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集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List
2: Set
3: Map
4:Queue
它们的总体关系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 List, Set, Queue 三类集合框架都继承自Collection接口,而Map接口是独立的。
各种类型的框架都有那些特点?
(1) List: 有序、可重复。
首先解释有序的概念,有序指的是类似数组的存放方式,比如有三个元素,1, 2, 3 依次存放到List中
用户取出来的时候,取List的下标为0, 那肯定是元素1, 取下标为1,那元素肯定是2,
取下标为2,则取出来的元素肯定是3。
而Set集合是无序的, 这个其实就是链表和哈希表的区别, List是链表或数组的存放方式, 是有序的。
而Set是哈希表的存放方式,哈希表的内部存储是固定的,但并不能保证是按照用户存入的顺序来保存的。
再说一下可重复的概念: List是链表, 它可以存放两个一样的数据,只要知道它的下标,就很容易区分两个对象, 而Set属于集合,是无序的, 也就是放两个一样的数据,根本没办法分出那个是那个。
(2) Set: 无序,不可重复
Set是如何判断两个元素是否重复呢?
是通过对象的HashCode()方法和equals()方法,来共同判断对象是否重复的。
(3) Queue: Java中的队列分为两种: Queue 和 Deque
Queue: 表示正常的队列,队头取数据,队尾存数据。
Deque: 表示双端队列,支持在头部、尾部进行存、取元素。
(4) Map: 适用于键值映射的情况。
接下来详细介绍每种集合的子类及其特点
(一) List
首先看下List的的整体架构
从以下架构图可以看到,List的子类分布有:
ArrayList:
LinkedList
Vector
Stack:
首先看ArrayList的实现,通过名字可以发现,它的内部实现是通过数组来实现的。是通过一个动态数组来实现的,既然 是通过数组实现的,那一定有一个默认的初始值大小,这个值可以由用户指定,也可以使用默认的值
List aList = new ArrayList(4) ;// 那么初始值大小是4
如果使用默认的如: List bList = new ArrayList(); // 默认的大小为10
那么,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后,List长度的扩充方案是什么样的的,看下面的公式:
int newSize = ((currentSize * 3) / 2) + 1; // 也就是当前List的大小乘以3 再除以2 , 最后加1。得出新的容量。
int newSize = (currentSize * 3) / 2 // JDK 1.7后就不会加1了,直接乘以1.5倍。
它的实现方式决定了他的特点如下:
1: 数组存储方式
2:插入数据比较慢, 但检索数据比较快。
数组的插入慢,主要用在耗费在移动元素上面, 检索就是直接使用数组下标,所以非常快。
3:线程不安全。
如果多线程操作,必须在上层保持同步。 或者使用替代方案。
使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 或 CopyOnWriteArrayList 来实现线程安全的列表。
(在ArrayList源码分析时,会分析以下两者怎么保证线程安全,以及它们的性能如何)
4: 适合于大量随机访问的情况,但不适合频繁的插入和删除操作。
LinkedList
LinkedList它的实现方式是类似主于C语言中的指针来实现的,学过C语言的同学一定知道,自己写个链表也不是什么难事,
链表的特点:
1: 链表的数据保存,在内存中并不像数组一样,是连续存放的,链表的数据是分散存放的,数组的存放方式为,知道数组的第0个元素,就可以推断出剩下的所有的元素的位置,而链表也需要同样的操作,就需要获取关键的一个点,那就是链表的Head,这个就相当于数组的首元素,必须要知道,要不然链表是没法操作的。
2: 链表适合插入和删除操作,不适合查找频繁的操作,因为插入和删除操作对于链表来说,就是个指针的修改,比ArrayList要高效的多。
Vector
是线程安全版的ArrayList, 底层使用数组实现,可以让用户指定扩容的大小,默认为扩容2倍大小,
与ArrayList的区别:
1: Vector是线程安全的,而ArrayList是线程不安全的, vector的线程安全是通过synchronized来实现的。
2: Vector默认扩容是2倍,ArrayList默认扩容为1.5倍。
3: 如果没有线程安全的需求,最好使用ArrayList, Vector的每个方法都加了synchronized,开销太大了。
Stack
是Vector的子类,实现栈的后进先出操作。
(二)Set
首先看Set的特点,
1: 不能重复:
2: 无序: 指两方面的概念:
1: 是插入的顺序(添加顺序),
2: 经过排序后的顺序 (自然顺序)
Set类的子类有那些?
1: HashSet
2: LinkHashSet
3: SortedSet
4: TreeSet
HashMap,
1: 不能保证插入顺序,也不能保证自然顺序。
2: 数组初始大小为16,加载因子为0.75
3:线程不安全。
LinkHashMap
1: 内部使用LinkList保证插入顺序,但不能保证自然顺序。
2: 初始大小为16,加载因子0.75
3:线程不安全。
3:identityHashMap
1: key值 只有是一个对象的情况下才认为是重复,key == newKey
2: hashmap是只要key的内容一样就认为重复,key.equals(newkey)
TreeMap
0: 使用红黑树算法实现的,需要了解的概念为:二叉树的性质,平衡二叉树、红黑树等概念。
1、TreeMap是根据key进行排序的,它的排序和定位需要依赖比较器或覆写Comparable接口,也因此不需要key覆写hashCode方法和equals方法,就可以排除掉重复的key,而HashMap的key则需要通过覆写hashCode方法和equals方法来确保没有重复的key。
2、TreeMap的查询、插入、删除效率均没有HashMap高,一般只有要对key排序时才使用TreeMap。
3、TreeMap的key不能为null,而HashMap的key可以为null。
WeakHashMap
1: 与HashMap一样,是一个散列表,存储方式也是key-value, 而且key与value都可以为null。
2: WeakHashMap中有一个ReferenceQueue, 用于保存Key值的引用, 而且每个Entry实体都是一个WeakReference, 看如下代码:
private static final class Entry
extends WeakReference
implements Map.Entry
}
既然每个Entry都是WeakReference, 那么当对象被回收的时候,此Entry也会被回收。
我们先看插入一个新的数据的代码实现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poll();
int index = 0;
Entry
if (key != null) {
index = (Collections.secondaryHash(key) & 0x7FFFFFFF) % elementData.length;
entry = elementData[index];
while (entry != null && !key.equals(entry.get())) {
entry = entry.next;
}
} else {
entry = elementData[0];
while (entry != null && !entry.isNull) {
entry = entry.next;
}
}
if (entry == null) {
modCount++;
if (++elementCount > threshold) {
rehash();
index = key == null ? 0 : (Collections.secondaryHash(key) & 0x7FFFFFFF)
% elementData.length;
}
entry = new Entry
entry.next = elementData[index];
elementData[index] = entry;
return null;
}
V result = entry.value;
entry.value = value;
return result;
}
首先看,插入元素前,先执行poll()方法,此方法就是为了把RefreneceQueue中的元素全部移除掉,因为“弱引用”的关系,加入RefrenceQueue中的元素,肯定是被系统回收掉的,所以先清理一下。
接下来,如果key != null , 则计算新值在数组中的位置
index = (Collections.secondaryHash(key) & 0x7FFFFFFF) % elementData.length;
则使用Collections.secondaryHash来计算Key的Hash值,然后再与0x7FFFFFFF来计算最终的值,与数组长度进行最后确定在数组中的位置。
TODO : Collections.secondaryHash(key) 这个方法需要再研究一下。
ConcurrentSkipListMap
要了解这个类,首先要了解一个SkipList跳跃表。
特点:
1: 由并联的链表实现,其查找效率可以比拟二叉查找树。
2: 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思想,除了原始链表以外,还保存一些“跳跃”的链表,用于辅助加速查找的效果。
3: 链表要保证有序。
SkipList产生的过程:
以上由于二分查找法,特点列表有序,可以快速查找,而链表的特点是:
查找比较慢,但插入和删除比较快, 有没有一种即查找快,又插入删除快的呢?
那就是二叉查找树了。
又因为二叉查找树最坏的情况下会变成一个链表,所以出现了平衡二叉树,
根据平衡二叉树的算法不同,又分为AVL树,B-Tree, B+Tree, 红黑树。
又因为AVL树实现起来比较复杂,平衡操作更难理解。这个时候就出现了SkipList跳跃表结构。
目前常用的key-value数据结构有三种:
Hash表、
红黑树、
SkipList,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优缺点(不考虑删除操作):
Hash表:插入、查找最快,为O(1);如使用链表实现则可实现无锁;数据有序化需要显式的排序操作。
红黑树:插入、查找为O(logn),但常数项较小;无锁实现的复杂性很高,一般需要加锁;数据天然有序。
SkipList:插入、查找为O(logn),但常数项比红黑树要大;底层结构为链表,可无锁实现;数据天然有序。
如果要实现一个key-value结构,需求的功能有插入、查找、迭代、修改,那么首先Hash表就不是很适合了,因为迭代的时间复杂度比较高;而红黑树的插入很可能会涉及多个结点的旋转、变色操作,因此需要在外层加锁,这无形中降低了它可能的并发度。而SkipList底层是用链表实现的,可以实现为lock free,同时它还有着不错的性能(单线程下只比红黑树略慢),非常适合用来实现我们需求的那种key-value结构。
LevelDB、Reddis的底层存储结构就是用的SkipList。
基于锁的并发
优点:
1、编程模型简单,如果小心控制上锁顺序,一般来说不会有死锁的问题;
2、可以通过调节锁的粒度来调节性能。
缺点:
1、所有基于锁的算法都有死锁的可能;
2、上锁和解锁时进程要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并可能伴随有线程的调度、上下文切换等,开销比较重;
3、对共享数据的读与写之间会有互斥。
无锁编程(lock free)
常见的lock free编程一般是基于CAS(Compare And Swap)操作:CAS(void ptr, Any oldValue, Any newValue);
即查看内存地址ptr处的值,如果为oldValue则将其改为newValue,并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X86平台上的CAS操作一般是通过CPU的CMPXCHG指令来完成的。CPU在执行此指令时会首先锁住CPU总线,禁止其它核心对内存的访问,然后再查看或修改ptr的值。简单的说CAS利用了CPU的硬件锁来实现对共享资源的串行使用。
优点:
1、开销较小:不需要进入内核,不需要切换线程;
2、没有死锁:总线锁最长持续为一次read+write的时间;
3、只有写操作需要使用CAS,读操作与串行代码完全相同,可实现读写不互斥。
缺点:
1、编程非常复杂,两行代码之间可能发生任何事,很多常识性的假设都不成立。
2、CAS模型覆盖的情况非常少,无法用CAS实现原子的复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