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人的五个层次

最近在《得到》上学习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让我这个做了8-9年的产品经理也觉得收获非常大,每篇文章我都至少看了两遍以上,多的文章甚至看了四五遍,而且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让我的思维方式和产品方法论上都得到极大提高。

第一篇学习笔记从理解事物的五个层次写起。

以前最早接触这个理论是在《用户体验要素》的书里,这本书介绍了用户体验的五个要素,分别是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
下图便是这五个要素的具体含义。


image.png

梁宁也提到这五个层次,但她把这五个层次对应到一个人身上做案例,非常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

第一层,感知层,即一个人的身材、相貌、口音、着装。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即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一个军人或者是一个公务员,你在和他打交道的时候,你就能明显看到他身上角色的痕迹。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它可能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层是人的能力层。
第五层是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这五个层次就构成了作为一个人的全部,而我们要理解一个人就需要从这五个层次着手,一一解剖,最终才能完整的了解一个人。所以,这也提醒我们,看人一定不能看表面,特别是那些对我们人生非常重要的人,比如婚姻对象、合作伙伴、好友更是要经过很长时间了解和深度剖析才行。

而这五个层次里,最重要的就是存在感。存在感是我们对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样感知的。什么状态下,存在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没有得到满足而失落?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说到这,我想分析下我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小时候的我一直是个乖孩子,从不给家里惹事,即使是在青春期也没给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可以说小时候的我对存在感的定义就是努力做个乖孩子,得到大人的表扬,我的存在感就得到满足。而且,做任何事都谨小慎微,牢牢地把自己限制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空间里,出了这个安全区就会相当恐惧。当然,正因为这样的存在感,我也失去了很多大胆创新,尝试失败,甚至是突破自我的经历,感觉就像被一张大网牢牢限制住,而又不敢突破它。

工作多年后,现在的我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也在生活和工作中突破很多,但在做很多决策时还是会受这样的影响,仿佛是头脑中的操作系统底层逻辑一样根深蒂固。但我仍然相信,人的操作系统也是可以更新、迭代的,只要持之以恒,重新塑造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存在感的定义。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说明,比如在工作中,刚开始工作的头几年,我是那种非常循规蹈矩的员工,领导安排什么,就去完成什么,完全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生怕出错,导致我的工作总是在非常被动的情况完成。但经过几年的磨练,除了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也得到很大改变。现在的我已经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并且积极主动工作,甚至能带领团队做出较好的业绩。而这些改变,我觉得是多方面的原因,有能力的提升,有角色的转变,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通过学习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不仅让我学到观察人的五个层次这样非常实用的方法论,还进一步得出人是可以进步和改变的,甚至连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存在感也可以通过持之以恒训练而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察人的五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