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那些事(2)|预报名之后,我们要做些什么?

图片发自App

考研报名的预报名阶段已经结束,其实预报名就是报考学生的提前演练,真正报名的时间是10月10日左右,从预报名到真正报名之间有两周左右的时间差,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需要报考的同学好好的把握一下。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曾经带过的学生(研究生期间兼职带课,她考入了北京大学),被录取为北京大学推免生了,在欣喜之余,也为要报名考试的同学们,暗暗的加油,毕竟从真正报名考试到最终十二月份考试,中间仅仅70多天的时间,虽然说考研没有到最后一刻就没有定局,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该准备得还是要准备的。

比如如何看待预报名?

我是2011年一月份考试的研究生,当时考研的时间还没有往前调动,所以考试完就回家过年了,现在来看,考研时间前移,实际上是缩短了复习时间。不过不怕,慢慢来,你的目标都会一个个实现。

图片发自App

预报名其实是一个预防机制,再就是确认机制,预防你报错了学校报错了专业,然后真正报名的时候,再让你修改。其实多数的学生在考研预报名之前,已经把要报考的学校给确定下来,像我当年,预报名和最终的报名,没有丝毫的差别,因为就是一口咬定要报考这所学校,抱着考不上就找工作的心理去的,运气来,考上了。

话说回来,每年的研究生报名,国家都会出台一个关于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通知,今年的我下载下来,数了数有38页,很多,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同学们要研究透彻这些文件,以防在报名中出现任何差错,今年的文件名字是《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有这个文件,你就可以对全国的趋势有整体的了解,但是有这个文件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辅佐材料是你报考院校的研究生招生通知,它一般会以附件的形式,把招生目录和招生计划,参考书目等罗列出来,让考生准备的过程中更有目的性。

当然,这些工作,很多同学是借鉴上一年的招生规定进行的,因为每年的招生考试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即便是参照往年的招生简章,也不会有多大的差别,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同学们注意。

图片发自App

我一直认为,考研究生在拼实力的同时,还是在拼你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怎么理解这个事儿呢?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研和高考的一个区别之处就是,你很难得到有关考研学校和考研专业的详细资料和信息,尤其是联合命题或者独立命题的学校,而可恨的是,越是好学校,就是我们所谓的985,211院校,当下的双一流院校等,基本采用的方式是联合命题或者独立命题,再加上近些年国家收紧对研究生考试的管理,原来可以去报考学校买一些往年的考试资料,现在却不能了,这也给报考的学生带来了不便和准备考试过程中的复习难度,复习的面更广,更没有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一个人挖掘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方式。

一是通过网络查找所报考专业往年录取情况,每个学校或者学院都有贴吧,或者微信群,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联系,然后就一些详细的信息进行咨询,至于取得方式方法,见仁见智,看你的能耐了;

二是尽可能多的了解你所要报考老师的研究项目和成果,通过中国知网查询老师的研究成果,最好是来龙去脉都弄清楚,这也有利于你自己的学术发展生涯,虽然初试影响不大,但是独立命题的话,这个还是需要着重准备的。

三是不要奢望能够和所报考专业的老师取得联系,这是我总结的一个经验和教训,在报考之前,我整理了我报考专业所有老师的电子邮箱并一一发了邮件,结果收到的回复很是统一:先好好把初试过了,我们现在也帮不上忙。后来才发现,真的是如此,而且越是好的学校,越是在招生过程中,没有过多老师的参与,也避免了所谓的黑幕,很多老师甚至不参与到后来的面试中,到了学校选导师时才会和老师真正有联系。

四是通过对比自己获取的信息,要再横向比较一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你的能力是不是能够考上理想中的学校,如果可以,继续努力前行,如果觉得有差距,但还想读研究生,那要改变一下策略,调整一下目标,然后继续前行,我原来就有朋友要报考在院校的研究生,但是当时和我一样,在西北地区读大学,对比后发现还是包括西北地区的研究生比较保险,于是就近报了当地的一所影响力比较大的院校,并成功录取,现在已经毕业工作了好几年了。

图片发自App

五是问一问自己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和未来发展规划,不要为了考研而考研,这样会很盲目。如果你想在某一个领域深耕,未来还有考博的打算,那建议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更为注重专业的排名,还有就是该专业在国内的影响力,学校有没有持续提供科研教育的能力等,如果仅仅是为了以后工作,那建议多注重一下学校的名气,要么是在全国知名,要么是在你目标工作省份知名等。

所以说,考研预报名,不是没有用处的,能够利用这两周的时间差,把各项工作做扎实,有利于你的考研之路走的更顺畅。

再次,祝你成功。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研那些事(2)|预报名之后,我们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