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华章情更浓 ——读恩师姜葆夫教授《望湖集》偶感(储潇)

姜葆夫教授作品集

        一九九二年桃李含笑的日子里,济宁师专中文系《魏晋文学》的讲台上,走来了精神矍铄却步履蹒跚的姜葆夫教授,随同听课的还有我的班主任陈燕老师!凭着当班长的敏感,我感到这位老师的不寻常。

        第一堂课,我记忆犹新,本来八十人的班级,听课者达到了近百人,大家如饥似渴的眼神里,写满了对姜老师的期待与仰慕!那堂课和多年来他的课堂一样,从不带讲稿,却是声若洪钟,口若悬河,如涓涓细流,从《诗经》流淌到《魏晋文学》的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孱弱的身躯,倔强的支撑起中国文化的脊梁;类风湿折磨的穿心疼痛,疼的几欲发抖,却被他对古文学的热情与眷爱所湮灭;几乎僵直的手指,却工工整整的用正楷书写着每一个关键词!

      从那堂课开始,我找到了我从教一生的膜拜偶像,也坚定了我做一位好老师的执着信念!因为行动不便,每到姜老师的文学课,我便早早去学院大门口接他!他的老伴把他从最为简单的交通工具上(人力三轮车)扶下来,剩下的二百多米,由我搀扶姜老师,走上讲台。感谢我的师母,到现在还记得姜老师有个喜欢文学的最最普通的学生——储潇,今天从姜教授的儿子姜光炎口中得知,他也在鼓励我写点东西!

        我送姜老师的途中,恩师也多次教导我,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多写点东西,发点小报纸,练练笔,有个好的兴趣和爱好!可惜恩师送给我的一幅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由于我的无知,未曾装裱,直接贴在床头,毁坏殆尽!本人才疏学浅,拙笨至极,半生碌碌无为,愧对了恩师和兄长!

      近几年在恩师的感召下,我还是拾起了锈迹斑斑的笔,搜肠刮肚般的写下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杂感和随笔,借以告慰恩师的嘱托和期望!

      从教二十七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姜老师!最初在农村从教,很是自卑,感觉愧对恩师。后来日子好些,总感到与恩师学生的距离相差太大,生怕玷辱了师名,因此,走出了校门,便与恩师成了永别!

      得到恩师的消息,是在二零一零年的大约是五月份,从《济宁日报》上看到了恩师的讣告,想写篇小文《来生再搀您的手》祭奠一下恩师,济宁日报社的编辑说是需要请示姜教授家人,最后如泥牛沉海,再无音讯!

     

与姜葆夫教授公子、大众日报资深编辑姜光炎合影
我们爷俩与姜光炎合影
我们夫妻俩与姜光炎合影

      有幸的是,前些日子听济宁同学说起姜老师儿子姜光炎的讯息,立即设法联系,今天有幸,与姜大哥晤面,感谢大哥的盛情,送了《望湖集》、《姜葆夫书法作品集》与我,我如获至宝,又仿佛再次聆听恩师的教诲!

姜葆夫书法作品集

姜葆夫教授作品照

        近几年常常读到著名散文家李木生先生的大作,机缘巧合,不想他与恩师是至交,也为恩师的作品集写了序,让我更加珍惜这部作品的分量!

著名散文家李木生为姜葆夫教授作品写序

著名人士对姜葆夫教授的评价

      始料未及的是,作品里面还有我的老师宗元教授、李善奎教授、彭兴奎教授为姜葆夫教授写的文章!更为巧合的是,我的三位老师却是姜葆夫教授的弟子!我成了姜老师的再传弟子,甚幸!

姜葆夫教授弟子(我的三位老师宗元,李善奎,彭兴奎三位教授)纪念作品选录

        从为姜葆夫老师诸多著文纪念的作品里,我看到了著名诗人食指的影子。尽管与恩师一面之交,恩师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许文人之间,天性般的惺惺相惜、机缘相投!恩师还为食指写了一首小诗《蚯蚓》,以此鼓励诗人继续前行!

著名诗人食指写给姜葆夫教授

姜葆夫教授写给食指的《蚯蚓》

      我写此文,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多年来一直梦想把姜葆夫教授以及像他一样被文化摧残的遍体鳞伤,却仍然呕心沥血传播着中国文化的教育者们捍卫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把他们的丰功伟绩铭刻在传播中国文化的丰碑上!让学生记住他们!让历史记住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拜读华章情更浓 ——读恩师姜葆夫教授《望湖集》偶感(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