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陪伴》书评:不同年龄的孩子如何陪伴才更有效

文/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

又是一年的暑假,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像是小候鸟一样开始奔向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享受两个月短暂的亲子陪伴时光。现在的父母多半都知道,孩子小时候,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很多父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怎么才能给孩子想要的陪伴?

今天我们推荐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的亲子家教经典书系,这套书是李子勋老师的四本家庭教育著作的再版,包含《早教的秘密》《读懂孩子》《唤醒天性》《家庭陪伴》。同时出版的还有李子勋老师的两本心灵成长书籍《流动的感觉》《困境中的自由》,这两本书侧重个人心灵成长。我一直认为,要教育孩子,家长首先需要成长,先育己再育儿,否则你看的那些育儿类的书籍都很难落到实处。

李子勋是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著名家庭治疗师,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月刊》《父母必读》等杂志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等节目的特邀心理专家,出版了多部畅销著作。李子勋老师已于2018年10月离开了我们,颉腾文化现在出版的这套书,更像是李子勋老师写给未来的家教书,帮助家长有效应对AI时代的育儿焦虑。

这篇文章我将分享《家庭陪伴》这本书,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不只适用于亲密关系,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这本书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出发,提出家庭陪伴的关键是“陪”,并且给出了更富有创意、更新颖、更有效的家教知识,帮助父母更好的陪伴孩子的成长。该系列其他书籍的分享在本账号查询,或者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唤醒天性》书评:孩子远比父母想的有智慧,只需要唤醒天性即可https://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50095082/notes/113321235

幼儿期:培养亲密依恋

心理学理论认为,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处在原型自恋状态,类似自闭状态,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

这个阶段,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会帮助孩子慢慢的由自体依恋转变为客体依恋。

也就是说,孩子开始感受到外部世界,TA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上除了他自己,还有其他人,开始进入与他人的关系中。

如果这个阶段母亲性格强势、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疏于管理,让孩子处在饥、渴、湿、冷等不安的状态中,孩子就会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是不安全的,他人是不友善的,孩子可能会缩回到自体中,出现自闭倾向,无法形成安全的依恋。

这就导致未来孩子在与他人的关系出现困难,比如自卑、自恋、控制、没有安全感、对他人即依恋又逃避,更有甚者会发展成边缘性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那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陪伴孩子的幼儿期,帮助孩子培养亲密的依恋关系呢?

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妈妈的陪伴至关重要。妈妈的接纳、喜欢、拥抱、抚慰和关注,会促使亲子之间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依恋关系,让孩子自尊、自信。

陪伴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妈妈们也不用担心自己没经验,或者家庭条件不好、工作忙碌等,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的,这些外在的经验条件等,远远没有妈妈给的心理上的满足重要,只要妈妈发自内心的接纳孩子,欣赏孩子,关注孩子,细心照料孩子,这些就足够了。

就像儿不嫌母丑一样,小孩子虽然也会喜欢美好的事物,但对于母亲,他们是全然的接纳,全身心的热爱。所以,父母们也不用担心外在的条件,只要给孩子足够安全温暖的陪伴,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定能养出安全感满满的孩子来。

如果孩子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也不用担心,即便5岁之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给了孩子足够多的高质量陪伴,一样来得及。

幼儿期的陪伴是为了帮助孩子完成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依恋。安全亲密的依恋,会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少儿期: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

孩子的成长总是很快,家长们很快就发现,进入小学的孩子,不愿意粘着父母了,越来越愿意跟同龄人玩。他们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小团体,尝试从学校、邻里、小群体,社会等寻找紧密关系,这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欣赏和喜欢父亲,接纳家庭中的权利和规则,与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和语言交流模式,并愿意听父母的引导来发展自己。

这一阶段孩子首先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是,跟父母完成亲密分离。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进入同龄人群体,进入学校这个小社会,开始结交朋友,建立友谊,慢慢塑造自己的人格,也就是离父母越来越远。芝加哥的一项取样研究发现,小学5年级的儿童有约65%的时间,高中学生则有86%的时间,是不跟家人待在一起的,而是跟伙伴们待在一起。所以,父母要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支持孩子向外发展,而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由的向外发展。

其次,帮孩子学会识别、体验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5岁之后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好奇,家长要引导孩子解决自己情绪类型,鼓励孩子体验和分享自己的不同情绪。

并且让孩子知道,情绪本身是没有错的,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的价值,是情绪如何释放,如何表达,是需要管理的。不要让孩子压抑情绪,而是教会孩子安全的释放和表达情绪。

这里有一个句式,可以帮助孩子去表达情绪,表达需求。比如,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气”,也知道你内心很“愤怒”,不过,你可以用“语言”来告诉我你感受到的“生气”,并且欧文已经知道你想“让我知道你不开心”,那么,为什么你还要这样无休止的呢?

这个句式可以帮助孩子快速的识别情绪,学会情绪的表达,从情绪爆发中学到很多。经过多次的练习,孩子就能够自如的表达各种情绪,不用害怕情绪会伤人而压抑自己,也能够让自己的情绪被看见。

最后,幼儿期的孩子开始进入社会化,他会遇到很多的同龄人,会受到挫折、失败、羞耻,学习不顺利等引发自信的危机。这些其实都是孩子未来进入社会的预演,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摆脱自卑和不自信。

这个时候的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帮孩子应对挫折,让孩子把挫折看成是成长中的必经历程,帮助孩子减少焦虑。也可以帮助孩子去建立自信,发现自己的优势,比如艺术、运动、美术、阅读等,让孩子觉得他是最棒的,他就可以获得必要的自尊和自信。

总的来说,少儿期的孩子开始进入小社会,心理上面对很多冲击,既要应对自己的学业,还要开始跟父母分离,与小伙伴建立关系,建立自己的自信。所以家长要及时的引导孩子,让孩子顺利与分母分离,建立自信减少焦虑,提升自我认同。

青春期:理解万岁 

青春期一般指的是,孩子从少年到成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父母看来,多半是存着一些问题,比如,逆反,跟父母的关系变得糟糕,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碰他的东西。再比如,双向性,表现在即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一边创造一边破坏,在父母看来非常的别扭。还有追求神秘主义,看侦探片、鬼片、笔仙等,这背后的真相是孩子对世界的好奇。

但孩子的这些行为,可能在家长看来,非常的矛盾,非常的看不懂。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处在成长的边界地带,孩子的一半是内心的,一半是外在的,处在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

这个阶段的父母陪伴孩子,主打的就是一个理解万岁,不要试图去用自己的经验强迫孩子接受。

首先,父母可以表现的无知一点。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成长任务,每一代人成长的时代特点,家长的经验未必就适合孩子,特别是在社会极速变化的当下,家长的认知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就不要把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让孩子什么都听自己的。

要适当的表现的无知一点,告诉孩子自己不知道,自己不懂,当愿意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个阶段家长管的太多了,反倒会让孩子“退行”更小年龄的心理上,放弃成长的权利,等到孩子上大学,上班,可能长的只是年龄,是脑袋里的知识,生活上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反倒是害了孩子。

其次,父母要对孩子保持好奇、保持兴趣。虽然大人都是从小孩子走过来的,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保持对孩子的兴趣就是对孩子保持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让他感受到你对他有兴趣。同时要提醒孩子社会规则,让孩子意识到,孩子如何看世界是他的权利,但面对客观现实,要按规则办事。这就帮孩子建立内心和现实的边界意识,在两个层面接纳自己,成年后也容易实现心理上的自洽。

最后,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要求,不要马上反驳孩子。其实孩子是很聪明的,他在说出自己想法的时候,可能就知道这个不现实,他需要的是父母的接受和认同他的想法。但如果父母反驳了,反倒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所以,不要反驳孩子,接纳认同孩子的想法,孩子看到父母对他的认可和尊重,也就不再折腾了。

总的来说,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也在为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做准备,家长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让孩子可以顺利的完成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完成人格的塑造,最终平稳的踏入社会,成为一个心智化成熟的人。

小结

在所有的关系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亲子关系塑造了我们的人格,也影响着我们跟他人的关系。

作为家长,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学到应对自己,应对他人,应对社会的经验,关键就在这十多年珍贵的亲子陪伴中。

李子勋老师的这本书《家庭陪伴》从关系疗法的视角入手,强调教育的方式要大于教育的内容,因为孩子本身是自带成长资源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孩子心理成长的需求,给与孩子不同的陪伴方式,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当然,家长们也是非常关心孩子的学识,可以去看看李子勋老师本系统图书中的其他图书,如《唤醒天性》《读懂孩子》等,让我们共同为孩子营造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环境

作者: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爱读书爱学习的全职妈妈,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处理。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陪伴》书评:不同年龄的孩子如何陪伴才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