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印度教:历史起源 种姓制度 女性和婚姻 为啥不吃猪牛肉

说到学习和了解世界,我们一般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西方。毕竟近代工业革命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但是当我们谈起自己的邻居,例如亚洲国家时,往往又相对了解不足,很多停留在一些本国媒体的浮光掠影,有的甚至不大看得起。这也是一个悖论,因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也是往往非常滞后,一知半解。例如印度,这样一个对中国具有非常重大利益攸关的邻居,很多人是模糊的。

不了解就容易造成误解和误判。大国相交,误判往往结果会是致命的,严重的可以影响国家间百年关系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和印度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

同列亚洲,印度和中国同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以历史和文化悠久著称。印度教号称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所以了解印度,不妨先从印度教的发展来入手。推荐看看印度人自己写的书——Mark W. Musssse写的Getting to know HINDUISM。中文翻译为:了解印度教:信仰,传统,文化和哲学。作者对印度教的起源,发展过程,宗教习俗,重要大神,都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实在是一本了解印度宗教和文化的好书。

印度教差不多可以算是最古老的宗教,就像一些印度学者所说,是“宗教之母”。但是印度教本身和其它宗教,例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同,它更多的是传统和习俗的综合。印度教,即Hinduism这个词语本身也是英国统治印度后才出现的,用于把区分其它宗教例如伊斯兰教。很多信印度教的民众也本身并不认为自己是信教的。这个和中国的儒教类似。中国人大多遵循儒家学说,但是却没有人觉得自己在信儒教。

印度宗教从公元前3300年开始的印度河域文明(主要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开始发轫。例如Hrappan文化。如果这样算起来,历史差不多有了5000年了。考古发现那时候古印度就格外强调清洁,室内有了沐浴和厕所的设施,有对各种动植物和神灵的崇拜和仪式,显然是宗教行为。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间,就形成了吠陀经——梨俱吠陀。当然这时候的吠陀经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并未成文。梨俱吠陀是吠陀经四部里的第一部,主要是关于很多神的赞歌和祭文或者传说,并非明确的教义。这个时候的教也往往称为吠陀教,是印度教的古典时代。这个时候的神,很多是后来印度教三大主神以及诸神的早期形象。也包括后来波斯信奉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光明神的早期形象。

公元前1600—1000雅利安人自西北部入侵后,促进了吠陀教的分化。雅利安人据说是从俄罗斯南部、里海北部及乌克兰东部的乌拉尔山脉处向四周迁徙的。由于那个地段环境和气候本身不利于生存,因此一部分往西欧洲迁移,一部分向南迁往印度,向东的部分则去了西亚例如古波斯。这正是吠陀经形成的晚期时间。但是也有人认为,雅利安人本身是印度土著,是从印度河流域向外迁徙的。但是总之,现在的印度人大体是雅利安人后裔是无疑的。

雅利安人和吠陀教的融合和分化,其结果,一部分形成了波斯的一神教——拜火教,并拥有了自己的经典——《阿维斯塔》;另一部分形成了印度的婆罗门教。所以印度和波斯,都是雅利安人后裔,是同源的。波斯是后来被阿拉伯人征服,所以大部分人信奉了伊斯兰教什叶派,但是波斯人却不喜欢人称他们为阿拉伯人。部分波斯人逃往印度,形成了印度的帕西教。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个阶段涌现出了很多哲人,也是人类很多宗教和文明的形成阶段,例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老子,南亚的佛教,印度的耆那教,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拜火教),等等。这个阶段很多智者和先哲,对古代的宗教教义进行了整理、辩论和改良,梳理了其教义。在印度,其结果是先后形成了《奥义书》及两大史诗《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摩奴法典》。这是印度教的经典时期。这一阶段佛教也在印度变得异常兴盛,直到后来中世界阿拉伯帝国入侵,伊斯兰教传入,佛教在印度逐渐式微,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合而得到了保留和继续发展。但是印度教也衍生出来一些分支,例如公元前的耆那教,后来的锡克教等等。总体而言,印度教是比较包容的,而且更多是习俗和传统,不能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宗教。

印度教的一些重要特点和习俗包括:

1、同属多神教和一神教。从多神教而言,印度有数不清的神,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可以作为信仰对象。从一神教而言,在多神中又有三大主神,分别是智慧之神梵天,创造和毁灭之神湿婆,维持之神毗诗奴。每个主神有多个变身。而且每个家庭及每个人,一般都信一个和自己职业或者家族相关的主神,但并不排斥其它神。

2、骨子里重视纯洁和无害。印度教对于不洁是深恶痛绝的。对于脏的人、职业、以及任何可能的污染,都异常敏感和排斥。所以从事杀生剥皮的职业的人是不可接触之人,寡妇被认为不详,婴儿出生或者家人死亡,也会有污染,要采取仪式消除等等。不仅仅是出于卫生考虑,而是上升到宗教上面来。这也是种姓制度产生的原因之一。印度认为接触不洁的人,乃至被不洁的人的影子覆盖,都会被污染,要通过仪式和时间予以消除。不洁会传染,一旦沾上,会影响自己的运势,乃至影响未来的转世投胎,所以要远离。

无害也是印度教里的要义。所以尽可能不杀生,吃素食。种姓越高越严格。反对暴力也是印度的传统。例如甘地后来的非暴力思想。

3、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历史。最初是分为牧师和生产者两类,后来由于游牧和战争,多了士兵和官僚阶层,最后再把生产者分为农工商和服务仆人阶层两类,变成四类,分别为婆罗门,执掌祭祀和宗教;刹帝利,为官僚贵族和军队,维持秩序;吠陀,为从事生产的农工业和商业阶层;首陀罗,为前面几个阶层服务的阶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阶层,是无种姓阶层,包括没有种姓的,以及从事肮脏污染工种的不可接触之人。

阶层分工本身并不少见。例如中国的士层和平民,日本的武士阶层等等。但是都不像印度这样细致严格的规范。除了主要种姓,还有数不清的亚种姓,将社会分工和阶层固化下来。不同种姓通婚有严格限制,高种姓的男的可以娶低种姓的女的,但是高种姓的女性不能嫁给低种姓的男性。为了让各种姓安于现状,服从管理,在种姓制度之外,又加入了业报和转世轮回的概念。如果违背规范,会产生业报,影响未来的转世轮回;而遵守规矩,做好本职,则可以有善报。印度独立之后,通过了宪法废除种姓制度。

4、修行和人生。印度教重视修行,认为人生有四个追求:一是履行责任;二是追求财富,三是满足欲望,四是自由和解脱。履行责任就是要符合摩奴法则,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追求好的业报;自由和解脱则是终极追求。印度教的终极追求是,获得最大的善,最终实现梵我如一,跳出生死轮回获得解脱。

摩奴法则同时对男女的人生阶段做出了规范。四个种姓里面,前三个种姓是生了两次的,除了出生之外,婆罗门、刹帝利和吠陀男性分别在7岁、10岁和11岁再生一次;吠陀则是只生了一次。在前三个种姓再生之后,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学徒期,跟着老师学习。学徒期不能有娱乐,不能吃肉,也不能有异性交往。第二个阶段是家居期,主要是夫妻生活,繁衍抚养后代。两性生活也主要在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隐居期,主要是完成社会义务后退出日常社交,在远离乡村的森林边住下,主要追求精神生活。第四个阶段是遁世期。是抛弃下所有,例如家庭和财富,出去苦行,靠别人施舍为生。

印度教徒婚姻一般为媒人介绍,父母主办,很早就订婚。订婚越早,越能够保护贞洁。结婚时女孩要给嫁妆。印度人生女孩一般意味着财务损失,因为要付嫁妆。女孩出生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但是一旦出生,要爱护女孩。结婚后一般和南方父母住一起,所以婆媳关系也是个难题,媳妇地位往往刚开始比较低下,直到有小孩之后地位会大幅提升;女性生完小孩之后又重新恢复为吉利的。死亡,一般是通过火烧,或者弃入河中,归于自然。最理想的是骨灰撒入恒河中。

5、节日和日常。印度很多节日。最浓重的是排灯节,往往在十月份,各地都会举行隆重庆祝。日常每天早上起来要清洁沐浴,然后拜家里的主神。家里一般都有一处洁净的地方供奉家里的主神,一个家庭一般敬奉相同的主神。中午和晚上也会举行类似仪式,但一般时间会短一些。

印度的牛的地位很高。路上随处可见牛各处自由漫步。印度教不能吃猪肉,因为不洁;也不能吃牛肉,因为牛是神圣的。牛的温顺和奉献是印度教最推崇的化身。可以吃鸡肉、鱼肉或者羊肉。高种姓的印度人一般崇尚素食,很多餐馆都只提供素食,也不允许饮酒。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解印度教:历史起源 种姓制度 女性和婚姻 为啥不吃猪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