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让青春在讲台闪光


      《教师:让青春在讲台闪光》这本书是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主编的,书中以问题为导向,梳理教师成长的核心问题,分理想指引、理念坚守、专业发展、文本解读、课堂智慧、课堂效率、教学语言、教学个性和努力创新九讲,每讲由导语、于漪观点、拓展阅读、实践思考与相关链接五个板块构成。我怀着一颗“倾听、回味、品读”之心,跟随于漪老师走上教师成长之路,希望其间的信念、方法与耐力,能引领教师们在讲台上闪光。

        第一章  理想引领,照耀生命

        面对纷繁的世界,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面对外部世界的喧嚣,需要“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和肩负着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努力“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一生”。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心中能够田野芬芳”,立于天地间,“锻造自己的精、气、神”。

        于漪观点:

        1.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伟大教育事业。

        2.完美的人格、渊博的学识,也是一辈子不断地追求、不断地修养自己的结果。

        3.在人生旅途上,能最终领略美妙风景的必然是那些强烈渴望登临并为之不跋涉的追寻着。

      4.中学教师是一个文化人,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文化追求,必须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必须有很强的文化判断力。

        5.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不能错把手段当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要怀揣对学生的满腔热情,以自己专业的真本事教出学生的真本领。

        第二章    坚守理念,追求本色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就是向着学生的生命显现,教师的职责,在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成全学生的生命,而不是抑制、阻遏学生生命的成长,绝不能成为助推学生异化为“考试机器”的力量。

        教师要“心存敬畏,回归教育本原”,用“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担当去踏踏实实地践行育人的课堂,最终实现“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育目标。

        于漪观点:

        6.古今中外教育家无论是创建或持有怎样的学说,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即教育是“教人”的,教学生“成为人”,“完成人的美好品质”。

        7.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8.《易经》中有两句话很重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第二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厚德才能载物。

        9.知识本身是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闪耀着科学与人文的亮光。

        10.做人准则、思想道德准则、遵纪守法准则,特别是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等就是要通过每天每节课与知识教授、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撒播到学生的心田,为他们的生活导航。


        第三章  完善自我,生命力在于成长

        如何在工作和生活的夹缝中修炼成一个更完善的自我呢?首先,教师具备内在发展的动力,才有可能为了提高软实力而去下硬功夫,进而勇敢面对困境,解决一切问题和障碍。其次,学会在任务驱动中自然成长。最重要的当然是清晰地规划自我的专业发展,认识教师的成长规律,扎扎实实地践行专业自觉。

          树立信心,坚定目标,年轻教师要“学习做教师的真本领”。除了教学的技能,专业的发展的前提是“立德、立业、立人”,“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因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让我们跟随着于漪老师“教海泛舟,学做人师”。

        于漪观点:

        11.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不但可以增进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满足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12·教师要有见识,要善于见人之所未见,教师千万不能做简单的操作工,人云亦云,照老模式老框框搬。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因为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艺术。

        13.教师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以自己的高尚的情操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

        14.教育的意义就是要让混沌的心灵清澈、明朗起来,它的价值在于让人对生命、对未来不断产生向往之情,从而去探索,去奋斗。

        15.教师是文明的传承者、播种者,我要像我的老师那样三尺讲台倾注爱,编织人生的理想。

        16.我常常反躬自省:“你入门了没有?‘堂’在何处?你清楚了多少?一名对学科教学不入门不辨堂室的教师怎么可能称职?怎能对得起学生?”外力在教育历程中化为我的内驱动力。从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

        17.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真心实意,虚心求教;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查找自己教课的差错、缺点、不足,每节课写教后心得,记录下歪歪斜斜的脚印,寻找语文教学的规律。

        18.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清除语言中的杂质,提高需要质量?我是多管齐下。一是训练自己思维的条理性,锻炼“心明”,促进“言明”;二是勤奋阅读,增加知识素养,丰富词汇量;三是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

        19.我对自己有八字的要求,即“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一定要有书,这个书不是教本、学本,而是书要烂熟于心,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20.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21.育人先育己,我一辈子走的是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教心的教师。

        22.今日的教师更加要有仰望天空的理想和信念,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要练就过硬的本领,要养成对学生的教学魅力,培养实打实的业务能力、专业能力。

        第四章  精彩课堂,从文本解读开始

        如何对教材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呢?

        首先,要有端正的解读姿态。其次,要有正确的解读途径;再次,要有个性化解读的勇气。

        于漪观点:

        23.语文本来就是多义的,人看文章的角度也可以是不同的,何必要千篇一律,人人一样呢?

        24.我从来认为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是之前接受教育的程度,成才是在岗位上摸爬滚打出来的。

      25.上课绝对不是狂欢节,也不是嘉年华,课堂是神圣的育人的场所。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

        26.什么叫对话?备课备到文字不是躺在纸上,而是站起来跟你说话了,你触摸到作者的意图了,这些文字就全部有了生命力。

        27.学习是光荣的荆棘路,教师没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点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兴趣盎然地吮吸到精神养料的。

        28.什么是经典作品呢?经典作品的意义不在于作品本身的魅力和奥秘,而在于读者的解读对其意义的开发。

        29.忽视或者抽去“情”和“意”,语文文字就变成了僵死的符号,坠入纯技术的桎梏;脱离了文本语言文字的咀嚼、推敲,把“情”和“意”凌空起来发挥,乃至任意拓展、延伸,还美其名曰加强人文,那就不是语文课了。

        30.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任何字句都是语言整体里一个部分,七级浮屠呀,拆下来就不行了,不是宝塔了,一句一句的想加就不是文章了。


        第五章 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

        教师该教什么?学生又该学什么呢?

        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次,要理清上下位目标的关系,从而把握适切的教学目标。再次,要落实课堂教学的三个纬度。

        于漪观点:

        31.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怎样开展,均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2.一堂课时间有限,大胆舍弃,化繁为简,不让枝枝叶叶掩盖主干,是教好课的本领,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33.我们不能要求教什么考什么,选拔性考试有它特定的要求,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教什么总应是考的基础、考的出发点,考与教有联系有区别,但不能脱离。

        34. 教育是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素质,通过后天的教育能使他的素质变得越来越好。

        35.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同一体不可割裂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也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36.对知识和能力要用现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促进人的发展的观点去审视,取其精要加以整合,去掉烦琐的、基本无用的。

        37.任何一个结论的得来都有一个思维的程序,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把握一定的程序,他就能够自主地学习。

        38.如果孩子对我们的语文没有兴趣,那么必然是事倍而功半;对我们的语言文字不热爱的话,我们的母语教育不可能成功。

        39.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它是理想的事业,如果连教育都没有理想的色彩,什么都是功利的话,我们还要培养人干什么?真正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牵引人的灵魂,提升到真善美的境界。

        40.我采用观看、倾听、询问、调查等多种方法,探索学生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对有些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感同身受,共同探索破解的方法。此时此刻,学生就不再是一个名字,一张张卷子,一笔笔分数,而是立体的、灵动的、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形象,变化着、发展着的形象,充满希望、有无限的可塑性。

        第六章  打造理想的课堂教学

        理想课堂教学必定是教师苦心经营的结果,它应该是极为讲究且精致的,教师会在编者、教材、学生和教师本身之间来回地思索,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路径。于是,深刻的文本解读、正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准确的教学语言,就会孕育一堂可以让人回味的教学课堂。

        于漪观点:

        41.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离开了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就是多余的,这就是泡沫。

        42. 语文教学不能看表面的热闹,教学就是要货真价实,把泡沫挤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我们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真正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精辟的见解,无穷的智慧,这样学生就会成长。

        43.对于我国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理论,我们决不能因其“老”而舍弃,应当整理、提炼,赋予新的生命。对外来的经验和理论,我们也不能因其“洋”便觉得什么都好。

        44.学生已知、已掌握的,再去“炒冷饭”,学生味同嚼蜡,十分厌烦;未知的、疑难的,又轻易带过,乃至疏漏,学生求知欲受到抑制、伤害,兴味索然。

        45.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  。

        46.教学过程好比是一条路,是专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铺设的,所有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也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教师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目标明确,指导有方,采用启发式、点拨式等方式,让学生开窍。

        47.无论怎么教,都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把课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留给学生无尽的思考、快乐和回味。这样教,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有滋有味,师生共享幸福。

        48.课上要生命涌动,须做到“三激一实”,即激情、激趣、激思,主动积极进行语言实践。

        49.教学原本是教师的即席创作,需要热情,需要功底,需要智慧。三尺讲台虽小,演绎的都是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的社会更替、人生感悟、思想结晶,博大,深邃,需要我这名教师一辈子学习,探寻。

       

        第七章  用精美的语言点亮课堂

        “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是一种技术。“清楚明白,不含糊其辞;通俗易懂,不佶屈聱牙”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底线。教师的教学语言更是一种艺术,生动性是其标志。教师的教学语言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可供学习的文本,准确而精美的教学语言不一定能铸就一位优秀的教师,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拥有如蜜一般,可以粘住学生的教学语言。

        于漪观点:

        50.教学语言如万能钥匙,功能齐全。只要执教者珍视它,有效地使用它,课堂里学生就会聚精会神,思维活跃,听到精辟精妙处,会情不自禁欢呼雀跃。

        51.珍视教学语言的功能与价值,静心锤炼教学语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提高教师语言修养的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必须,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必须,应认真对待不可小视。

        52.教师语言的底线是必须清楚明白,不含糊其辞;通俗易懂,不佶屈聱牙。

        53.典范、优雅、深邃、隽永的文字固然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而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用语,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思想、剖析作品、启发思考、撞击心灵的语言同样要讲究生动、优美,有文化含量,有文化品味,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54.讲课中的演讲绝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在关键之处插入,醒学生耳目,在思想深处留痕。

        55.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

        56.语言新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57.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要能出现这种和谐的、愉悦的气氛,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

        58.教师的语言要能按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语言抽去了情,就成为干枯的符号,挤走了血肉,只剩下几条筋,对学生无说服力,无感染力。

        59.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动之以情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感情的冲击波,这种感情的冲击波是肺腑心声的吐露,能叩开学生的心扉。

        60.当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内容与要求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业紧密相撞的时候,心中感情的冲击波就会倾注于语言,就情深意浓,妙语连珠,产生教育的能量。

        61.语言要严谨,一层意思扣住一层意思,有逻辑性,有说服力,忌漏洞百出,上下不连贯。

        62.语言要丰腴。词语贫乏,像个瘪三,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

        63.教师的语言如果像酶一样,能活化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思考、再思考,对学生就会有吸引力。

        64.开启学生智慧不局限于思维力的发展,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遨游,学生同样深受其益。

        65.锤炼语言看似容易实艰辛,绝非一日之功。乍看是口头表达,实质是学识与修养。文如其人,言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第八章  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

        要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教师要有责任心,要有上进心,要有自信心。

        王栋生老师说:“没有个性,意味着教学生命的死亡。”教学个性的形成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但是,这是每一个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就如罗曼·罗兰说的那样: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于漪观点:

        66.标准化的教师就无法张扬个性,你这个人的才华和潜能自然也就显示不出来。

        67.教师要把教学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追求独特风格,而并非是任性、毫不考虑他人。

        68.能站立起来充满自信地进行教学,有许多因素,如专业理想、专业伦理、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等,当前最重要的是“责任”二字,责任心,责任感。

        69.教学行为总是受教学思想的支配,教学效率不高,甚至许多是无用“功”,貌似做法不当,实质是认识上的不清晰或发生偏差。

      70. “语言思维的外壳”,一个不会思维的学生,他的语言能力不可能很强。因此用质疑来组织课堂教学,能让孩子在阅读课文当中,不断深入地思考。

       

        第九章  开拓创新,拥抱时代的变革

        “换一个视角”,会有不一样的突破,以“学术勇气、清醒头脑、学术自觉”来寻找“教师之根”,谱就“生命底色”,教师身上会积淀“时代的年轮”,取得发展和创新。

        于漪观点:

        71.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学会站在教育战略的制高点思考一些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跟随时代奋勇前进。

        72.一名教师总不能只埋头上课,要抬头仰望教育大形势、语文教改大潮流,判别语文教学现状的利弊得失,了解向前发展的可能与期盼。胸中有全局,教学实践就能心明眼亮,措施有力有效。

        73.母校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复旦精神谱就了我生命的底色,激励我一辈子锐意进取,奋勇前进,将自己的生命和教书育人的使命结伴同行。

        74.与其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为了可爱的学生,为了他们的成长、成人,我一辈子在学:怎么立德,怎么修身,怎么求知,怎样才会有比较丰厚的文化积淀怎样才能有娴熟的教学艺术。

        75.一个教师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在乱象当中,有文化判断力。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饰,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76.教师可以有自身的理想,但是更不要忘了还有文化自觉。教育没有文化支撑,是没有灵魂的。我们现在经常呕心沥血,办的却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只看到技术看不到人。

        77.教师要学点哲学,这样看问题就不会走两个极端。一所学校要形成文化,绝不是在“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一种继承中的传承,要传承精华,再用时代的活水和正确的观点来加以阐发、充实。

        78. 我们总是把育人这样一件大事,有意无意地降低到技术技能的层面,重“术”轻“人”,但是,培养人是一件大事,学生是完整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一人一个样子,标准统一的“技术化”无法适应人的多样性。

        79.学习,就要比较、探究、参照,就要立足于本土,尊重国情,择其优秀者借鉴、使用、发展,在“化”上下功夫,而不是照搬照抄,以次来炫耀、卖弄,抬高自己的身价。

        80.语文教师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坐标,坐标有纵轴和横轴。纵轴,要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还要有一定的钻研,不能数典忘祖;横轴,要打开窗口看世界,不能自我陶醉。要在纵和横的交叉上找到一个点。

        81.当然,要有传承,这是“源流”;又要善于吸收,这是“众流”。然后在传承和吸收的基础上创新。

        8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经常对许多问题发生困惑,就事论事,往往说不清、道不明,而从理论上做出探索,比较、分析、总结、反思、在某些问题上会有豁然开朗的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让青春在讲台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