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python基础之面向对象

第四章 面向对象

1. 简述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

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OOP)的三大特性是
封装(Encapsulation)、继承(Inheritance)和多态(Polymorphism)。

1. **封装(Encapsulation)**- 封装是指将数据(属性)和操作数据的方法(方法)打包在一个单元中,即类。
	   在类中,属性和方法可以被限制访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隐藏对象的内部实现细节,只暴露对外接口。
	   这有助于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复用性,同时减少了对外界的依赖。

2. **继承(Inheritance)**- 继承是指一个类可以继承另一个类的属性和方法。子类(派生类)可以继承父类(基类)的特征,同时可以通过增加、修改或扩展来实现新的功能。继承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建立类之间的层次关系,促进了代码的重用和扩展。

3. **多态(Polymorphism)**- 多态允许对象在运行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即一个对象可以被当作多种类型来使用。多态性可以通过方法重载和方法重写来实现。方法重载指在一个类中定义多个同名方法,但参数类型或数量不同;方法重写是指子类重写父类的方法,以实现特定的行为。多态性提高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这三个特性共同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编程范式,使得代码更易于理解、维护和扩展。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这些特性可以协同工作,为程序提供清晰的结构和灵活的功能。

2. 什么是鸭子模型?

"鸭子模型"(Duck Typing)是一种动态类型的编程风格,源自于英语谚语 
"If it looks like a duck, swims like a duck, and quacks like a duck, then it probably is a duck."
(如果它看起来像一只鸭子,游泳起来像一只鸭子,叫声也像一只鸭子,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一只鸭子)。这个模型强调的是对象的类型特性,而非显示的继承或接口实现。

在鸭子模型中,一个对象的适用性不是基于它所属的类(class),而是基于它拥有的方法和属性。
如果一个对象具有和其他对象相同的方法和属性,那么它被视为是相同类型,即使它们并不属于相同的继承树或接口。

例如,如果一个对象有 `quack()` 和 `fly()` 方法,那么它可以被视为是一个鸭子,
而不管它的实际类别是什么。这种方式使得代码更加灵活,允许在不显式指定类型的情况下使用对象。

鸭子模型通常与动态类型语言一起使用,例如 Python。在这些语言中,类型检查发生在运行时,
而不是在编译时,因此对象的类型可以在运行时动态确定。这与静态类型语言的严格类型检查相反,
其中对象的类型通常在编译时就需要确定。

3. super的作用?

`super()` 是 Python 中一个用于调用父类方法的特殊函数。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子类中调用父类的方法,
以便在子类中扩展或重写父类的功能而不影响父类原有的行为。
`super()` 的使用通常发生在类的构造函数 `__init__` 或其他方法中。

具体来说,`super()` 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1. **调用父类的方法**:
   在子类中使用 `super()` 可以调用父类的方法,这对于在子类中扩展父类的行为非常有用。
   例如,在子类的 `__init__` 方法中调用父类的 `__init__` 方法,以确保父类的初始化逻辑得到执行。
   class Paren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class Child(Parent):
       def __init__(self, name, age):
           super().__init__(name)  # 调用父类的 __init__ 方法
           self.age = age

   child = Child("John", 25)


2. **支持多重继承**:
   在多重继承的情况下,`super()` 能够确保方法调用的顺序是按照类的继承关系层次结构的顺序。
   这有助于避免潜在的问题,确保方法按照正确的顺序执行。
   class A:
       def method(self):
           print("A method")

   class B(A):
       def method(self):
           print("B method")
           super().method()  # 调用父类 A 的 method

   class C(A):
       def method(self):
           print("C method")
           super().method()  # 调用父类 A 的 method

   class D(B, C):
       pass

   obj = D()
   obj.method()


   在上述例子中,`D` 类继承自 `B` 和 `C`,`B` 和 `C` 都调用了 `super().method()`,
   但由于 `D` 的继承顺序是 `D(B, C)`,因此会按照这个顺序执行,
   输出:
   B method
   C method
   A method


总的来说,`super()` 的使用可以确保在类的层次结构中正确地调用父类的方法,从而实现更加灵活和可维护的代码。

4. mro是什么?

`MRO` 是 Python 中的一个术语,代表着方法解析顺序(Method Resolution Order)。
它定义了在多重继承的情况下,Python 解释器查找方法的顺序。

在 Python 中,每个类都有一个方法解析顺序,该顺序决定了在类继承体系中查找方法和属性时的顺序。
`MRO` 的计算是通过 C3 线性化算法完成的。

具体来说,`MRO` 的顺序是按照以下规则确定的:

1. **子类优先于父类**:在类的继承体系中,子类的 `MRO` 要优先于父类。
2. **从左到右**:在多重继承的情况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决定了类的 `MRO`。

下面是一个例子,展示了 `MRO` 的计算和多重继承中方法的解析顺序:
class A:
    def method(self):
        print("A method")

class B(A):
    def method(self):
        print("B method")
        super().method()

class C(A):
    def method(self):
        print("C method")
        super().method()

class D(B, C):
    pass

obj = D()
obj.method()


在这个例子中,`D` 类继承自 `B` 和 `C`,并且它的 `MRO` 是 `D -> B -> C -> A`。
当调用 `obj.method()` 时,会按照 `MRO` 的顺序执行,输出:
B method
C method
A method


这里先调用 `B` 类的 `method`,然后调用 `C` 类的 `method`,最后调用 `A` 类的 `method`。
这就是 `MRO` 在多重继承中的作用。

5. 什么是c3算法?

C3算法(C3 Linearization Algorithm)是一种用于计算类的方法解析顺序
(Method Resolution Order,MRO)的算法。在Python中,C3算法被用于多重继承的情况下,
确定方法和属性的查找顺序。这确保了类的继承体系中方法的解析是有序的,避免了歧义和混淆。

C3算法的基本原则如下:

1. **子类优先于父类:** 在类的继承体系中,子类的MRO要优先于父类。
2. **从左到右:** 在多重继承的情况下,按照类定义时的顺序,从左到右确定MRO。

C3算法采用一种广度优先的搜索策略,并且在搜索的过程中会考虑到上述两个原则。
算法的核心是使用一个线性化(Linearization)过程来生成MRO。

例如,考虑以下类的定义:
class A:
    pass

class B(A):
    pass

class C(A):
    pass

class D(B, C):
    pass


通过C3算法,计算得到类`D`的MRO为`D -> B -> C -> A`。这意味着在多重继承情况下,
当我们创建类`D`的实例并调用方法时,Python会按照这个MRO的顺序进行方法解析。

C3算法的实现使得多重继承在Python中更加可控和可预测,避免了由于不明确的继承顺序而导致的问题。

6. 列举面向对象中带双下划线的特殊方法。

在面向对象编程中,带有双下划线的方法是 Python 中的特殊方法(也称为魔术方法或魔法方法)。
这些方法在类定义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用于定义对象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有双下划线的特殊方法:

1. `__init__(self, ...)`: 构造方法,在创建对象时初始化对象。
	例如,`obj = MyClass()` 会调用 `MyClass` 的 `__init__` 方法。
2. `__del__(self)`: 析构方法,在对象被销毁时调用。
	不建议过度依赖析构方法,因为对象的销毁由垃圾回收器控制,时间点是不确定的。
3. `__str__(self)`: 定义对象的字符串表示。通常通过 `str(obj)` 或 `print(obj)` 调用。
4. `__repr__(self)`: 定义对象的官方字符串表示。通常通过 `repr(obj)` 调用。
	如果没有定义 `__str__` 方法,`str(obj)` 会调用 `__repr__`。
5. `__len__(self)`: 定义对象的长度,通过内置的 `len(obj)` 调用。
6. `__getitem__(self, key)`: 定义获取对象元素的行为,通过 `obj[key]` 调用。
7. `__setitem__(self, key, value)`: 定义设置对象元素的行为,通过 `obj[key] = value` 调用。
8. `__delitem__(self, key)`: 定义删除对象元素的行为,通过 `del obj[key]` 调用。
9. `__iter__(self)`: 定义迭代器对象的生成,通过 `iter(obj)` 调用。
10. `__next__(self)`: 定义迭代器对象的下一个元素,通过 `next(obj)` 调用。
11. `__call__(self, ...)`: 定义对象实例的调用行为,通过 `obj()` 调用。
12. `__eq__(self, other)`: 定义对象相等性的比较,通过 `obj == other` 调用。
13. `__ne__(self, other)`: 定义对象非相等性的比较,通过 `obj != other` 调用。
14. `__lt__(self, other)`, `__le__(self, other)`, `__gt__(self, other)`, 
	 `__ge__(self, other)`: 定义对象的比较行为,分别表示小于、小于等于、大于、大于等于。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特殊方法,Python 提供了许多其他特殊方法,每个都有不同的用途,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实现。这些方法使得我们可以自定义对象在特定上下文中的行为,从而使得代码更具表达力和灵活性。

7. 双下划线和单下划线的区别?

在 Python 中,单下划线(`_`)和双下划线(`__`)有不同的用途。以下是它们的一些常见用法和区别:

1. **单下划线 `_`**:
   - 在解释器中,`_` 通常被用作一个占位符,表示上一个表达式的结果。
  	 例如,在交互式环境中,可以使用 `_` 获取上一个表达式的结果。
   - 在循环中,如果不需要循环变量的值,可以使用 `_` 作为占位符,表示该变量未被使用。
     for _ in range(5):
         # do something without using the loop variable
 
   - 在导入模块时,可以使用 `_` 来表示不关心的模块或变量。
     from module import _  # 导入模块但不使用其中的变量

2. **双下划线 `__`**:
   - 在类定义中,双下划线用于名称修饰(name mangling)。
   在类的命名空间中,双下划线会被转换为 `_classname__` 的形式,防止在子类中意外覆盖同名的属性。
     class MyClass:
         def __init__(self):
             self.__private_var = 42

     obj = MyClass()
     print(obj._MyClass__private_var)  # 访问通过名称修饰的属性

   - 在特殊方法(魔术方法)中,如 `__init__`、`__str__` 等,双下划线用于表示这些方法是特殊的,
   	有特定的用途。这些方法通常由解释器调用,而不是在代码中直接调用。

总体而言,单下划线和双下划线在 Python 中具有不同的语义和用途。
单下划线通常用作占位符或者表示不关心的变量,而双下划线用于名称修饰和标识特殊方法。

8. 实例变量和类变量的区别?

实例变量和类变量是面向对象编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变量,它们在用途和作用范围上有所区别。

1. **实例变量(Instance Variables)**:
   - 实例变量是属于类实例(对象)的变量。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一组实例变量,它们存储在对象的命名空间中。
   - 每个实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实例变量值,这些变量通常用于存储对象的状态和特征。
   - 实例变量通常在类的方法中通过 `self` 关键字定义,例如在 `__init__` 构造函数中初始化。
     class MyClass:
         def __init__(self, value):
             self.instance_var = value

     obj1 = MyClass(10)
     obj2 = MyClass(20)

     print(obj1.instance_var)  # 输出: 10
     print(obj2.instance_var)  # 输出: 20

2. **类变量(Class Variables**:
   - 类变量是属于类的变量,它们在所有类实例之间共享相同的值。类变量通常用于表示类级别的属性,对于所有对象而言都是相同的。
   - 类变量在类的定义中,在所有方法之外定义,并且通常使用类名来访问而不是实例名。
     class MyClass:
         class_var = 0

         def __init__(self, value):
             self.instance_var = value

     obj1 = MyClass(10)
     obj2 = MyClass(20)

     print(obj1.class_var)  # 输出: 0
     print(obj2.class_var)  # 输出: 0

     # 修改类变量的值
     MyClass.class_var = 100
     print(obj1.class_var)  # 输出: 100
     print(obj2.class_var)  # 输出: 100

总的来说,实例变量是属于对象的,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一组实例变量;而类变量是属于类的,
所有对象共享相同的类变量值。类变量通常用于表示类的共享属性,而实例变量用于存储对象的状态。

9. 静态方法和类方法区别?

静态方法(Static Methods)和类方法(Class Methods)都是在类级别定义的方法,
但它们有一些重要的区别,主要涉及到参数和使用场景。

1. **静态方法(Static Methods)**:
   - 静态方法是在类中定义的方法,但与类和实例无关。
   	它们既不需要访问实例变量(使用 `self`)也不需要访问类变量(使用 `cls`)。
   - 静态方法使用 `@staticmethod` 装饰器进行定义,通常用于执行与类相关的操作,
   	但与特定实例无关的操作。
     class MyClass:
         @staticmethod
         def static_method():
             print("This is a static method")

     MyClass.static_method()  # 调用静态方法

2. **类方法(Class Methods**:
   - 类方法是在类级别定义的方法,它们与类相关联,但也可以访问类的实例。
   	类方法的第一个参数通常是 `cls`,代表类本身。
   - 类方法使用 `@classmethod` 装饰器进行定义,通常用于执行与类相关的操作,
   	可能涉及类变量或其他类级别的内容。
     class MyClass:
         class_variable = 0

         def __init__(self, value):
             self.instance_variable = value

         @classmethod
         def class_method(cls):
             print("This is a class method")
             print(cls.class_variable)

     obj = MyClass(42)
     MyClass.class_method()  # 调用类方法


总的来说,区分静态方法和类方法的关键是它们的参数。静态方法不需要访问实例或类,
而类方法至少需要访问类本身。选择使用哪种方法通常取决于方法是否需要与类或实例的状态进行交互。

10. isinstance和type的作用?

`isinstance()` 和 `type()` 是用于检查对象类型的两个不同的函数。

1. **`type(obj)`**:
   - `type()` 函数返回对象的类型。
   - 如果需要检查一个对象的确切类型,可以使用 `type()`。
     x = 5
     print(type(x))  # 输出: 

     y = "Hello"
     print(type(y))  # 输出: 

   - 注意,`type()` 返回的是对象的确切类型,而不考虑继承关系。
   	如果对象是某个类的实例,`type()` 返回的是该类。

2. **`isinstance(obj, class_or_tuple)`**:
   - `isinstance()` 函数用于检查一个对象是否是指定类或元组中任何一个类的实例。
   - 如果需要检查对象是否是某个类或其子类的实例,通常更推荐使用 `isinstance()`。
     x = 5
     print(isinstance(x, int))  # 输出: True
     print(isinstance(x, str))  # 输出: False

     y = "Hello"
     print(isinstance(y, (int, float, str)))  # 输出: True

   - `isinstance()` 可以接受一个类或一个包含多个类的元组作为第二个参数。
   	如果对象是元组中任何一个类的实例,函数返回 `True`。

总的来说,`type()` 用于获取对象的确切类型,而 `isinstance()` 用于检查对象是否是指定类型或其
子类的实例。在涉及继承关系时,通常更推荐使用 `isinstance()`,因为它更灵活,能够检查多个类。

11. 有用过with statement(语句)吗?它的好处是什么?

`with` 语句用于简化资源管理,确保在代码块执行完毕后资源被正确释放。
`with` 语句的常见用法是与文件操作、数据库连接、网络连接等需要手动管理资源的情境一起使用。

主要好处包括:
1. **自动资源管理:** 使用 `with` 语句可以确保在代码块执行完成后资源被自动关闭或释放,
	而不需要手动调用关闭或释放资源的方法。例如,在文件操作中:
    with open("example.txt", "r") as file:
        content = file.read()
    # 文件在离开 with 代码块后会自动关闭

2. **异常处理:** `with` 语句还能够处理异常。如果在 `with` 代码块中发生异常,
	`with` 语句会自动调用相应资源的清理方法,确保资源被正确释放。
    try:
        with open("example.txt", "r") as file:
            content = file.read()
        # 其他可能的代码
    except FileNotFoundError as e:
        print(f"File not found: {e}")

3. **可读性和简洁性:** 使用 `with` 语句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简洁性。
	它避免了手动管理资源的繁琐和容易出错的过程。

总体而言,`with` 语句提供了一种清晰、简洁、安全地管理资源的方式,
特别适用于需要在代码块执行完成后自动进行清理操作的场景。

12. 下列数据结构中,哪一种是不可迭代的

A.  dict
B.  object
C.  set
D.  str

B. object
在给定的选项中,`object` 是不可迭代的。`object` 是 Python 中所有类的基类,但它本身并不提供
任何可迭代的方法。字典(dict)、集合(set)、字符串(str)都是可迭代的,可以使用迭代器进行遍历。

13. 实现一个Singleton单例类, 要求遵循基本语言编程规范(用尽量多的方式)

在 Python 中,有多种方式实现单例模式,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方法:
1. **使用模块级别的变量**:
   # singleton.py
   class Singleton:
       pass

   singleton_instance = Singleton()

   在其他模块中导入该模块,使用 `singleton_instance` 变量即可。
   from singleton import singleton_instance

   # 使用 singleton_instance

2. **使用装饰器**:
   def singleton(cls):
       instances = {}

       def get_instance(*args, **kwargs):
           if cls not in instances:
               instances[cls] = cls(*args, **kwargs)
           return instances[cls]

       return get_instance

   @singleton
   class Singleton:
       pass

   使用 `@singleton` 装饰器,确保 `Singleton` 类只有一个实例。

3. **使用元类**:
   class SingletonMeta(type):
       _instances = {}

       def __call__(cls, *args, **kwargs):
           if cls not in cls._instances:
               cls._instances[cls] = super().__call__(*args, **kwargs)
           return cls._instances[cls]

   class Singleton(metaclass=SingletonMeta):
       pass

   这种方式使用了元类,确保在创建类实例时只生成一个实例。

4. **使用类装饰器**:
   def singleton(cls):
       instances = {}

       def get_instance(*args, **kwargs):
           if cls not in instances:
               instances[cls] = cls(*args, **kwargs)
           return instances[cls]

       return get_instance

   @singleton
   class Singleton:
       pass

   这是一个类似于第二种方法的变体,使用了类装饰器而不是函数装饰器。

14. 请描述with的用法, 如果自己的类需要支持with语句, 应该如何书写?

`with` 语句是 Python 中用于管理资源的一种语法结构,它通常用于对文件、网络连接、数据库连接等
资源进行操作,以确保在代码块执行完毕后资源被正确释放或关闭。

`with` 语句的基本用法如下:

with expression as variable:
    # code block


其中,`expression` 返回一个支持上下文管理协议的对象,
这个对象通常有 `__enter__` 和 `__exit__` 方法。
在进入 `with` 代码块之前,`__enter__` 方法被调用;在代码块执行完毕后,`__exit__` 方法被调用。

如果你的类需要支持 `with` 语句,需要在类中定义 `__enter__` 和 `__exit__` 方法。

例如:
class MyContext:
    def __enter__(self):
        # 进入 with 代码块时的操作
        print("Entering the 'with' block")
        return self  # 返回一个对象,可以在 with 代码块中使用

    def __exit__(self, exc_type, exc_value, traceback):
        # 退出 with 代码块时的操作
        print("Exiting the 'with' block")

    def some_method(self):
        # 在 with 代码块中可以调用的方法
        print("Doing something inside the 'with' block")

# 使用 with 语句
with MyContext() as context:
    context.some_method()
# 退出 with 代码块后,__exit__ 方法被调用


注意:
- `__enter__` 方法返回的对象可以在 `with` 代码块中使用,并且可以用作 `as` 后面的变量。
- `__exit__` 方法接收异常类型、异常值和 traceback,如果在 `with` 代码块中发生异常,
	这些参数将包含异常的相关信息。

实现上下文管理协议使你的类更加灵活,可以更好地适应 `with` 语句的使用习惯。

15. python中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调用? 那些对象可以是可调用对象?如何定义一个类, 使其对象本身就是可调用对象?

在 Python 中,可以使用内置函数 `callable()` 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调用。`callable(obj)` 返回 `True` 如果对象可调用,否则返回 `False`。

以下是一些对象可以是可调用对象的例子:

1. **函数(Function):** 函数是最常见的可调用对象。
   def my_function():
       print("Hello, callable!")

   print(callable(my_function))  # 输出: True


2. **类实例(实现了 `__call__` 方法):** 如果一个类实现了 `__call__` 方法,那么它的实例也是可调用的。
   class CallableClass:
       def __call__(self):
           print("I am callable!")

   obj = CallableClass()
   print(callable(obj))  # 输出: True


3. **内置函数(Built-in Function):** 内置函数也是可调用对象。
   print(callable(print))  # 输出: True


如果你想让一个类的实例本身成为可调用对象,需要在该类中实现 `__call__` 方法。

例如:
class CallableClass: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I am callable!")

obj = CallableClass()
obj()  # 输出: I am callable!
print(callable(obj))  # 输出: True


通过实现 `__call__` 方法,类的实例就可以像函数一样被调用。在 `__call__` 方法中,
你可以定义类实例被调用时的行为。这种方式对于创建可在不同实例之间保持状态的对象很有用。

16. 请实现一个栈。

当我们说到实现一个栈时,我们通常是指创建一个能够执行基本栈操作(压入元素、弹出元素)的数据结构。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Python 实现:

class Stack:
    def __init__(self):
        self.items = []

    def is_empty(self):
        return len(self.items) == 0

    def push(self, item):
        self.items.append(item)

    def pop(self):
        if not self.is_empty():
            return self.items.pop()
        else:
            print("Stack is empty")

    def peek(self):
        if not self.is_empty():
            return self.items[-1]
        else:
            print("Stack is empty")

    def size(self):
        return len(self.items)

# 示例用法
if __name__ == "__main__":
    stack = Stack()

    print("Is the stack empty?", stack.is_empty())

    stack.push(1)
    stack.push(2)
    stack.push(3)

    print("Stack size:", stack.size())
    print("Top element:", stack.peek())

    popped_item = stack.pop()
    print("Popped item:", popped_item)

    print("Is the stack empty?", stack.is_empty())
    print("Stack size:", stack.size())


这个 `Stack` 类包含了常见的栈操作,如 `push`(压入元素)、`pop`(弹出元素)、
`peek`(查看栈顶元素)、`is_empty`(检查栈是否为空)和 `size`(获取栈的大小)。
在示例用法中,我们创建了一个栈,压入一些元素,然后执行一些操作来演示栈的基本功能。

17. 关于Python类的继承不正确的说法是?(多选)

A.  Python类无法继承
B.  可以继承, 无法执行父类的构造函数
C.  可以有多个父类
D.  只能有一个父类

正确的说法是:

A. Python类无法继承

Python 中的类是支持继承的,因此选项 A 是不正确的。
其他选项的说明如下:
B. 可以继承,无法执行父类的构造函数:这是不正确的。子类默认会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
	但如果子类自己定义了构造函数,可以使用 `super()` 来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
C. 可以有多个父类:这是正确的,Python 支持多重继承,一个类可以继承自多个父类。
D. 只能有一个父类:这是不正确的,Python 支持单一继承,一个类可以继承自一个父类,
	但可以继承多个父类的属性和方法。

18. 实现一个hashtable类, 对外暴露的有add和get方法, 满足以下测试代码

def test():
    import uuid
    name = {"name", "web", "python"}
    ht = HashTable()
    for key in names:
        value = uuid.uuid4()
        ht.add(key,value)
        print("add元素",key,value)

    for key in names:
        v = ht.get(key)
        print("get 元素",key, v)
        
你可以使用 Python 中的字典来实现一个简单的哈希表类。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实现:
class HashTable:
    def __init__(self):
        self.table = {}

    def add(self, key, value):
        # 使用 key 的哈希值作为字典的键
        hash_key = hash(key)
        self.table[hash_key] = value

    def get(self, key):
        # 使用 key 的哈希值查找对应的值
        hash_key = hash(key)
        return self.table.get(hash_key, None)

def test():
    import uuid

    names = {"name", "web", "python"}
    ht = HashTable()

    for key in names:
        value = uuid.uuid4()
        ht.add(key, value)
        print("add 元素", key, value)

    for key in names:
        v = ht.get(key)
        print("get 元素", key, v)

test()


这个例子中,`HashTable` 类使用 Python 字典 (`self.table`) 作为底层存储结构,
`add` 方法用于添加键值对,`get` 方法用于获取键对应的值。在 `test` 函数中,
我们创建一个哈希表实例,添加一些元素,然后再通过 `get` 方法获取这些元素。
请注意,由于哈希表是无序的,元素的输出顺序可能不同。

19. 请用两个队列来实现一个栈(给出伪代码即可)

你可以使用两个队列来模拟栈的行为。

以下是使用两个队列实现栈的伪代码:
class StackWithQueues:
    def __init__(self):
        self.queue1 = []
        self.queue2 = []

    def push(self, value):
        # 将新元素添加到非空队列
        if len(self.queue1) == 0:
            self.queue1.append(value)
            while len(self.queue2) > 0:
                self.queue1.append(self.queue2.pop(0))
        else:
            self.queue2.append(value)
            while len(self.queue1) > 0:
                self.queue2.append(self.queue1.pop(0))

    def pop(self):
        # 从非空队列弹出栈顶元素
        if len(self.queue1) > 0:
            return self.queue1.pop(0)
        elif len(self.queue2) > 0:
            return self.queue2.pop(0)
        else:
            return None  # 栈为空

# 使用示例
stack = StackWithQueues()
stack.push(1)
stack.push(2)
stack.push(3)

print(stack.pop())  # 输出: 3
print(stack.pop())  # 输出: 2
print(stack.pop())  # 输出: 1
print(stack.pop())  # 输出: None(栈为空)


在这个实现中,`push` 操作时,将新元素添加到非空队列,然后将另一个队列中的所有元素依次转移到
空队列。这样,新添加的元素就位于非空队列的头部,模拟了栈的行为。
`pop` 操作时,直接从非空队列弹出栈顶元素。这样,我们就通过两个队列实现了一个栈。

20. 已知如下链表类, 请实现单链表逆置

class Node:
    def __init__(self, value, next):
        self.value = value
        self.next = next
        
要实现单链表的逆置,你可以迭代地遍历链表,同时修改每个节点的 `next` 指针方向。
以下是一个单链表逆置的示例代码:
class Node:
    def __init__(self, value, next=None):
        self.value = value
        self.next = next

def reverse_linked_list(head):
    prev = None
    current = head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next_node = current.next
        current.next = prev
        prev = current
        current = next_node

    return prev

# 创建一个简单的链表: 1 -> 2 -> 3 -> 4 -> 5
head = Node(1, Node(2, Node(3, Node(4, Node(5)))))

# 打印原始链表
current = head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print(current.value, end=" -> ")
    current = current.next
print("None")

# 逆置链表
new_head = reverse_linked_list(head)

# 打印逆置后的链表
current = new_head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print(current.value, end=" -> ")
    current = current.next
print("None")


在上述代码中,`reverse_linked_list` 函数遍历链表,将每个节点的 `next` 指针反向连接,
最后返回逆置后的链表的新头节点。在打印时,可以看到链表已经被逆置。

21. 类的加载顺序(类中有继承有构造有静态)?

在 Python 中,类的加载顺序涉及到类的继承、构造方法和静态方法的执行顺序。

以下是类的加载顺序的基本流程:
1. **加载基类(父类)**:
   - 如果一个类继承自其他类,首先会加载其基类。在加载基类时,会按照继承关系递归加载父类,
   	 确保在子类定义之前父类已经加载。

2. **执行基类的构造方法(`__init__`)**:
   - 一旦基类加载完成,会执行基类的构造方法。构造方法负责初始化对象的状态。
   	 如果基类有多个,按照继承链的深度优先顺序执行。

3. **加载子类**:
   - 在基类加载完成后,加载子类。如果子类有自己的构造方法,会等到加载完成后执行。

4. **执行子类的构造方法(`__init__`)**:
   - 执行子类的构造方法,如果子类没有定义构造方法,会调用基类的构造方法。
   	 构造方法按照继承链的深度优先顺序执行。

5. **加载和执行静态方法(`@staticmethod`)**:
   - 静态方法不依赖于实例,可以在类加载时执行。静态方法按照继承链的深度优先顺序加载和执行。

下面是一个示例,演示了类加载顺序的基本流程:
class Base:
    def __init__(self):
        print("Base __init__")

    @staticmethod
    def static_method():
        print("Base static_method")

class Child(Bas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print("Child __init__")

    @staticmethod
    def static_method():
        super().static_method()
        print("Child static_method")

# 创建子类实例
child_instance = Child()
# 输出:
# Base __init__
# Child __init__

# 调用静态方法
child_instance.static_method()
# 输出:
# Base static_method
# Child static_method


在这个示例中,`Base` 类有一个构造方法和一个静态方法,`Child` 类继承自 `Base`,
并有自己的构造方法和静态方法。创建 `Child` 类的实例时,会按照加载顺序执行构造方法和静态方法。

22. 参考下面代码片段

class Context:
    pass

with Content() as ctx:
    ctx.do_something()
请在Context类下添加代码完成该类的实现

为了使用 `with` 语句,`Context` 类需要实现上下文管理器协议,
即包含 `__enter__` 和 `__exit__` 方法。

以下是 `Context` 类的完整实现:
class Context:
    def __enter__(self):
        # 进入上下文时的操作,可以返回需要使用的上下文对象
        print("Entering the context")
        return self

    def do_something(self):
        # 在上下文中执行的操作
        print("Doing something in the context")

    def __exit__(self, exc_type, exc_value, traceback):
        # 退出上下文时的操作,可处理异常
        print("Exiting the context")

# 使用 with 语句
with Context() as ctx:
    ctx.do_something()
# 退出 with 代码块后,__exit__ 方法被调用

在上述代码中,`Context` 类实现了 `__enter__` 和 `__exit__` 方法。`__enter__` 方法定义了
在进入 `with` 代码块时的操作,可以返回需要使用的上下文对象。`__exit__` 方法定义了在
退出 `with` 代码块时的操作,还可以处理异常信息。在 `with` 语句中,
`Context` 类的实例被赋值给 `ctx`,然后可以调用 `ctx.do_something()` 进行一些操作。
在退出 `with` 代码块时,`__exit__` 方法被调用。

23. 以下代码输出是什么? 请给出答案并解释。

在 Python 2 中,以下是给定代码的输出和解释:
class Parent(object):
    x = 1

class Child1(Parent):
    pass

class Child2(Parent):
    pass

print Parent.x, Child1.x, Child2.x
输出:1 1 1


解释:`Child1` 和 `Child2` 类继承自 `Parent`,它们都共享了 `Parent` 类的类属性 `x`,因此输出为 `1 1 1`。
Child1.x = 2
print Parent.x, Child1.x, Child2.x
输出:1 2 1


解释:此时,`Child1` 类的命名空间中创建了一个名为 `x` 的实例属性,并赋值为 2。
此时,`Child1.x` 访问的是实例属性,而 `Child2.x` 仍然访问的是类属性,因此输出为 `1 2 1`。
Parent.x = 3
print Parent.x, Child1.x, Child2.x
输出:3 2 3


解释:修改了 `Parent` 类的类属性 `x` 的值为 3,因此输出为 `3 2 3`。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Child1.x` 仍然是实例属性,而 `Child2.x` 访问的是修改后的 `Parent` 类的类属性。

24. 函数del_node(self,data)的功能: 在根节点指针为root的二叉树(又称二叉排序树)上排除数值为K的节点,若删除成功,返回0,否则返回-1, 概述节点的定义类型为

class Node(object):
    def __init__(self,data):
        self.data = data # 节点的数值
        self.left_child = Node # 指向左右子树的指针
        self.right_child = Node

    def set_data(self,data):
        self.data = data

在这个二叉排序树的节点定义中,有一个问题,即在 `Node` 类的 `__init__` 方法中,
`self.left_child` 和 `self.right_child` 初始化为 `Node` 类本身,
这会导致所有节点的左右子树都是相同的对象,而不是新的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将 `self.left_child` 和 `self.right_child` 初始化为 `None`。

修正后的 `Node` 类定义如下:
class Nod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data):
        self.data = data  # 节点的数值
        self.left_child = None  # 指向左子树的指针
        self.right_child = None  # 指向右子树的指针

    def set_data(self, data):
        self.data = data

接下来,实现 `del_node` 方法,该方法用于在根节点为 `root` 的二叉排序树上删除数值为 `data` 的节点。
class BinaryTre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root=None):
        self.root = root  # 二叉树的根节点

    def del_node(self, data):
        if self.root is None:
            return -1  # 空树,删除失败

        self.root = self._del_node(self.root, data)
        return 0  # 删除成功

    def _del_node(self, root, data):
        if root is None:
            return None  # 未找到要删除的节点

        if data < root.data:
            # 在左子树中查找并删除
            root.left_child = self._del_node(root.left_child, data)
        elif data > root.data:
            # 在右子树中查找并删除
            root.right_child = self._del_node(root.right_child, data)
        else:
            # 找到要删除的节点
            if root.left_child is None:
                return root.right_child
            elif root.right_child is None:
                return root.left_child
            else:
                # 要删除的节点有两个子节点
                successor = self._find_min(root.right_child)
                root.data = successor.data
                root.right_child = self._del_node(root.right_child, successor.data)

        return root

    def _find_min(self, node):
        while node.left_child is not None:
            node = node.left_child
        return node

这里,`del_node` 方法首先检查树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则返回 -1 表示删除失败。
接着调用 `_del_node` 方法,该方法递归地查找并删除节点。在 `_del_node` 方法中,
处理了要删除的节点是叶子节点、有一个子节点、有两个子节点的不同情况,并返回删除后的根节点。

25. 请给出下面代码片段的输出,请简述上面代码需要改进的地方?

class Singleton:
    _instance = None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print("New")
        if cls._instance is None:
            print("Create")
            cls._instance = super().__new__(cls, *args, **kwargs)
        return cls._instance

    def __init__(self):
        print("Initialize")
        self.prop = None

s1 = Singleton()
s2 = Singleton()

上述代码片段的输出是:
New
Create
Initialize
New

代码改进的地方:
1. **修正语法错误:** 修正了 `__new__` 方法定义中的语法错误,确保正确的方法定义。
2. **修正实例化方式:** 将 `s2 = singleton()` 改为 `s2 = Singleton()`,以保持一致的类命名。
	这样才能正确调用类的构造函数。
3. **单例模式问题:** 代码中尝试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单例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
	但是,这个实现在多线程环境下并不是线程安全的。在多线程情况下,可能会同时创建多个实例。
	可以考虑使用线程安全的方式来实现单例模式,例如使用线程锁。
4. **`__init__` 方法问题:** 在单例模式中,`__init__` 方法只在第一次创建实例时调用,
	因为后续的实例都是同一个。这可能导致 `__init__` 方法中的初始化操作只在第一次有效,
	之后的实例不会重新初始化。这可能不是预期的行为,具体取决于使用单例的场景。
	如果需要在每次实例化时都执行初始化操作,可能需要考虑在 `__new__` 中进行初始化。

26. 请简单解释Python中的static method(静态方法)和class method(类方法),并将以下代码填写完整。

class A(object):
    def foo(self,x)
        print 'executing foo(%s, %s)'%(self,x)

    @classmethod
    def class_foo(cls,x):
        print 'executing class_foo(%s, %s)'%(cls,x)

    @staticmethod
    def static_foo(x):
        print 'executing static_foo(%s)'%(x)

a= A()
# 调用foo函数,参数传入1
____________________
# 调用class_foo函数,参数传入1
____________________
# 调用static_foo函数,参数传入1
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Python 中,静态方法 (`staticmethod`) 和类方法 (`classmethod`) 是与类关联的方法类型,
与实例方法相对。

以下是它们的简要解释:
1. **静态方法 (`staticmethod`):** 静态方法是不依赖于类实例的方法。它们不能访问实例属性,
	也不能修改类属性。静态方法使用 `@staticmethod` 装饰器定义,通常用于类的工具函数或者
	不需要访问实例属性的方法。

2. **类方法 (`classmethod`):** 类方法是可以访问类属性的方法。
	类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是类本身(通常命名为 `cls`),而不是实例。
	类方法使用 `@classmethod` 装饰器定义,通常用于对类属性进行操作或者创建类的替代构造函数。

以下是给定代码的完整版本:
class A(object):
    def foo(self, x):
        print('executing foo(%s, %s)' % (self, x))

    @classmethod
    def class_foo(cls, x):
        print('executing class_foo(%s, %s)' % (cls, x))

    @staticmethod
    def static_foo(x):
        print('executing static_foo(%s)' % x)

a = A()

# 调用foo函数,参数传入1
a.foo(1)

# 调用class_foo函数,参数传入1
A.class_foo(1)

# 调用static_foo函数,参数传入1
A.static_foo(1)

在这个例子中,`foo` 是一个普通的实例方法,需要通过实例 `a` 来调用。
`class_foo` 是一个类方法,可以通过类名 `A` 来调用。
`static_foo` 是一个静态方法,同样可以通过类名 `A` 来调用。

27. 已知一个订单对象(tradeOrder)有如下字段:

字段英文名 中文名 字段类型 取值
Id 主键 Long 123456789
Name 姓名 String 张三
Items 商品列表集合 List<商品>(关联商品) 查找商品对象,一个订单有两个商品。商品字段任意取值。
IsMember 是否是会员 Boolean True
CouponAmount 优惠券金额 Bigdecimal Null

商品对象

字段英文名称 中文名 字段类型 取值
Id 主键 Long 987654321
Name 商品名称 String 手机

问题:若将订单对象转成JSON格式,请书写出转换后的JSON字符串。

以下是将订单对象转换成 JSON 格式的示例:
{
  "Id": 123456789,
  "Name": "张三",
  "Items": [
    {
      "Id": 987654321,
      "Name": "手机"
    },
    {
      "Id": 987654322,
      "Name": "电脑"
    }
  ],
  "IsMember": true,
  "CouponAmount": null
}

在这个示例中,订单对象包含了 Id、Name、Items、IsMember 和 CouponAmount 字段。
Items 是一个关联商品的列表,每个商品对象包含了 Id 和 Name 字段。在 JSON 格式中,
列表用方括号表示,键值对使用冒号分隔。

28. 写代码(栈与队列)

编程实现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类, 能指定初始化时的队列大小, 
以及enqueue,dequeue,is_empty, is_full四种方法

使用方法如下:
s = Queue(2) # 初始化一个大小为2的队列
s.is_empty() # 初始化后, 队列为空, 返回True
s.enqueue(1) # 将1加入队列
s.enqueue(2) # 将2加入队列
s.isfull() # 加入了两个元素, 队列已满, 返回True
s.dequeue() # 移除一个元素, 返回1
s.dequeue() # 移除一个元素, 返回2
s.is_empty() # 队列已经为空, 返回True

29. 编程实现一个后进先出的栈类, 能指定初始化时的队列大小, 以及push, pull ,is_empty, is_full四种方法

使用方法如下

s = Stack(2) # 初始化一个大小为2的队列
s.is_empty() # 初始化后, 队列为空, 返回True
s.push(1) # 将1加入栈
s.push(2) # 将2加入栈
s.isfull() # 加入了两个元素, 队列已满, 返回True
s.pull() # 移除一个元素, 返回2
s.pull() # 移除一个元素, 返回1
s.is_empty() # 队列已经为空, 返回True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队列类实现,包括指定初始化时的队列大小、enqueue、dequeue、is_empty 和 is_full 方法:
class Queue:
    def __init__(self, size):
        self.size = size
        self.queue = []

    def enqueue(self, item):
        if not self.is_full():
            self.queue.append(item)
            return True
        else:
            print("Queue is full. Cannot enqueue.")
            return False

    def dequeue(self):
        if not self.is_empty():
            return self.queue.pop(0)
        else:
            print("Queue is empty. Cannot dequeue.")
            return None

    def is_empty(self):
        return len(self.queue) == 0

    def is_full(self):
        return len(self.queue) == self.size


# 使用方法
s = Queue(2)
print(s.is_empty())  # 初始化后,队列为空,返回True
s.enqueue(1)  # 将1加入队列
s.enqueue(2)  # 将2加入队列
print(s.is_full())  # 加入了两个元素,队列已满,返回True
print(s.dequeue())  # 移除一个元素,返回1
print(s.dequeue())  # 移除一个元素,返回2
print(s.is_empty())  # 队列已经为空,返回True


在这个实现中,`size` 表示队列的大小,`queue` 是用于存储元素的列表。
`enqueue` 方法用于向队列中添加元素,`dequeue` 方法用于移除队列中的元素,
`is_empty` 方法用于判断队列是否为空,`is_full` 方法用于判断队列是否已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试题,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