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富论》第四章: 心灵的资本-动机

第四章: 心灵的资本-动机

在经济学中,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投入资本和劳动。同理,在心灵经济学中,要进行情感生产,就必须投入心灵资本(mental capital)和思考劳动。那么,我们的心灵资本是如何和情感生产发生关系呢? 我们先看看「资本」在我们的心灵经济中,到底所指的是什么东西。

资本(capital)一词,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中,它被定义为用来生产产品的产品,它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产品。它是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它是由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也是牟取利益的凭借。(1)由此,我们可以说,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资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推想到,我们的心灵资本是一种用来生产情感的事物,它是各项情感生成的本钱,它可以由某几个念头占有,是为我们心灵牟取效用的凭借。

因此,所谓的心灵资本,实际上便是指我们的动机。动机(motivation)一词,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动机是一种能激发和维特有机体行动,并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2)。用较文艺的说法,动机就是我们内心中时常涌现的热流。这种内部驱力,驱动着我们去追求我们各需所需的情感,驱使我们去满足欲望,实现和建构我们的是我们欲望体系,是精神财富中重要的一员。



4.1心灵资本的属性

  心灵资本即动机作为一种属于资本的概念时,固然会带有资本的特点和属性。

  第一,动机是具有增值性的。经济学认为,资本能够增值的特点,是因为人类使用资本而具有利己性所致的,它是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并支持生产过程顺利完成的动力源泉,是资本在运动中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即能够带来一个比原出资额更大的一个回归额。事实上,我们的动机,一方面通过调动各情感生产要素去支持情感生产过程外,它另一方面,因使用动机的念头们本身的属性,动机实际上会通过情感生产为手段,去追求更多、更强烈的动机,为往后扩张情感生产作准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欲望作准备。这便是所谓的动机增值性。

  譬如,在职场上,我们想追求事业的满足感,然后,我们心灵中的动机,驱使着我们去追求事业的满足感,当我们事业上已取得一定成就时,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事业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我们的野心也因此长大扩展,令我们再有新一轮的动机去追求更多的事业成就和满足感,这时我们心中的动机,总额上已经比一开始的时候增多了,因为心中的动机从一开始的原始动机,至有了一定事业成就后,我们拥有了一定份量的事业满足感和更大的野心以及动机,对我们追求事业满足感的动机来说,这是一个加量。从例子中,我们以为只看到生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实际上,它揭示了我们的动机是如何运动,还有动机所具有的增值性。

  第二,动机是具有生产性的,没有投放在情感生产的动机只是一股情感的能量,仅会有限度地满足我们欲望对情感的需要。只有投入情感生产领域的动机才能成为真正的心灵资本。例如,在我们有了一定事业成就后,我们拥有了一定份量的事业满足感,但可能有些人就此满足,即使他对更大的事业成就有一定野心,但他那充满动机能量的内心也没有去思考、推动自己去追求事业的话,那么,他心中的动机便只会空置了下来,随时间慢慢消耗了它的效用。

  第三.动机是具有扩张性的。资本是会返回生产领域,成为生产重新开始和不断扩张的动力源泉,即资本具有扩张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我们的动机也是如此,动机是会返回生产领域,成为情感生产重新开始和不断扩张的动力源泉,即动机具有扩张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你还记得职场上的例子吗?追求事业的满足感的过程中,心灵中的动机,去协助我们去追求事业的满足感,如果我们事业上已取得一定成就时,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事业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我们的野心也因而扩展,令我们再有新一轮的动机去追求更多的事业成就和事业满足感。动机的增加,扩大了我们对事业满足感的投入,扩张事业满足感的生产,而获取更多的事业满足感。

  第四,动机是具有流动性的。经济学指出,流动是资本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资本如果停止流动,价值增殖的过程就难以维持。事实上,我们的动机也自然地有着这样的运作规律。我们的动机,一般会流向可以比期望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和动机的情感产业或项目之中,这样的流动,保证了动机的增值性。

  假设这位男人,跟前面我们所提及的例子一样,他又要再次面临家人的温暖与事业成就的两难处境之中。如果他认为或觉得追求事业满足感能更大程度符合他的情感总需求,或者事业满足感能带给他更大效能和更长时间的快乐的话,那么,自然地,他内心中大部份的动机便会流向追求事业的情感产业中,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快乐产值(happiness product) ,而他的优势动机便落在追求事业满足感的项目之中。



4.2 心灵资本对精神财富的作用

人的快乐,是体现于情感和动机的集合。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都为着各式各样的资本奔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家财万贯,藉此希望往后生活无忧无虑。然而,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虽然我们的物质财富生产力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过无论我们多么的富有,我们也难保我们的心灵经济可以长期稳健增长,总会在人生中经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悲伤。从心灵的角度,我们知道有很多人都告诉我们各式各样快乐的方法,但从悲伤到幸福快乐的关健原因是什么?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先要知道资本到底对经济有多重要。一般而言,资本是劳动力的后备。在<<国富论>>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人所有的资财,若仅足够维特他的生活,不从这笔钱财取得额外收入,依靠自身劳动的资财,一旦失去劳动能力,便成为贫苦劳动者。」(3)这句话,表示了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不要单靠劳动去构成他所有的财富,资本的本质,便是积累的劳动力,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手中的资本,去寻找更多的资本,以保证不会过份依赖有限度的劳动力,这才是正确的生财之道。如是,我们的心灵能否快乐,精神财富是否丰裕,我们可不可以从中借鉴?

  同理,失去追求快乐的动机,心灵经济必然贫乏和不稳健。如果一个人,他只能从日常生活中,只对每一天的身外刺激,过着因物而喜、因物而悲的生活,从不记下快乐的往事,又从不对现在生活抱有任何期望。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没有保储太多可以令他时常维特快乐的动机和事物,也就是说,他没有充份发展追求快乐的能力,他的心灵经济过份依赖于不确定的外在剌激和他有限的思考识见。假如外围环境因素不允许,例如他失去了行动能力,这与他以前的生活水平大打折扣,那么他有可能长时间郁闷起来,令他更难获得可以使他快乐正面的各种情感。

  另外,资本的多少,决定了我们将是丰饶还是贫乏。斯密曾说:「资本都具有同一目的,也只有一个目的,便是令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不致匮乏,而且能增加。人民的生活,都仰给于这种资财。人民的贫富,取决于这项资财是丰饶还是贫乏。」(4)这句意思是说,一个人想物质财富丰饶,就只有通过在生产过程中,把那些比之前在生产中消耗了的产品和资本后所多出的产品和资本,都投入于再生产,才能逐步扩大个人的、社会的生产资本和资财总量。这是由于生产者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必须不断消耗一定的价值和资本,充其量不过是生产所得超过了这消耗的价值,所以,一个国家或全体人民所能获得的增加财富,便是这种剩余价值的总和。

  同理,我们动机的多少,决定了我们心灵将是丰饶还是贫乏。一个人是否快乐幸福,不全然在于现在他拥有多少快乐,而更在于他追求快乐的心理能力到底有多高。我们的动机,也有着一个明确的目的,便是让内心中用以追求所需情感的动机不致匮乏,而且可以逐步增加,我们的整体的精神财富的多与少,便是取决于我们追求各式情感和快乐的动机到底有多少。

  在我们第一章的例子,可以具体地解释这个的定理。一个男人新购买一套房产,他充满自信,期望以房子为基础进一步和他的妻子组建家庭,以满足自我实现,生活美好。在这个例子裹,我们可以断言,他现在的精神财富是丰足的,这是因为他内心中具备种种能为他追求他所需情感的动机,再加上外在环境(如身体情况)、物质条件成熟允许,追求快乐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当他心中所需情感得到逐步满足时,他还可以用他那时充满幸福的心灵,具备更强烈的动机和家人一起追寻更多的、更多元化的快乐。这个结果,除了表达了中国人对共享天伦的愿望外,更表达了一个心灵经济的定律: 我们若要拥有我们所渴求的快乐,就必定要时常保持和激起足够的动机去追求它。

不过,假如该男人年轻时巳经病入膏肓,他的生命即将消逝,那么他的快乐将是只有一定的限度。因为疾病明显地把他未来的快乐给破灭了,他追求各种所需情感和获得快乐的能力明显比上个男子低得多。这会使他一方面对未来不作太多的期望,对未来失去信心和追求,另一方面,他因而没有足够的动机和意欲去思考未来,对自己的状况只是感到无奈或郁闷,在这样的心灵状况,是较难实现以前的情感需求和目标的。即使他以前曾有各种令他暂时得到快乐的事物和一刻动机,例如昔日的回亿和亲友的到访,但当这些事物的效用,在我们心灵中日渐消失,我们总有一刻会感到心灵真的会有一穷二白的一刻,那么,这会任由痛苦煎熬着我们疲弱的心灵。如是,我们可知,时常避免丧失能够追求快乐的动机,积极寻找快乐,便是最好的保心安念之道



4.3 心灵资本的种类划分


  在经济学中,资本有着明确的目标,便是扩大原有的资本额。不过,不同类型的资本,会有着不同的方式去实践这个目标,不同的资本,会依据其自身特性,去实现这个目标。同理,我们的心灵资本,即我们的动机,实际上可以按其作用和特性,自然地划成多个部份,以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方式,去追逐更多的动机。

  经济学把生产性资本分为两种,一为不变资本,二为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指由生产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构成的资本,它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它是价值运动中的守恒部分。它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资本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过程中,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在我们的心灵中,由各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条件以及各种外界刺激所致的动机,被称为不变动机。 在情感生产过程中,这些动机以不同方式参加情感的生产,这些动机逐步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和效用,转移自己的价值到它们所生产的各种情感中的价值量,使各种我们所需的情感被赋予了一部份的价值。

例如,大凡任何制造品中都蕴含着其原材料的价值,同理,任何一种的复合情感,都蕴含着一定份量的原始情感,而原始情感的价值和效用,会转移自己的价值到它们所生产的复合情感中的价值量,如一个人有事业满足感时,都会对自己的工作是感到兴奋和愉快,这种原始情感便可能来自于业绩达成或者收到薪金等的外界刺激,而这些刺激和原始情感构成了我们动机一部份,使我们思考并认同了自己的价值,进一步获得事业满足感。这些事业满足感,由于是以刺激和原始情感作为基础,经过思考的加工才会诞生的,因此,这种事业满足感具备了不变动机和思考劳动的价值。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是一项商品所内含价值运动中的动力因素及增值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了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在我们的心灵中,用于驱使我们进行思考劳动的动机,被称为可变动机。它是一项情感所内含的价值运动中的动力因素及增值因素,在情感生产过程中,原有的动机配合思考劳动的使用,创造出了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动机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例如,一个人在拥有事业满足感前,在各项环境或物质条件都允许下,如业绩达成或者刚收到薪金时,我们都会对自己的工作是感到兴奋和愉快,这些感觉变成了新加的动机,透过借助于和驱使我们念头的具体思考,例如肯定和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成就,并将其新加动机的原有价值转移到情感中去,使情感生产程序得以完成,这些事业满足感,经过思考的加工才会诞生的,因此,这种事业满足感具备了思考劳动的增值价值。



4.4心灵资本的积累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可以时常快乐永不遏止,过着一个幸福的生活,即使偶有挫折和失落,他也可以很快平复心境。我们可以说,他们有着一个稳健的,抗风险能力强的心灵经济体系,让他们的一生,都过得相当安稳,然而,这样的心灵,是如何打造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第一笔资本是怎样得到的。

现实世界中,我们的经济之所以逐步发展,皆因生产成果中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我们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在整个情感生产内,一股动机结合了必要的思考力,创造了所需情感,再因为欲望得到满足而有了更强烈或新的欲望,而具动机的意念们以动机需求者身份成为欲望一份子,这个角色使欲望造就了用以追求更多份额情感的额外动机的出现。这些意念通常以回忆或欲望所致的期望来筹集动机,这个多出的额外动机,便是我们的心灵剩余价值。当这心灵剩余价值再次投入生产领域,转化为心灵资本即动机时,它便用于扩大情感生产规模的项目中,例如驱使更长时间的思考劳动和动员我们身体各部份去在外界寻找更多所需的剌激,去追求更多的所需情感,以满足新欲望的需求。这样,心灵剩余价值是心灵资本积累的源泉,而心灵资本积累则是我们心灵经济扩大再生产,去追求更多情感的前提条件,当我们能拥有更多所需情感时,亳无疑问,这是对我们精神财富的一个加量,也增加了我们的快乐产量。

  然而,不是所有心灵资本都直接投入再生产的。当人们对一种所需情感的需求已大致得到满足时,多出的动机,会以回忆或记忆的方式储存,这股动机将由该段回忆的意念私人占有,只有唤起该段回忆时,动机才会再次释放。生活中,不少人忆起美好往事时,当日的情感和动机也会释放出来,喜盈于色,但随各种回忆内含的情感和动机,会因应其自身性质和我们各自的特点,随时间而渐渐消耗,没有当时的强度和时长。一般而言,大部份刚刚受到挫败和受到痛苦的人,都会唤起美好回忆和记忆,去激发和获得新一论的动机,对未来作出更多的期望,让自己心灵重新拥有新一轮动机,去继续追求所需情感,从挫败走向崛起,从痛苦走向幸福。

  第二,我们的心灵资本,又是依据怎样的原理被安排到合适的情感项目中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国富论>>中,得到一点点的启示。

  <<国富论>>中曾有这样的表述:「生产性基金(资本)将如何使用,虽然没有法律契约加以规定,但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原理保护其安全,就是所有者个人的利害关系。」(5)这一段是说,资本是根据那些占有它们的人所在的利害得失关系,由他们自然地决定资本的方向和用法。

  相似地,我们的动机的去向如何、怎样使用,一般都没有强烈的制约力如个人原则加以规定,但的确有着一个历久不衰的原理保障了我们的动机,这就是我们所有意念之间各自的得失关系。若果有股动机被某些意念所占有,那么,很自然地,这些意念会自行作出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令这些意念可以保障自己,不致于令它们所拥有的动机受到损失,甚至被我们自己在整个心理体系中淘汰,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情感市场机制。

  我们又再次回到事业家庭两难全的男人身上,我们先前假定男人选择了追求事业满足感,并一直持续进行情感扩大再生产,尽力追求事业满足感。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是工作狂,总有一刻,我们对事业满足感的需求巳充份得到了满足,情感市场开始出现饱和,事业满足感不久将出现过剩的现象。另一边厢,男人对家庭温暖感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和需求,他想多陪伴他的家人,于是,种种动机开始流向家庭温暖感的生产项目,这时,男人会开始忆起和家人相处的片段,以及对家人相处开始产生幻想和期望,进一步令自己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强烈地追求家庭温暖感,逐步减少了对事业满足感的投入。此时,对生产事业满足感的动机占有者和意念们,它们最好将自己的生产规模减少甚至停产,以适应我们欲望对情感市场的变化,尽量以记忆方式,保留了对事业追求的动机,以减少损害其动机价值的可能。这是男人心灵的变化,现实中,他会尽快下班回家,多抽取时间陪伴家人去了。

  如果有人滥用资本,不能抵偿其原有价值,不考虑风险,以致入不敷支,最终结果便是削弱了资本。也就是说,一个人滥用资本,将会使他陷入自身的贫穷;一个国家滥用资本,将会使全国陷入匮乏。这是因为,个体不遵守市场的规律,而受到市场的惩罚;国家不遵守国际市场的规律,而受到国际市场的惩罚。这,都是意志错误行为的结果。

  同理,如果有意念滥用动机,不能产出能抵偿其原有价值的情感,以致入不敷支,最终结果便是削弱了动机。意念滥用动机,将会使它陷入自身的贫穷,意念在我们心里不获重视,以致淘汰,令下一次追逐同类情感因欲望的减少而令其相应动机也相应减少。这是因为意念不遵守情感市场的规律,而受到情感市场的惩罚。

  我们再次引用上述的例子,假如男人一意孤行,即使对家庭温暖有着急切和强烈的需求下,但他也不顾自己内心巳转变的情感需求,只顾一味地追求事业满足感。若果情况持续,男人对事业满足感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少,最终,付出动机虽多,但内心始终欲望还是不能满足,日渐感到孤独和痛苦,而用来追求事业满足感的动机日渐消耗殆尽,尽管可能有一定事业成就,却不曾再有一丝满足感。更甚的是,男人厌恶了工作,工作热诚大大降低,短期内,对事业投放的动机量大幅下降,间接令那些追求事业满足感的意念不再受到重视,在我们的心灵中,那些意念的生存空间大减。这,都是我们理性放任感性的错误行为所致的结果。

  第三,我们通过情感生产,怎样收集和增加心灵资本,使一个快乐的人有别于一个悲伤的人?

  <<国富论>>曾说:「富国用来补偿资本的那部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比起贫国大得多。」(6)这句的意思是,一个国家比起另一国家较为富裕的特点,是消耗了的资本可以得到更多程度的补偿,以便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活动,然而,为了积累一定数量的资本,增加资本的手段是再生产,保存已增加资本的手段却是储蓄,斯密曾言:「要增加国民资本,亦须从收入内节省而不断蓄积。」(6)我们若果结合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人们是以再生产的手段来增加资本,再通过在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从收入中进行不断的节省,把资本进行储蓄,形成再生产的基础,只要整个过程,可以补偿生产中资本的损耗,一个国家便可谛造富有。

  这可以引用到我们的心灵吗? 实际上,正如我们先前提及的情感再生产理论后,我们在整个人生中,都会拥有或创造了很多的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实际上,代表了某些个别意念所占有的动机,也就是说,动机是以记忆的方式进行储蓄的,我们只要在我们情感生产过程中,不断收集这些回忆,也就是把大量的动机进行储蓄,只要整个过程中,可以补偿情感生产时动机的损耗或情感生产中所致的痛苦,再大量储备美好的回忆,一个人便可谛造心灵富有。

  我们又再一次回到事业男人的身上,他在事业满足感的生产过程中,拥有了一定份量的事业满足感,用来补偿或者驱使思考进行劳动,以持续生产的所需动机外,也拥有了额外的动机是用以扩大生产规模。若他停止了工作,暂停追求事业满足感,那么,多出的动机,男人将以记忆方式储蓄起来,只要他一再需要事业满足感,他便可以勾起相关回忆和动机,进行再生产。整个过程中,只要他可以补偿情感生产中痛苦,即越追求事业满足感,便越有更多动机,而非追求至渐渐感到失落的话.他便可以走向心灵富有。

  第四,心灵资本应流向何方,可以让我们拥有最大限度的快乐?

  古典经济学中,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斯密则在<<国富论>>这样说过:「一国资本,要是不够同时兼营三项事业,投在农业部分愈大,所推动的国内生产性劳动量愈大,对社会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价值愈大,推动制造业……」(8)这段话的意思,是指一个国家要发展实体经济的前提,便是先充份发展一些对经济具基础性和支配性的产业,例如先发展农业,满足社会对农产物的基本需求,这才可以让社会可以释出额外的劳动人口,推动更多生产性劳动,以促进其他产业,让社会和经济得到充份发展。

  这段话对于我们心灵是富有含意的。现实上,我们一切所受的物质剌激成就了我们的原始情感,例如愉快、惊奇等等,这些原始情感是我们心灵一切快乐和情感制作的基础。一个人的动机,往往难以同时既兼顾物质刺激的追求,又要兼顾个体心灵内的思考和情感获得,更要注重人际贸易的商务。如果我们投在物质刺激追求的动机愈多,满足个体对物质的基本需求,这才可以让个体可以释出更多额外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推动更多生产性思考劳动,以促进其他情感项目,让个体和其心灵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简单而言,一个人若果投放在搜寻或追求所需物质刺激的动机较多,他往往可以带动出更多的动机去追求他各式各样的快乐。例如男人只有把较大部份的动机放在追求实在的事业成就和业绩,以获得相应的剌激,才可以带动更多动机,去进行各类复合情感项目,如事业满足感、自豪感等等。所以,为了我们精神的繁荣,我们的心灵经济一定程度上要按照自然的步伐来发展的。                



 4.5 积累的因素


在我们的实体经济中,资本积累的规模大小,是由剩余价值量决定的,而剩余价值量则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相似地,我们心灵资本积累的规模大小,也由心灵剩余价值量决定的,那么,什么因素决定着我们的剩余价值量呢?


1.  心灵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心灵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动机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动机积累的规模就越大;反之相反。 心灵剩余价值率是情感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动机的比率。它的公式如下:

                              m'=

在该公式中,m'为心灵剩余价值率,m为心灵剩余价值,v为可变动机。

在思考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生产出的价值,相当于可变动机价值部分,思考劳动时间叫做必要思考劳动时间,又把这段时间中所耗费的思考劳动叫做必要思考劳动;思考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是心灵生产剩余价值的思考劳动时间,叫做剩余思考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中所耗费的劳动叫做剩余思考劳动。

必要思考劳动是一众想法作为思考力价值所得到预付动机作为报偿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有偿劳动;剩余思考劳动则是占有动机的意念们,在完全无偿给负责思考工序劳动的一众想法们的情况下,所取得额外动机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无偿劳动。因此,剩余价值率,表示了占有动机的意念们,通过没有补偿额外动机予一众帮助情感生产的想法们,做到以预付较少的动机,去赚取最大的剩余价值,最终实现动机积累。

举个例子,那位追求事业满足感的男子,假设他对工作充满热诚,强烈的动机让他的身体和思考都配合了他的工作,想着各样方法或计划着怎样一步步完成工作,然而,他的工作任务相对地简单,比他预期中要快,这令他相当满意自己的表现,并内心中期待着自己下一项工作项目可以有更好的表现,让他多添份了动机去继续工作。这个例子中,显示出当一整个情感生产过程中,那些曾经替我们进行思考劳动的想法,它们只能得到一开始预付动机的份额以保持其思考运动,但它们并不能得到往后的额外动机去作为补偿,相反,这些额外动机只由某些意念占有并决定它们的用途。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在付出较少的情况下,便能够获得他所欲所想,那么,他快乐的积累的速度当然比其他人为快呀!


2.  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使同量的可变动机推动更多的思考劳动力,更多的思考劳动力可以被应用到更多的情感生产资料上,从而生产出更多的所需情感和心灵剩余价值,增加动机积累。

再举个例子,那位追求事业满足感的男子,假如他的一众想法中,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或者想法中有倾向自我认同的讯息的话,那么,同等所付出的动机量,将可以令他更大的工作成就和完成量,以及获得长时间的事业满足感,所以,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生产出更多的所需情感和提高心灵剩余价值,这些多出的动机可以用回忆的方式去进行积累,或者直接带动个体去投入再生产的领域中,两者皆可逐步增加动机量,令动机进行积累。


3.  预付动机量的大小

假设不变动机和可变动机的比例不变,则随着预付动机数量的增大,动机所能带动和驱使的思考时数和劳动量随之增加,占有动机的意念们,因为情感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使心灵剩余价值数量增加,从而动机积累的数量也会增加。

再回到那位追求事业满足感的男子的身上,假设他对工作的热诚上升,这令他对追求事业满足感的欲望增大,欲望的增大,则吸引了身体交出更多的动机量,去追求事业满足感,由于动机量的增加,他便更愿意为工作付出更多,具体的例如加班工作等等的行为,实际上都令他的思考时数和思考劳动量增加,以投入事业满足感的生产过程中,假设他最后因加班工作,令他的工作业绩比他预期的好,使他更满足。那么,他那个要获得事业满足感的意念,便因为情感生产规模的扩大,令他获得更多的事业满足感,也使心灵剩余价值数量增加,从而动机积累也增加了。

  人的资本若果只是意味着让我们的产物和财富的生产工具的话,那么这未免太狭义单一了。我们的动机,作为一种心灵资本的时候,它驱使着我们追求着一切我们生命中的所需;它刺激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勇于追求;它是重要的情感生产因素,是构成我们精神财富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然而,光有动机,没有「劳动」,是难以得到我们需要的情感的。所以,下文将会探讨我们精神的「劳动」-思考。



注译:

1.     胡代光、高鸿业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0页。

2.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3页。

3.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4.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5.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6.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7.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8.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余意志版權所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富论》第四章: 心灵的资本-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