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馄饨结》

文丨《馄饨结》

作者丨子艅

战争,向来是文学创作热衷的主题。

它可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可以是“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的无奈。

我却偏爱这样一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拜读子艅的佳作《馄饨结》,我想问蒋娴一声,“可有悔? ”

《馄饨结》巧借馄饨的引子,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文臣蒋家和武将杨家,一个忘身于外不折傲骨,一个不懈于内忘死舍生的悲歌往事。但这首悲歌,并非铁板铜琶、大江东去,而是浸润着细微的甜蜜与平淡的忧伤。

南城出身书香世家的姑娘蒋娴,与北城武将杨家的儿郎杨胜轩结为夫妻。蒋娴人如其名,温柔娴静,她钟爱吃馄饨,常念及那年馄饨摊上,那个挥斥方道的青年学生。而杨胜轩自小习武,又颇有书生意气,拉大旗,写传单,搞运动,以浪潮下的胆识魄力屡屡见报。

但在蒋娴面前,他温柔单纯地像个孩子。“头上顶片荷叶,手上捧个小瓷碗,碗里赫然几颗小金鱼般的馄饨。”

后来南城时局动荡,杨家带着蒋娴北迁,蒋家则执意留在南城。一个名门望族,坚守在风雨飘摇的南城,于当地的小家小户而言,是莫大的社会责任、精神支撑。在敌军的动摇下,越来越多南城百姓投诚了,可蒋家依旧不折傲骨,坚守气节,任尔东西南北风!

最终,蒋家惨死敌人刀下。

蒋娴和杨家在北城的岁月,同样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家道没落,北城的馄饨,难以慰藉她的故国之思。杨老爷子重拾军火生意,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渠道,将重器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

为了绝对安全与保密,纵使满城流言风语,杨胜轩和父亲都守口如瓶。他深知父亲的力不从心,便参与到这刀尖上行走的买卖中,并在最终暴露后,一个人承担了所有荣耀与罪责。

杨胜轩和父亲,同样因一身傲骨,殒命刀下。

那个蒋家灭门后在祠堂跪了一夜的杨家儿郎,再没有机会守护蒋娴,却可以坦坦荡荡说一声,丹心不负。

后来的和平岁月里,蒋娴回到南乡,她虽未抛头颅,洒热血,却也真真切切见证了战争。回到故土,也吃到了记忆里的馄饨,那鲜美的滋味,那静好的岁月,无疑是战争中舍生忘死的烈士们,以生命换来的。

“她一直追寻的馄饨的味道并没有变,一如她永远渴慕期待着的胆识和直面战争的勇气。”

文中有许多语句,分外耐人寻味。

《馄饨结》,妙在一个“结”字,我想既是蒋娴与杨胜轩因馄饨而结识,又象征着一种情结。那是战乱之下一个普通人、弱女子,对家,对故乡,对爱与勇气的情结。

“战争之下,我们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构成了国家的脊梁。”

而这篇文,将一个喜欢吃馄饨的南方姑娘,在战争中的隐忍与执着,娓娓道来。

越是轰轰烈烈的主题,越要以以小见大的视角、细腻温和的行文讲述。本文的立意与写法,均值得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馄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