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这样形容20几岁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这段话看起来很残忍,父母之于孩子只是一栋旧房子,是物品,没有半分温暖。

可是,有些父母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可能是连住都不会住进去的废旧危楼。孩子不仅不会“体贴他”“讨好他”,反而会冷言冷语的嫌弃他、疏远他、甚至像躲避瘟神一样远离他。那在你们的心里,父母是怎样的呢?

是不是总觉得父母很啰嗦,每次电话结束语都千遍一律:按时吃饭、天凉衣服穿厚点、出门注意安全、好好学习……

还是只有在没有生活费的时候,才给他们打个电话,又在父母说出这些唠叨的话之前,就匆匆的挂掉了电话。

中秋节的时候没有回家,我妈给打电话问我:放假了吧,放几天,回来么?我说不回了,就放三天。没过几分钟,我爸又给我打电话了,问我回不回家,我说了同样的话。

一周后的国庆,下午刚放假我妈的电话就来了:你妹妹刚打电话说放假了,她回来了,你放假没有?啥时候回来啊!

我有点心虚,我说:“放假了,我每年国庆都回来,回来也没事干,坐车也挺麻烦的,今年就不回来了吧,我出去玩两天,然后在学校看看书。”

我能听到那是失落的语气,就一个“喔”,然后又开始叮嘱我,注意安全,吃饱穿暖……

躺在床上的时候,总想起待在家里的日子:

有人待你睡醒之后再炒菜做饭,叫你起床;有人会把你爱吃的菜天天呈在桌上;有人会在你外出时叮嘱,回家时滔滔不绝的吐槽你不在家时发生的趣事;有人关心你的冷暖,在你生病时心疼,不吃饭时责骂,要离家时做上你爱吃的菜肴,笨手笨脚的帮你收拾东西,或是在一旁看着你,提醒你别忘带了什么东西。

也许是因为年龄越来越大,心,也就变野了,总想去外面玩一玩,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就越走越远,越来越不想回家,那个平淡又整天让人感觉无聊的家。

我们常常会不耐烦,抱怨他们总是爱唠叨,抱怨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总是不合心意,觉得爸妈早已脱离了我们的世界。

但当你觉得你的知识、素养、视野都远超父母,因此嫌弃父母“没见过世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正是父母托举着你到更高的地方,你才有机会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费玉清双亲离世,他写信退出娱乐圈: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他说自己人生没有什么遗憾,但是一想到父母不再人世了,也总会落寞不已。他在亲笔信中写下:“当父母都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与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2014年10月27日发生了一个令人唏嘘的事。一位风尘仆仆赶回老家的儿子,推开门后却险些当场昏厥,原来他牵肠挂肚的父母早已倒在家中,没了呼吸。陈先生长期在上海工作,嘉兴老家里只有年老的父母,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病情比较严重,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平时都要靠父亲来照顾。三个礼拜前,陈先生发现打回家的电话无人接听,一时还没放在心上。之后一段时间,陈先生屡次打电话回家,但是依然无人接听。担心出事的他连夜赶了回去,没想到推开门就闻到一股恶臭,父亲全身赤裸倒在地上,尸体已经开始腐烂,据法医判断已经去世有10天左右。陈母当时仰面躺在床上,死亡原因为脱水加饥饿。两人的死亡时间据推断,大约相隔了一周左右。

我们总相信来日方长,可就是这样一次次的,父母被我们折磨的思念之情愈加浓烈,期待之心也愈加悲凉。他们等不起我们许久不打的电话,更等不起一年只回一次家的火车,谁也不知道还剩下多少时间。

趁父母健在,珍惜现在的时光,多给他们一些陪伴。

记得别总是玩手机,多跟父母聊聊天,讲讲你自己的生活,他们肯定很愿意听。记得他们说起家长里短的时候不要不耐烦,认真听着。毕竟,团圆的每一刻,都珍贵无比。如果实在无法回家,那就给父母打一个电话,送去一个问候。他们不会怪你没有回去,他们只会欣喜,原来你还记得他们。

毕淑敏在《孝心》一文中说: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我们总说来日方长,以为晚一点,再晚一点,下次,还有下一次,但却没有发现有人发梢已霜,岁月无情,生命无常,父母不仅会悄悄爱着我们,还会悄悄老去,或许真的有一天,没有下一次了,只剩下追悔莫及。

我们总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却总是忘记回家。

世界很大,穷尽一生也未必能看完;家很小,但总有人在那里盼我们回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