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修炼手册——大师的养成秘籍(文末附思维导图)

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果你想学习某种技能,在初步了解的时候那你一定听到过“刻意练习”;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停滞了很久不能前进,那你真的很需要“刻意练习”;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大师,那你真的很需要了解“刻意练习”。


当我在最初想要学习播音和写作时,反复听到过很多次“刻意练习”,在很多平台上听说这本书很好但是很难懂,但我还是抱着好奇的心买来了这本书,果然,干活慢慢,但十分枯燥,为了能写下比较好的书评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整理思路。


废话不多说,开始正文。


                              导入

相比于“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的知名度可能更高,“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在《异类》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刻意练习》的作者艾里克森博士并不十分认同这种观点,这个我会在下面跳出舒适区的部分说一下。


其实,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用到刻意练习的某些方法,虽然在我们使用的时候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用了刻意练习。


我们很清楚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些事会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坚持健身,我们可以练得一身腱子肉;如果我们坚持背诵英语,我们可以考过四六级;如果我们坚持弹琴,我们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琴师……


但问题是我并不知道坚持到什么时候才会成功,在成功的路上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进度条,正如《战国策》所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也是许多APP和游戏常用的手段——签到领福利,以一种可见的,越来越丰厚的奖励来吸引用户每天使用。


《刻意练习》给了我们一种看“进度条”的能力,根据刻意练习的步骤对自己的练习情况进行掌握,及时了解自己的进度和调整自己的练习方法,使得我们变成“高手”。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认为主体内容和注意事项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不同的内容。


                主体内容

在成熟的行业练习

刻意练习适合在成熟的行业进行练习,成熟的行业是指那些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历史,并且已经有所成就的行业,比如声乐、绘画、武术……


像新兴的新媒体行业是不适合刻意练习的,因为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是无进度可言的,即使有些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并不全面的。即使是百万的博主也不知道是走到了进度条的哪一步,因为新兴行业没有进度条。


如果在成熟的行业,有成熟的训练方法,有经过时间打磨摩过的教材,这些行业基础会在我们练习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建立完善的心理表征

在刻意练习的规则中,区分两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并非练习的时间,而是谁建立的有效心理表征更多。


什么是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由人对某个事物的认知而建立起来的完善的知识框架。这个事物可以是一个杯子、一种动物、一个行业。我们对这个事物越熟悉,建立起来的心理表征就会越完善,一个事物所涉及知识面越大,所对应的心理表征就会越复杂。


举个例子:当我们听到“狗”时,我们会想到狗有不同的品种——有粘人的比熊、有中二的哈士奇、有“暖男”金毛;我们会想到狗狗的长相——有的毛长,有的毛短,有的小巧可爱,有的憨厚笨重;我们还会想到与狗狗玩耍的画面……等等,都是我们基于“狗”这个字建立起来的心理表征,这个心理表征让我们不会把狗认成猫,更不会把柯基认成藏獒。

再简单点说,一本书的心理表征就是它的目录,书的内容按照目录一点点的推进,甚至有时候我们看一眼目录就能猜到故事的结局。


在我们进入一个领域前,要充分了解该领域的概况,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认知,随着一点点的深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心理表征,刻意练习的过程也是完善心理表征的过程。



完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好的,连“狗”的心理表征也是我们从小时候见到第一次开始,一直到看到我的文章可能还在建立。但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有一定的表征的建立,至少我们会清楚我们在练习的路上走了多远了。


大师级人物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心理表征,一个优秀的球员通过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心理表征可以预判到对方的行动,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往哪里走;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可以通过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心理表征处理演奏过程中的很多突发事件。


在一次重要的小提琴独奏的演出中,帕格尼尼自信的弹奏小提琴,但是在高低音转换剧烈时,突然断掉了一根弦,听众们都以为无法继续时,帕格尼尼就用三根弦继续演奏,大家很崇拜他;但是在音调转换时,意外再一次发生,又断了一根线,帕格尼尼只能用两根弦演奏,紧接着又断了一根线,帕格尼尼用仅剩的一根线把曲子弹奏完,观众们一片哗然。


虽然看似是帕格尼尼随机应变能力很强,但实际上,帕格尼尼有过用不同根数的琴弦给皇室表演的经历,这些经历让帕格尼尼建立起来了完善的心理表征,使得他可以处理很多的突发事件。


保持动机

不管是刻意练习还是一万小时定律,都没有承诺过快速成功的方法,都是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的练习才能成功的。但在长达数年的练习过程中,怎么才能保持初心不被磨平呢?


1.在一开始就要设定好目标。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回顾自己的目标,并设想自己成功后的样子,这样才能保持动力。


2.强化前进的理由。在练习的过程中可能总会想着立竿见影,总想着一次性成功,所以就一次练习很长时间,以至于自身疲惫后学习效率下降还在无效学习。所以在感到自身疲惫后要及时的休息调整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番茄钟(推荐一个APP:番茄TODO,用过的都说好)。但绝对不能练习五分钟休息两小时。


3.弱化后退的理由


后退的理由大抵都相似:没有时间、下班后没有力气、感觉自己不合适等等。我们可以没有时间练习,但不能没有时间刷短视频;我们可以没有精力去练习,但不能没有时间去撸串;在刻意练习面前没有合适与不合适,只有练习的正确与不正确。


要保持动机。


进入学习区


在舒适区里总是我们熟悉的事物,总是和熟悉的事物打交道是不会前进的。有的老师从教30年,但教学水平还很一般。


远离舒适区但又不能完全远离。如果完全远离,就会进入恐慌区,就像让一年级的学生做高数,确实是远离了舒适区,但这样的练习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


远离舒适区,避开恐慌区,进入舒适区。永远保证自己有50%不懂的内容,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及时得到反馈


反馈感是能支持我们我们继续前进的另一个法宝。


翻翻朋友圈就能看到很多人在贩卖孤独,但真正享受孤独的人又怎么会去贩卖孤独呢?其实我们需要别人的倾听,需要别人对自己或者这件事通过评论或点赞来进行反馈,所以,在知乎上看到的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就是:“在当今社会,点赞是最低成本的社交。”

再者说


反馈感使我们有一种被人监督的感觉,能使我们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科学研究表明意志力是不存在的,就算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意志力很强,但并非在所有方面都有很强的意志力,意志力并不是一种能力。


通过反馈感建立起来的自我监督机制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持续练习。


反馈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进步。这里说的反馈感是指别人对自己的成果所做出的评价,包括表扬、批评,最简单的就是我们在考试中所获得的分数,这种反馈是我们客观的了解的自己所练习到什么样的程度,更好的对计划进行调整,使自己一直在学习区。


将练习的内容进行量化

“量化”就是将无形的练习进行可视化。也就是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具体做了多少工作。和平时所说的绩效是一个东西。


在我们制定计划时很少会制定像“今天上午学习英语,下午学习pr”之类的模糊计划,通常是“上午学习英语2个小时”或者“上午学会pr中的某项技术”之类比较完善的计划,那“两个小时”、“某项技术”就是量化,将练习的成果进行量化,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到达程度。


找到专业的导师

寻找优秀的导师是和建立完善的心理表征同等重要的事情。


1.在专业的老师那里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知识。相比于自己看书学习,在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进步会更快,在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方面效果会更好。


2.专业的老师懂得更多更有效的进步方法。同样的学科不同水平的老师的收费标准是不同的,并且其中的价差还很大,其中相差的便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越高,让学生进步越快,收费越高。在寻找导师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导师教学方法的评价而不是导师的人格魅力。


              注意事项

1.练习的过程中要专注,要避免疲惫所带来的注意力下降,提高练习的效率。


2.打破对时间的刻板印象。艾里克森博士之所以不赞同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这个原因,在一些简单的领域,比如擦玻璃,在这项工作里成为大师根本不需要一万小时,但是,要想成为一个数学家,要练习的时间肯定是要超过一万小时的。所以,在刻意练习里通过心理表征的建立完整度来替代传统的传授知识。


3.天才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优秀的大师都在练习,并且在持续练习。我们可能见到身边有很多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但科学研究表明,天才是不存在的,至少大多数的大师都是日复一日练习的结果。往往进步越快,成就越高的人,练习的时间就会越长,并且即使在有了成就之后,也在坚持着练习保持自身对技能的熟练程度。


4.年龄并非阻碍进步的理由。年纪大的人身体机能可能会不如年轻人,但按照刻意练习的标准进行练习,依旧是可以成功的。严歌苓30岁才开始学英语,梵高奶奶60岁才开始学画画。年龄只是会放慢进度,但不会阻碍成功 。



到了这里《刻意练习》我已经总结的差不多了,总结一下最主要的部分:


①在成熟的领域学习
②建立完善的心理表征
③持续拥有动机
④保证待在学习区
⑤拥有反馈感
⑥将成果进行量化
⑦找到专业导师

知道了这些要领,赶紧制定学习计划,开始实践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意练习》修炼手册——大师的养成秘籍(文末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