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为什么只报喜,不报忧?

8号晚上11点多,我准备睡觉。

忽然接到一个朋友的问候微信。

这货一般不怎么联系我,这个时间点,恐出了大事。

打起精神,赶紧询问。

一开始她只是客套,说打扰了,最近过的好不好。

过一会,才说,自己今天刚做完手术,现在麻药散了,有点疼,睡不着,想找人聊一下。

我大吃一惊,问怎么回事?

她说,切除肚子里一个疑似良性的肿瘤,手术需深度麻醉,有风险,她没敢告诉父母,在北京也没亲戚,只叫了一个好朋友帮她支应着。

我责怪她太大胆了。

这么严重的事,怎能不叫亲生父母在身边。万一出点什么事,这可怎么得了。

--------------------

聊完已经一点多,我心绪不宁。

睡不着觉。

干脆刷抖音,想着玩一会给自己进行催眠放空,然后睡个好觉。

结果刷到这样一条视频。


本来没什么,一点视频评论,我瞬间被击中了。

终于知道,心绪不宁的原因在哪里了。

------------------------------

这个女生,不是我身边第一个,人生遇到重大事件或艰难境遇不跟父母沟通的了。

我仔细数数,至少她算我身边第五个。

一个做眼睛手术的同事,曾让我下午临时请假去帮她签字,因为她本人签字不可以,必须有亲人帮她负责。然而她谁也没告诉。

一个认识的人,离婚1年了,带着孩子独自煎熬,靠托班和邻居偶尔帮个手,有时甚至需要把孩子锁在家里,来咬牙上班,保住工作。

一对年轻的90后夫妇,老婆在天坛医院,做开颅切除血管瘤手术。俩人竟然全程都没告诉父母。手术结束,修养半年,康复了,才敢跟父母透漏一二。手术前妻子已经双目接近失明,手术凶险也是高等级,术后各种并发症副作用,全程就俩人在那熬着。

多年前,户总也在301医院做过开腹的手术,才20多岁的她,也选择不告诉父母,然而她麻醉过敏,差点下不来手术床。

------------------

中国青年报的一个调查显示,有52.0%的受访者都习惯性与父母报喜不报忧。

我们给这类人贴上:能力强 、孝顺父母的标签。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是能力强,还是现实下的无奈选择呢?

--------------------

人,趋利避害是本能。

我们为什么不向父母报忧?因为后果我们计算过了,不划算。

如果一件事,做了对他有利,很舒服,他是非常有动力去做的。反之,后果他接受不了,会引起更多麻烦、恐惧、担忧、内疚、负罪感,那么谁愿意去干呢?

------------------

抖音上的评论,让我扎心的原因就在于,部分孩子评论:

当他们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父母却用嫌弃和责怪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仿佛孩子不该生病,给父母带来如此多的麻烦和经济压力等。

孩子向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时候,父母也并没有接纳,包容,理解,提出好的解决方案。反而是用嘲讽、责骂甚至暴力的方式去回应孩子。

一次两次,多次后,父母自己切断了和孩子亲密之路。孩子早已习惯,身后无任何依赖屏障,一切只靠自己硬着头皮去应对。

因为习惯了,背后空无一人。

-----------------

琳琳说,我做手术不敢向父母说,是因为他们接不住。他们文化少,经济能力差,一辈子没经历过什么大事,没出过老家,知道我生病要做手术也干着急,日夜担忧的,万一再急出病了,更麻烦了。

我说,理解。

我记得好朋友东哥也说,一次父亲又催婚,东哥委婉的说,现在城里女孩结婚都要准备房子,至少有个首付才靠谱。父亲却批评他说,不要找那么势利眼的,再说,谁谁家的孩子是自己奋斗买的,谁谁家找了白富美,婚房都是岳父母出的。

后来东哥再也不和父亲说这类话题,因为有种被指责无能的愤怒感受。

父母催他,只说,没遇到合适的。不再谈实质问题。

中国的孝文化暗示,作为一个孩子,应该多向父母付出,少索取。倘若你生活过的比父母好些,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被怀疑不孝的。倘若时常让父母为你忧心,劳神,那是大不孝。

我们承担不了,对父母的负罪感和愧疚感。

所以我们咬牙坚持,不敢透漏分毫,以免被内心折磨。我们需要做一个有出息的孩子,物质上多回报父母,精神上多给愉悦消息。

否则,我们是有罪的。不需别人评判,自己良心会受折磨,会治自己的罪。

长大后,我们就成了父母的父母。

--------------------

从我身边的案例来看,最喜欢和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是家庭较多兄弟姐妹的。

他们这部分人,从小就不怎么被重视。

打压,忽略,嫌弃较多。

成年后,他们靠自身的优秀,去再次引起父母的关注,夸赞。

弥补当年缺失的父母之爱。

所以他们习惯性,给父母更多好消息,更多物质回报,让父母对自己更加满意。

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

看似这些报喜不报忧的孩子很强大,实际却让人心疼。

人的情绪,是需要流动的。

缺失的家庭亲密关系,迟早在另外的地方要找补回来。

另外的地方是哪里?

肯定就是与伴侣的亲密关系了。

根据我的观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几个:

1、早恋 

父母给的爱很少,他们会在青春期幻想有一个人做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包容和关注。有个人稍微对自己好一点,立马就沦陷了。实际上心理未成熟时,青涩的爱情只是成长的炮灰。

2、缺乏自信

有喜欢的人也不敢表白。因为觉得自己不配。有人爱我,我也害怕。觉得他们没看清我的真面目,了解我后他们会失望,因为我没有那么好。

即便有了爱人,他们总怀疑伴侣,这人是否是真的爱自己?他们去找各种理由,来确认,伴侣没有那么爱我,因为我本来就是不值得被爱的。我父母都不爱我,你凭什么爱我呢?

3、别对我好,我不配

有人对自己好,不但没有感激,反而很愤怒。我觉得你对我好是阴谋,恐怕你是想让我对你有内疚之心,然后来控制我吧?我拒绝接受。

4、持续索取

幻想当公主或王子,对方要无条件满足我包容我的一切。如果不满足,就指责对方不爱自己。爱情也讲究平衡,持续的索取,对方迟早接不住。

5、想找更好的伴侣,借助光环,让其他人觉得我是成功的。

比如某人生逆袭的知名总裁,换了n个老婆和女友,最后娶了一个年轻漂亮高知的白富美,以此证明,自己是成功的。不过因为本身生命底层有缺失,即便有了白富美太太,仍觉得不够,继续试图证明自己的成功和魅力,到底被多少女性崇拜,可以任尔予取。

于是他在美国有了仙人跳事件,据说被人设计,出轨一个女大学生被勒索,被抓进局子,让全国人民吃瓜,股价一夜之间蒸发N个亿。

6、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有不少男生,过分地区要求爱人孝顺父母,也有不少女生,过分的对娘家进行输血帮扶。如果你仔细研究他们背后的故事,以为父母从小对他们的爱是满格,所以他们才不惜一切代价回报,那就错了。他们的童年都过的不怎么样,父母也没有比其他父母更爱他们。

比如,珍珍说:“我父母从小辱骂我,打击我,否定我,但是我还是爱我的父母,总想着少花钱,多做家务,农活,减轻父母负担,一出来工作就省吃俭用,把省的钱都给我妈,想着这样他们就会爱我了。”

这就是长期在某种环境下无法逃脱,时间长了,当事人会把情境合理化,甚至还有进行重新包装弄得很伟大的样子。

只有这样,内心才能不起冲突,接受不好的回忆。

这些孩子努力获取父母关注,并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无限维护。

---------------

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抖音这条视频泪流满面。疯狂评论。

是因为,这对父母一看着装和样貌,多么像我们底层的父母。

我们发现,原来即便父母经济条件有限,生活窘迫,也还是给予孩子满满的爱。而不是暴脾气,不耐烦,斥责,嫌弃和抱怨……

一瞬间,我们把那个噘嘴委屈的女孩,当成自己。

我们多么希望,自己也可以像她那样,有困难的时候,可以被充分的接纳,在父母身边放肆的脆弱,放肆的委屈,不用伪装坚强……

如果可以,谁愿意,身后无灯火,前路雾茫茫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父母,为什么只报喜,不报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