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分享第一百零三天【毛毛虫效应】

      多年前,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场景,一直记忆深刻,而且对我也影响很大,事情是这样的……

      晚自习前,一个初二的小姑娘来到我的办公室,很诚恳地说:“康康老师,我不想再努力了,你一定想问为什么,我不会告诉你没为什么,因为我知道为什么,因为我努力了,成绩一直上不去,我一直很努力,你没来之前,我也在努力,我就是一个笨,怎么努力都没有长进!”

      孩子说的倒是实情,很多人都看到了她的努力,作业写得很工整,从来不拖拉,明明很努力,却没有好成绩。

      我没有正面回应她的情绪,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我小时候也经历了这么一段时光,一直很努力,一直上不去。尤其在数学一科上,几乎倾其所有精力,仍然是我的弱科,后来高中一个隔壁班的老师说,满分作文一定是各有不同,优秀分数努力的背后同样也各有不同,看起来形式一样,但是每个人的自律形式、努力质量、思考方式一定各有不同!

      这句话刺激到了我,因为这么多年以来,我的努力好像完美地避开了所有的正确选项。

      老师还给我们讲了法国昆虫学家观察毛毛虫的故事。

      他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离花盆不远的地方,还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转圈,一连走了大约七天七夜,最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故事还没有讲完,那个小姑娘抬起头,带着坚定的语气说:“老师,我自己好像确实没有怎么思考,我不想当毛毛虫!”

      如果时机合适,你也给身边人讲讲毛毛虫的故事,也许,你的一个故事能为他“开光”哦!

      科学家便把这种喜欢跟着前者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为“跟随者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心理学分享第一百零三天【毛毛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