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手记:怎么接受"不成才"的孩子

图片发自App

01

老师的体贴安慰惊讶到我

儿子Jimbo今年已经6岁半,自从5岁的时候,他开始上积木搭建的兴趣班。

前几天我照样带着儿子去上课。课后,按照课程设置,孩子们要轮流上台介绍自己搭建的作品。

平时孩子性格开朗,语言表达也很不错,但很少经历在多人面前介绍自己,所以有时候会显得有点害羞。

前几节课时候,孩子总是磨磨蹭蹭的不上台,或者一上台都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扭扭捏捏的连介绍自己都忘记了。对比其他小朋友流利的表达,孩子未免显得"表现得不太好"。

我心里清楚明白,口头表达并不是儿子的优势,一开始做得不是很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也不至于很不开心和失望。

出于我意料的是,课后老师很贴心地安慰我:孩子刚刚开始六岁的课程,所以有点……,其实他在课上是很活泼的,积木搭建很棒,理解能力很好,跟其他孩子很玩的来。

老师的安慰未免让我有些惊讶:我还不至于因为孩子的表现"差于"其他同学,显得很不开心吧。那么贴心地特意安慰,反而让我觉得那里怪怪的。

图片发自App

02

家长的"玻璃心"惊讶到我

昨天,同事的儿子刚好一周岁生日。想起当时孩子周岁玩抓周的民俗活动,给我们创造了无限的欢乐,我开心地向同事推荐了这个好玩的游戏。

没想到这个想法引起了同事们的热议。同事Q说,我不会给我的孩子们玩这个游戏,如果他抓到的是我不喜欢的,我会受不了的。

同事J回应,给他放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不就完了。他到时候抓到什么,你都开心。其他同事颇为赞同,纷纷附和。

这件事让我想起看着兴趣班上"体贴的安慰",我突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自信流利的表达自己,像我孩子一样不能表现很出色的学生不止一个人,对表现得不太好的学生父母进行安慰,可能也是老师的循例动作和习惯性做法。

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父母因为不能接受孩子的不好,"玻璃心"碎满地的画面。

图片发自App

03

我的"玻璃心"也曾经碎成渣渣


我也曾经有过"玻璃心碎满地"的经历。

前几年前同事生了二胎,她的孩子当时三岁多,但是已经会背几百首唐诗,认识几千个汉字,英语单词更不在话下,喜欢自己读书听故事,性格乖巧懂事,从不让父母操心。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让同事很是骄傲,几乎每天她都在办公室分享孩子的成长,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每天听到"别人家的孩子",我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回家看到自己家流着鼻涕、光着屁股、满地撒疯的熊孩子,心里狠狠的下决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虽然孩子当时不满两岁,但热血沸腾的我一下子买了三字经、文字起源、睡前故事、识字卡片、智能故事机……我恨不得打开他的脑袋,把这些东西全部塞进去。

但我发现小屁孩对这些一点都不感兴趣:当我讲故事的时候,他就歪着脑袋哼着歌;当我读三字经的时候,他就跑到一边玩弄他的玩具;当我趁着逛街的机会教他识字,他的眼睛总是瞟到一边,心不在焉。

经过了前前后后几个星期的折腾,我终于放弃了"培养"他的妄想。

当时的我有一个发现:我小时候都特别恨父母总是爱着"别人家的孩子",如今面对孩子,我也变成了这样的人。

图片发自App

04

"我飞不起来,所以你一定要飞起来"

老师张宝蕊曾经在课堂上开玩笑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些老鸟,因为自己飞不起来,所以用尽各种办法让小鸟飞起来……

现实中类似这样的故事也很多:

——我当初没有读好书才吃了那么多的苦,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小时候没有条件学习那么多兴趣班,结果发现自己样样不如他人,现在有条件了,你肯定要好好学习

……

说实话,作为父母没有一点期待是假的。就拿兴趣班的自我展示来说,我的心里面当然是希望孩子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大方、自信的介绍自己和作品。

但是孩子真的不可以表现的像我们期待的那样,该怎么办?



图片发自App

05

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好

学习心理学以后,我曾经用自我陪伴的方式探寻自己期待。

我发现对比"被人家的孩子以后",我的情绪是焦虑和着急,于是有了以下的自我对话:

——为什么希望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

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为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因为代表着孩子不如他人。

——为什么不能不如他人?

因为担心孩子竞争不过人家。

——为什么担心孩子竞争不过他人?

因为代表着我没有把他教育好。

——为什么一定要把他教育好?

因为意味着我是一个好妈妈。

原来对我而言,"让孩子飞"的背后,是我不接受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把自己的期待变为自认为好的标准,加在孩子的身上。

图片发自App

06

我们认为的好,一定对孩子的好吗?

2017年某天晚上,还在外地工作的我跟儿子视频,但是发现他正在哭鼻子。

原来因为老师布置的英语单词读不出来,不到四岁的儿子被爸爸批评了。看到双眼红肿的他,我是心疼的,同时也觉得很无奈。

我知道他爸爸用意,也没有办法改变他"担心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因为我也有着同样的焦虑:孩子未来要成才,知识、体育、艺术……似乎一个不能落下。

同时我也真的很无奈,在强大的社会标准下,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让他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自由地成长。

半个小时后,儿子做完功课,发了视频邀请过来,让我给他讲故事。我灵机一动,就给他编了一个“小兔子学老虎叫”的故事。(详见文末"彩蛋")

故事是讲给孩子听的,更是讲给我自己听的。

如果自己都不会飞,我怎么可以空叫口号要孩子学会飞?

甚至如果孩子并不是鸟,而是地上的豹,是否依然要因为自己觉得会飞很重要,而逼迫他一定要飞起来?

图片发自App


07

彩蛋——小兔子学老虎叫

文 | 宣彤

图 |  懒'骨头

转自微信公众号:z老师的亲子空间

———————————————————

这几天小兔子很苦恼。因为最近森林里经常有大灰狼出现,小兔子爸爸妈妈很担心小兔子的安全,于是一直犯愁该怎样教会小兔子保护自己。

图片发自App

有一天,爸爸妈妈发现原来大灰狼很害怕老虎,特别是老虎发出吼叫的时候,大灰狼就吓得屁颠屁颠地逃跑了。于是爸爸妈妈想到了一个超级棒的点子:只要小兔子学会了老虎叫,就不用再害怕大灰狼来啦。

图片发自App

爸爸妈妈二话不说,立刻对小兔子进行特训。他们对小兔子说:“宝贝,只要你学会老虎叫,以后就不用怕大灰狼了!快学老虎叫!快学老虎叫!”

图片发自App

但是小兔子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会。爸爸妈妈只是让她学老虎叫,但他们却没有告诉他老虎是怎样叫的啊。“呜呜呜呜呜,我学不会,我学不会……”她难过地哭了。

图片发自App

爸爸妈妈觉得很失望和挫败,他们只好请教隔壁的邻居山羊老爷爷,他是森林里最长寿的,也是最有智慧的人。

山羊老爷爷听了他们的故事,不禁哈哈大笑,他说:“你们做父母的都不会老虎叫,又怎能要求孩子学会老虎叫呢?”爸爸妈妈听了,不禁脸红了。


但是他们真的很想教会小兔子保护自己,他们就继续请教山羊老爷爷应该怎么办。

图片发自App

老爷爷说:“就算小兔子学会了老虎叫,但大灰狼来了,真的可以吓唬到它吗?”

爸爸妈妈一听,突然发现原来他们只是看到了大灰狼害怕老虎吼叫,以为小白兔只要学会了老虎叫,就可以吓跑大灰狼。但是大灰狼其实是因为害怕老虎,所以才会怕老虎叫,事实上大灰狼并不是害怕老虎吼叫,他真正害怕的是老虎本身。

终于把这个事情想明白了,小兔子爸爸妈妈一方面觉得豁然开朗,另一方面也觉得失落和无助:本来以为为小兔子找到了保护自己的办法,可以不用操心了,可现在又要担心害怕了。

图片发自App

一旁的山羊老爷爷善意地提醒他们:“你们是怎么在大灰狼面前保护自己的呢?”爸爸妈妈听了眼前一亮:对啊,怎么把我们自己的法宝忘了呢?我们最厉害的就是逃跑啊!

图片发自App

从此以后,小兔子再也不用难受地学老虎叫了,她发现只要她学爸爸妈妈一样,用腿往后一蹬,就可以蹦蹦跳跳地跑得很快,把大灰狼甩得远远的。她再也不用害怕大灰狼了!

图片发自App


结语:

一开始的乐高课后,我正在思索着以上问题,儿子用他的语言跟我说了一段很有"洞见"的话。

他说,人去到了水里面不能呼吸,鱼跑到了岸上也不能呼吸,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力。他还说,海有海的能力,地有地的能力,人有人的能力,鱼也有鱼的能力。

简单如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何况作为父母的我们呢?


图片发自App


作者:宣彤

二级心理咨询师

超个人心理学学修者

心灵私影像摄影师

学习谈话疗法、专注法、表达艺术疗法、身心灵整合疗法、梦的解释等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察手记:怎么接受"不成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