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磊先生的《价值》——上善若水

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研究驱动。

最好的分析方法未必是使用估值理论、资产定价模型、投资组合策略,而是坚持第一性原理,即追本溯源,这个“源”包括基本的公理、处事的哲学、人类的本性、万物的规律。

价值投资是一套真正的哲学。而哲学的第一要义是必须要有第一性原理,否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张磊先生说的“源”,其实是《道德经》里的道。

那么什么是价值投资的第一性原理?

张磊先生没有明确说,但实际上书中有句话特别能代表价值投资的第一性原理: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流水是从高到低奔流的水,它是变动,是道中的“反”。正符合“反者也,道之动也”的哲学思想,它也就是价值投资的第一性原理。而“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则正印证了“弱者也,道之用也”的思想,“先”是刚强,而“滔滔不绝”是润物无声的柔弱。

《道德经》也崇尚以水为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很多人将《道德经》里的德看作是儒家提倡的品德,实际上是很片面,而且不具备实际操作性。面对不同的问题,儒家一味提倡德行而不注重方式方法,是很迂腐的。而黄石公在《素书》里说,“道散则为德,德散则为仁”。这是非常精到的诠释,这才是道德经里的真正的“德”的含义。而且“仁”的含义也与儒家的“仁”极不相同,这里的“仁”是指调和,转化,处理,干预各种“德”的力量。有个成语叫“求仁得仁”,与这里的仁的意思相近。“仁”其实也就是《道德经》里的“冲气以为和”的“冲气”。“有仁”意味着“德聚”,而“德聚”则“有道”。这是对我们这个世界非常准确的客观描述。

处理不同的系统事务时,我们的“道”不一样,散而成的“德”自然就不一样。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提倡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研究高山的“道”时,山顶和山脚形成了高下的地势,这就是高山的道。而高山上的白雪融化,从山顶流下,就是从高到底的转化,这种转化就是靠流水。所以高山的德,就是高、下的位置,而流水背后的力量就是转化高下的“仁”,它沟通高下,顺势而成。我们现在知道,这就是一个高低重力势能下的动力系统,其相互作用力为地球引力。

在处理公司的管理问题时,公司的“道”是让员工都能获得符合其自身的最优价值,包括金钱和地位。那公司的“德”就是钱,权,而“仁”则是指分配制度。合理的分配制度能够团结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因而也就说明这个公司“有德”。

在研究零售业时,它的“道”是商品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而它的“德”就是生产者、消费者,而它的“仁”指的就是商业模式。所以零售业的“有德”就是最便利的,最高效的,最能降低成本,最贴合消费者需求的商业模式。

汤汤流水经过土地会滋润大地,而大地会在一段时间后生长出花草树木。同样,按照“道”、“德”、“仁”来做,时间会给予践行者真正的价值奖励。

在价值投资中,高瓴的“道”就是找到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的最有效率,最先进的转化模式,投资于最贴合这个转化模式的创业者。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下,供给和需求受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转化,相互作用就是体系的“德”。具体的这些因素在上一篇读书笔记里的三个表格里都已经列出来了。要找到这个最先进的转化模式以及找到相应的创业者,需要对产业和市场进行深入的,长期的,独立的研究。因为任何一个因素的忽视,都有可能最终走在错误的路线上。所以价值投资中的“仁”或者“冲气”,就是做深入研究、长期研究和独立研究。

深入研究

深入研究 = 研究深 + 研究透

研究深是指做的研究必须基础和根本。

1. 我们通过与创业者交流,对消费者访谈,谋求资深从业者的见识、判断等,积累一手行业数据,了解关于行业或生态的历史演绎、横截面数据或者价值链,对生意所处的环境形成独特的认知和超预期的判断,具备真正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
2. 分析的角度可能是从行业的上下游,可能是不同的产品形态和定位,可能是某种资源或能力的稀缺性,也可能是影响这个生意的其它环境和基础设施,甚至可能是创业团队的独特禀赋,核心目的是用全球的样本把产业演变的逻辑进行沙盘模拟,把历史性和前瞻性贯穿起来,形成一个跨地区、跨周期的分析结果。
投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挖掘关键痕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简化到公式绝非商业研究的终点,真正的终点应该是探究这个公式的产生背景,挖掘更重要的参数,发现更深层次的运行机制,寻找不同事情之间究竟是并列的加法关系,还是翻倍的乘法关系,或者是改变量级的指数关系。

研究透是指做的研究必须全面透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运用逆向思维,考虑产业的生态,企业的盈利方式,企业的组织流程变化的情形下,企业的风险是否会变大。考虑模式受资本市场的规则,整体市场环境或者传统的规则变化的影响是否是颠覆性的。考虑在缺少资本市场的情形下,能否有退出机制。如果整套逻辑的前提假设改变了,那么哪些结论会不存在?这是在用老庄思维做全面的演绎,是看生死。

更多地研究是为了更少地决策,更久地研究是为了更准地决策。

这句话真有老子《道德经》的韵味。《道德经》中说:
“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恒也”,最后一个“恒也”,不正是长期存在的意思吗?这正好和长期主义是相呼应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张磊先生的《价值》——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