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读“哈利·波特”系类的书籍,却从来没有为它写过一篇文章。
昨天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王瑞琴女士写的一篇文章:“魔法永存:我与‘哈利·波特’二十年”。看完感动良久,便下定决心写点什么。
王瑞琴女士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编辑。她从1999年与外方谈版权一直写到新版的“哈利·波特”上市。看完使我感触颇深,也使我想起了我与“哈利·波特”的渊源。
我接触“哈利·波特”是在我三年级的时候,当时我八岁。中午放学回家,父母突然吵架。我有些害怕就习惯的跑到姐姐的屋里。姐姐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便从她的书架最上方取下一个用塑料袋包裹的东西,不知是什么。打开一看是七本封皮精美的书。姐姐拿起第一本书便翻开给我读了书中的第一章节。我当时就听入迷了,趴在姐姐的床上两个小眼睛目不转身的看着姐姐朗读。
读完第一章,便带着我下楼去买午饭。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和姐姐各自打着伞去楼下的一家面馆,我走在前面,姐姐在后面。饭打包好后我和姐姐各提着饭,我走在前面,姐姐走在后面。
回家吃完面后姐姐又接着给我读“哈利·波特”,我听着听着索性在姐姐的床上睡着了。
下午醒来之后准备上学时还不忘带上一支黑色的水彩笔当魔杖。
至今仍记得雨后那湿润空气的味道,那一天心情再好不过了。
从那一天起,我与“哈利·波特”便结下了缘分。之后便是自己找姐姐要“哈利·波特”的书看。姐姐似乎当时就知道未来我会很痴迷“哈利波特”,便说如果我把“哈利·波特”的七本书全部读完之后就送给我。
当时也没多想,就开始读第一本书。这一读就一发不可收拾,一直读到五年级暑假,终于读完了“哈利·波特”的七本书。期间也看完了改编的八部电影。姐姐也把那一套书送给了我。一直到现在这七本书包括后来2016年jk罗琳写的新书《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都在我的书架的最上方排列。
在读完“哈利·波特”系列的七本书之后,我的写作能力,阅读理解、速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改变了我原来不会作文的窘境。
这对我后来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在读完这些书之后,还接受不了没有“哈利·波特”的陪伴,一时间竟有些无趣。
然而罗姨,总是不会让读者失望,在2016年出版了新书《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开篇之后的“十九年之后……”让多少读者重燃那一颗魔法之心。
在读完这第八本书之后,终于看到了最后的结局,也让读者们彻底放下了心。
原本以为这是最后的结局,可魔法世界并未结束,2017年上映了“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电影已经上映了两部,明年会上映第三部让我们一起共同期待。
“哈利·波特”不知已经刷了几遍了,总是百看不厌,后来连姐姐也好奇我究竟读了多少遍,而我早已忘了有多少次了。反正它是我读的书中反复读的次数最多的。
北大教授温儒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哈利·波特》让千百万孩子手不释卷?”温教授总结道:“《哈利·波特》让读者在这个过分物质化的时代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哈利·波特》的主题是多义的,写到了生、死、爱、恨、贫穷、财富、命运、奋斗、正义、阴谋、邪恶,等等,也写到了人性的阴暗。阅读7本书,读者跟着哈利一块儿长大,会从最初倾心于奇幻,到逐渐体会人生的复杂,最后和哈利一起面对成人世界。对于这样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果用语文课惯常的那种刻板的思路方法,是难于理解和归纳的。毫无疑问,《哈利·波特》有教化的意义,甚至有些哲理,不同层次的阅读都会各有所获。但和许多儿童文学不同,《哈利·波特》一点也不说教,这当然会让小读者喜欢。”
真心的感谢“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也感谢姐姐当时把这些读给我听,让我的童年没有错过这么好的书籍。
我今年十五岁,还有一颗充满魔法的心。
2020年3月6日
愈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