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生命保鲜,就要给生活清零

今天晚上,我要清理我的书房。

这篇文章是我清理书房前的战斗檄文。

裁减我的书,因为其中有不少,连塑料封皮都没有拆开就被我送走了。

这让我反思,这些书都是什么情况下被请进到我家的。我注意到,我用的是“请”,这说明书对我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比如,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是从木心——一个艺术家+文人+哲学家的视角来审视问话、宗教、艺术的书籍,一套厚厚的3本,放在一起,如同粉粉的一个女士梳妆匣。这套书,我只读了其中一本的1/5不到。实在读不下去,愿意在于,里面的掌故、故事对应着艺术除非身临其境听木心讲述,连同他的气场一起,我也许是坐得住的。但仅凭文字,加上我匮乏的文学底蕴,很难撑起我的耐心。

这让我反思,当时购买这本书的冲动,是因为对木心讲述的内容好奇,还是对木心本人的生活观、世界观、价值观好奇。我想,应该是后者。

我因为对人的好奇,买了他的书,但书的内容我暂时还接不住,或者,我更想从一个人性的角度去了解一个人,但书的内容给不了我。

这类书是我够书的目的和内容价值出了问题。

还有一类书,买来纯属是为了安慰自己,证明自己还存在、还活着、还在学习的。

比如《精益创业》、《定位》、《时间管理》之类的。这类书,多半是当年参加某些线上、线下课程时攒下的。那时的人都在学雷军、找风口、当飞猪。在这个潮流下,我也不想被抛弃。参加社团、听微课、订书。

订书时激情澎湃;但等拿到书在手,了了的翻过几页,也就放下了。

问一下自己,当时的激情哪去了?

并不是我选择放弃,而是我已经在主持人、导师、销售、广告的推动下,完成了这个动作——订书。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指向,我值得拥有、我只要完成购买,就意味着我还没有放弃自己,想要进步,我还有希望,没有落伍。

完成这个购买行动本身就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当每天抬头看见这些为打开、很少看、甚至从未拆封的书,我内心会说,过两天有时间再看。但拖到个把月后,就对着书没了兴趣。

当然,没读过的书多,还有一个原因是,本人读书慢,很少有书能一气呵成读完,这也让很多好书被束之高阁,错过了它们最动人、鲜嫩的阅读时机。印象中,我一口气读完的书只有《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把自己爱回来》,就这些。

写到这,我渐渐有了今天图书“断舍离”的主张,精致、安宁:

精致:

1、超级喜欢的书,一定要留下;

2、我日常工作要用到的书,一定要留下。

安宁:

1、留与不留让内心纠结的书,不留;

2、给自己读起来有压力的书,不留;

3、放下意义本身,回到对这本书的感觉,留下令我感觉喜悦、和平的书。

拥有不如享有。与其拥有一屋子书不读,不如只留下几本喜欢的书,反复读,人生一辈子,能活出一本好书来,就足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让生命保鲜,就要给生活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