为,只是在表达情感依赖,孩子在别人那里找不到,所以才会不断地在妈妈那里试探。
因为只有在妈妈面前,他才可以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孩子。
马克吐温曾有句名言: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被爱和被了解都是一件奢侈的事,
这世界上就是有一种爱,叫作:有妈妈在,所以敢不乖。
妈妈能让孩子感觉最安全最放松,那么她在妈妈面前,有那么一点不懂事,一点不乖,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别让孩子在你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综艺节目《亲爱的小课桌》里,7岁的男孩凯凯是个听妈妈话的孩子,光一个寒假,妈妈就给他布置了“基础卷子”,270份考卷,7本大题,50页自打卷。
如果做错题或偷懒,那就再加一张试卷,直到不再偷懒或者不再做错为止。
但那个整天埋头做试卷的孩子,就像一个矛盾体。
他明明想和别的小朋友一样,一样玩一样闹,可从嘴里说出来的,却是“喜欢写作业”“想要把新华书店所有的试卷买下来做完。”
那个在妈妈面前小心翼翼的孩子,你永远不知道,他的内心压抑了多少东西。
有时候,我们必须要承认,不是我们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还多,我们就得让孩子事事听自己的。
孩子不听话,不是一件坏事,那也许正是有独立人格的孩子表达自己天性的好时机。
即使孩子无理取闹,我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温和地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孩子在你面前可以“翻江倒海”又很安全。
经常不能给孩子高质量陪伴的妈妈,孩子反而会在妈妈面前表现得比较平静、冷漠、拘谨。
所以,当孩子在用行动告诉妈妈“我需要你”,千万不要把他推开。
知乎上有位网友的留言很让人心疼:
“小时候我妈特别忙,每次她回来,我总爱黏着她,总想让她抱我,或者依偎在她身边,她总是会很不耐烦的推开我,‘一边去’。
我如今都奔三了,依然忘不了这事。我妈觉得委屈,觉得我跟她不亲,我也很无奈,小时候没得到好脸色,被妈妈推开的阴影太重。”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孩子需要爱,特别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孩子对妈妈的那些“撒娇”“任性”行为,根本不是“惯坏”的结果,是孩子对妈妈爱的呼唤。
老话说:“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
那些和妈妈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才是彼此的福气。
我们与孩子终将会走向分离,今日的“不乖”,不过是这场过程中一个必经的小插曲,当有一天孩子长大,这又何尝不是一份“不会被拒绝”的亲密关系的回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