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白
一提到浙江杭州西湖,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宋朝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苏轼撰写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是这样来说到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赞美杭州西湖的诗文不止这一首,但广为流传的却是这首诗。和西湖有关的文章、诗词歌赋、楹联与对联,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已经做过很多,再多做一篇未免有些多余,而且还不太好写哩,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写一篇有关于西湖的文章。
初识浙江杭州西湖的时候,则是在我的孩童时期,那时常听长辈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语,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去旅游一定要去江苏苏州和浙江杭州西湖!”……再识杭州西湖却是在我就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在入夏时节时花费1.5元钱去购买一把折扇,折扇的正面印有西湖风景图和导游图,背面印有和杭州西湖有关系的诗词歌赋。面对图中所标明的各种景致名称与诗词歌赋,那时我总是爱不释手地捧在手里,时间一长也竟然能烂熟于心,什么:“曲院风荷、柳浪闻莺、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学会的,盼望有朝一日能去西湖旅游……
等到我工作以后才去西湖旅游的,虽说只去过两次,一次在2002年的10月份,是和大学本科学友一起去的,另一次则是在2007年的11月份,是和单位同事一起去的,每一次去西湖旅游,既好像久未见面的老朋友似的,又好像是在故地重游,寻访少年时的一个梦。
在我们国家有关于西湖的描写有这样一句话语,说道:“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其中最美的西湖则要数浙江杭州西湖。”我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杭州西湖,即便是第一次去游玩,也会让人觉得倍感亲切,但是只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去十几次,依旧是百看不厌、令人恋恋不舍。杭州西湖一年四季的景色宜人,让人赏心悦目,春则花柳争艳;夏则花榴绽放;秋则丹桂飘香;冬则梅花破玉瑞雪飞瑶;不同的季节去西湖游玩,总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我看来,浙江杭州西湖除去拥有宜人的景色、能够让人感觉到赏心悦目以外,还容易让人产生一份疏离感与距离感。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觉,如若是去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西湖成名过早,声名远扬、名气太响、遗迹过密,每一座古迹都有一段厚重的历史,单列开来,随便找一个历史遗迹,都可以成为主角,叠放在一起时,反而显示不出谁主谁次,分辨不出哪一个才算是重点。
二、西湖的历史演变与变迁
浙江杭州西湖,既有水的柔美,又有山的峻屹,据我们国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考证,浙江杭州西湖形成于两千年之前,在两千年以前,西湖地区还属于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江河水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不断地冲击、沉淀,从而才形成现在的西湖。
浙江杭州西湖还有许许多多的雅号与别名哦,据史料的记载,最早是在我们国家的秦朝时期时,“杭州西湖”则被大家称之为“虎林”。等到东汉时期时,又被大家称之为“武林水”。东汉时期的史学家与文学家班固,在其所撰写的《汉书》第二十八卷的地理志中也说道:“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三百八十里。”……
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擅长郦道元撰写有《水经注》一书,他在撰写的《水经注》一书中也写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说道:“西湖有两个古称,即圣湖和金牛湖。说杭州前身钱塘【县南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话不测,湖取名焉。】”……
“浙江杭州西湖”展现出它最最绚烂的生命时刻,则是在唐朝的文华天宝时期,在唐朝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称叫做“钱塘湖”,等到唐代以后,“西湖”这个称谓已被广泛地去使用,之所以“西湖”被称之为“西湖”,全都是因为和早年的“钱塘县城”不无关系哩,自隋朝以后从处西湖之西,迁徙到西湖之东,也就是原先在城东的钱塘湖,现在位于城西,湖居城西,所以就被称之为“西湖”。唐朝的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在其所撰写的诗文中,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创作的诗词:《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留别》……从唐朝开始起,“西湖”这个名称一直被沿用至今,从未被改变过。
除去上述几个别名外,关于“西湖”的雅号还可列举一大串,如:石函湖、上湖、放生池、贤者湖、高士湖、明月湖、西子湖……
三、白居易、苏轼和西湖
在我的内心深处,自始至终都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观点、想法与认知度的,那就是——“杭州西湖”不可谓是不盛大的,不但每一个朝代都至少会拥有一座文化遗迹、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而且身处在不同的时期里面,其所拥有的胜景与佛教胜迹,亦同样可以说是属于多得数不胜数的哦!在此我则不会去一一举例复述说明情况的。就连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要来这里旅游,即便是那些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僧侣、超凡脱俗道法自然的道家,也要到此一游,也要占有一席之地,也要来聆听南屏晚钟,也要欣赏这人间中的天堂与明珠。
不仅是如此,我始终还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在所有的杭州西湖胜景当中,【备注:这只不过是我个人拥有的一个观点而已,其他人或其他游客,未必就是这样来认为并去理解的。】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历史古迹,那恐怕还是要数“白堤”和“苏堤”哦。不是为了别的,更不是出于文化方面的考虑,纯粹是因为西湖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息是休戚相关的。现在的杭州西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是在清朝以前,包括清朝时期,西湖除去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外,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西湖,每年西湖之水,总要泛滥成灾,严重地影响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的就是彻底解决当地人民的疾苦,历朝历代的父母官都有“兴修水利、疏浚湖堤”的责任。
清淤、清淤……再一次的清淤,要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清淤。
疏浚、疏浚……再一次的疏浚,要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疏浚。
修缮、修缮……再一次的修缮,要历经一次又一次的修缮。
自从西湖水得以疏浚以后,从此西湖就彻彻底底地向那些泛滥成灾的日子说一声再见与告别,湖岸边的藤葛垂垂如髯,湖面上漂浮着千年的青苔,一抹流霞与山水,既共相映,又相映成趣……这两条堤坝的疏浚,不仅对阻止湖水泛滥成灾起到极大的防范作用,还解决普通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它更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与代代相传。
既然是说到“兴修水利、疏浚湖堤”这件好事情,最最值得去提及与称颂的历史人物,在我看来还是要数宋朝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苏轼,虽说在宋朝之前,历朝历代的官员都有“兴修水利、疏浚湖堤”之举,不过,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做法,也全都是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并没有从根源上去彻彻底底的解决湖水泛滥成灾的问题,唯有苏东坡本人是从根源出发的,因地制宜地去“兴修水利、疏浚湖堤”。苏东坡把清淤出来的封泥堆积成长长的堤坝,一劳永逸地解决湖水泛滥成灾的问题。他的这种做法,既达到浚湖蓄水,从而使得湖水不再泛滥成灾,又达到沟通南北、方便行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再也不必为了湖水的泛滥成灾无法生活而发愁,真可谓是一举三得哩!
据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苏东坡苏轼“兴修水利、疏浚湖堤”的这种行为,原本也是属于其本人无心插柳之举哦,我又为什么要这样来说呢?!全都是因为他和时任宰相王介甫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认为王安石的某些做法是属于不合时宜不对的,因此就被王贬职至杭州做一个通判。加之其本人为官之道的理念就是:“为官一任,就要想方设法造福一方,绝不肯去做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昏官。”不管在什么地方去做官,就要为老百姓去多做好事与实事。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发现每年的西湖之水总要泛滥成灾,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受到了拖累,他便动员老百姓,和百姓们一起“疏浚湖堤”。
他不仅每到一个地方任职,总要关心人民的疾苦,用心去治理地方,而且还抱着一颗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世事的无常。正是因为心里怀着一颗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世事的无常,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听之任之、不问世事……才会有后来的“兴修水利、疏浚湖堤”之举。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是眉州眉山人,即:今天的四川人,在宋仁宗嘉祐二年时,即公元1057年考中进士。他做过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密州太守、杭州通判等各类官职。他是一个才华横溢之人,诗、书、画、散文均被后世称为大家。其作的诗文清新豪健,其作的词属于豪放派,其书画自成一家,独具特色,其本人著有书籍《东坡乐府》。不但如此,他还是一个美食家与鉴赏家。
我还想要说的,那就是——在我们国家拥有8000年的历史长河当中,能够和苏东坡苏轼一比高下的,恐怕也只有唐朝时期的诗人、文学家白居易,他们两个人的境遇与命运竟然是如此的相似啊,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29岁中进士及第,在唐元和十年,即公元816年,因弹劾权贵的缘故,被贬职为江州司马,还去担任过苏州、杭州等各个地方的官员。
如果说,把“白堤”和“苏堤”这两座世人皆知举世闻名的风景线,看作既是白居易、苏轼对人民做出的一大贡献,又是属于“自己的政绩”,与此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实绩”的话,我则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但凡是在内心深处始终拥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的个人或人群,那未免也有些太狭隘、太过于片面哦,他们的实绩与贡献又何止只有这些啊。从文化层面上而言,白居易和苏轼都属于那个时代的精英分子,已经拥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著作问世,白居易一生所留下的诗文就有3000多首,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忆江南》……这些诗文全都是属于千古传诵的名篇;苏东坡的诗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前(后)赤壁赋》、传世的画作《枯木竹石图》《竹石图》也是被大家广为称颂的……他们原本都能去引领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潮流,但都因为和那个时代的官场格格不入,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故都难以得到重用,只能不断地被边缘化,“空有”一腔热血、学问与本领而无可大用,结果,极有可能是一颗耀眼璀璨的新星日趋走向暗淡直至无光。走到最后一刻,只留下一堆广为流传的诗文、著作与画作,不过那也是在他们去世之后的事情。
唯一可以值得去欣慰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都没有被打倒、没有因为被贬职而从此一蹶不振沉沦下去,他们依然如故,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他们把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看得通透摸透,彻彻底底地大彻大悟,还远离官场的风暴中心、离开起伏不定的权力场,白居易不仅去做20年的隐士,还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做着自己的锦绣文章,苏轼也是每到一个地方、每做一任地方的父母官的时候,依旧是尽心尽力地为当地老百姓们做着实事与好事、做着自己的诗文与画作哦。
有一句老话与俗话是说得极其好的,正所谓有言也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句话语用在他们两个人的身上则是最贴切不过的,也正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远离官场中心、远离政治风暴圈最最集中的区域与权力场,一门心思地去做着自己的诗文、画作和著作,才能为后世留下有许多千古传诵与脍炙人口的名篇,才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文化传承史上与民族精神(文明)史上,留下有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财富,它更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巨大财富。
四、和西湖有关的历史以及人事物情
除去我在上面所提到的“白堤”和“苏堤”这两座风景线以外,我依旧还会去认为,还有一个景点也值得旅游爱好者们去游一游的,就是位于西霞岭南、西湖区北山路80号的“岳王庙”。“岳王庙”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儒将岳飞祠墓的所在地。“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即公元1218年,后经历朝代的更迭与兴废,于清朝时期又去重新修建。它分为“忠烈庙”“启忠祠”和“墓园”三个部分。“忠烈庙”内有明朝时期的浙江参政洪珠题写的“精忠报国”、当代叶剑英元帅书写的“新招日月”等匾额……当我在参观游览岳王庙的时候,想起南宋的文学家、爱国诗人叶靖逸叶绍翁撰写的一首诗《岳武穆王墓》,全篇诗文内容如下:
万古知心知天老,英雄堪恨复堪冷。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里钓船。
除去让我联想到南宋爱国诗人的诗词以外,还让我联想起整部宋朝的历史。自从北宋的徽宗和钦宗二帝被金人掳掠到金国以后,赵构这个小子开始偏安于“汴州”做起皇帝,建立起南宋小朝廷,【备注:在宋朝的历史上赵构是宋徽宗的第十一子;“汴州”即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后来由于金人的长驱直入与战争等各类综合性因素,才不得不把汴州的皇城迁徙至“临安”,【备注:“临安”即现在的浙江省杭州。】从此过着小富即安、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所谓好日子……
当我去查阅宋朝的各种历史资料以后,让我获悉到这样的一种情况,要是凭着岳飞的综合能力与综合实力来说吧,原本是极有可能去收复北宋的江山的,全都是因为宋高宗赵构其本人既只想偏安一隅就好,还一门心思只想做一个皇帝,过着小富即安、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所谓的美好生活……他害怕岳飞扫平金国收复失地以后,会迎回徽宗和钦宗二帝之后,自然而然就做不成皇帝,赵构是不愿乐见其成的,故而伙同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忠臣岳飞。
“莫须有”这三个字绝对是不相连的,应该解读为“莫须·有”,“莫须”的意思是指所要去收集组织的罪名还需要去等一等,“有”的含义是指罪名总有一天会有的。后来岳飞是以“指斥乘舆”的罪名给处死的!这个罪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岳飞责骂皇帝的马车,责骂皇帝的马车,等同于是在侮辱、辱骂皇帝,那当然要被处以极刑、处死,其实“指斥乘舆”这个罪名,是奸相秦桧强加给岳飞的。
当岳飞去世以后,赵构就更加不管江山的丢失与老百姓的死活,生活变得尤为奢靡、整日只知迷恋于吃喝玩乐与琴棋书画,正所谓老话曰:“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上至皇帝、各个级别的官员,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和高宗皇帝一样,也同样是过着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得过且过的日子,连收复失地这样的头等大事,也都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每当在晴朗的夜晚,西湖边上人来人往、人头挤挤,处处是一派莺歌燕舞、歌舞升平,湖里的船只往来穿梭,好不热闹哩……面对此情此景,也不乏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南宋的爱国诗人林云友林升,就撰写有一首名为《题临安邸》的诗,诗文内容如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是啊,西湖的歌舞升平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去休啊?!这正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说是斯人已去,但是江山还是依旧在啊,只不过,像这样的江山已经身处在风雨飘摇与动荡不安之中,就因缺少爱国将领岳飞,南宋的朝廷再也没有能力去与金人抗衡,等待它的只能是慢慢地走向没落,只能是改朝换代……
岳飞原本可以不死的,只因为其本人只知一心爱国、一味地蛮干、一心只想收复失地、还我河山;还因为他在此期间,不知道和各级官员以及皇帝搞好关系迂回前进,更因为还有不听从、不服从各级领导指令的坏习惯;尤其因为没有深刻地去领会赵构皇帝的意图,而惨遭奸人的毒手死于非命。我还始终存有这样的一种想法的,其实岳飞在操作的全过程中,实则可以采用迂回前进的战术与曲折上升法来做的,说不定就能把自己的理想,一点点地得以实现的,若是采用这样的一种做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方法,无非就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就是,历史既不能假设,也不能推倒重来的。
等到岳飞本人驾鹤西去以后,尽管后任的每一任皇帝全都会给岳飞题名“精忠报国”这四个大字!或许,每一任皇帝的这种做法,所采用的这四个大字对岳飞是一种褒奖,但是岳飞本人已经是故去,这样的褒奖对其本人又有多大的意义啊?!还有更深层次的做法哦,无非就是要现在的人和后世之人,好好地去向岳飞学习学习,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报效国家”,但这一切来得太晚,也太迟!
像叶靖逸叶绍翁和林云友林升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爱国诗人、一介文人而言,既没有什么功名利禄与官职,也是没有办法去改变时局与朝政的,恐怕也只有通过撰写一些诗文来祭奠岳飞、缅怀岳飞,是别无其他可做的。一个国家腐烂、腐化、不思进取到无可救药与无法挽救的程度,一些爱国诗人也只能以写诗作文表示愤慨、表达对这个国家的不满,这真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哀,难道还不是吗?!
五、和西湖有关的神话故事
你和我只要是对中华的各种历史感兴趣,就会发觉在中华八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中,有关于神话传说和神话故事,亦是占据有相当大的比例哦。譬如说:“盘古开篇”“精卫填海”“女娲造人”“夸父追月”“八仙过海”等等。除此以外,但凡是那些拥有名山胜景的地方与地区,必然会出现有一个或几个类似于这样的神话传说和神话故事,浙江杭州西湖也同样是莫不是如此哩,和西湖有关的神话传说故事,那就是——白娘子白素贞和许仙,真可谓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虽说白娘子白素贞只是我们国家历史上,一个神话传说当中的故事而已。然而在我看来,当历史的滚滚车轮走到现如今时,恐怕她的知名度要远远地超过我们国家历史上任何一个真实存在的风云人物。在我们国家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当中,通过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演变、增添、渲染与加工,就把白娘子白素贞描绘成为一个似妖非妖、似仙非仙、亦妖亦仙式的“风云人物”,她个人的理想,既是属于平凡的,又是属于比较实在的,当她通过几千年不间断地修炼以后,还能够让自己幻化成为一个人的时候,也只是想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我认为这是属于一个人最最基本的理想与命题,与此同时这也是属于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当中,是具有极其强大的挑战性的,虽说历朝历代的历史学家、文人墨客把“西湖之水”“断桥”和“雷峰塔”都大大方方地赠送给予白娘子白素贞和许仙,但是坚决不允许白娘子白素贞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在中华的传统道德思想层里面,也是有着它的两面性啊,一方面我们在大力的宣扬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圣、贤、德、忠、善……在另外一方面,奸、恶、淫、邪、丑、凶、阴、险、逆、俗等不良与不好的行为,又充斥着整个社会,前者可以升入天堂,后者则会被打入到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这两者之间还可以随时随地、随随便便的相互转换。白娘子白素贞既可以“做妖”,又可以“做仙”,如果选择“做妖”或“做仙”,则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可是她既不选择去“做妖”,也不选择去“做仙”,偏偏要选择去“做人”,她的人生旅程因此注定是一场悲剧,她的全部灾难也就由此而来。
既然白娘子白素贞选择去做人,那就好好地去做一个人吧,可她偏不这样去做,还要去找一个老实木讷的许仙共结良缘成为夫妇。只为得到一份真爱、更为能和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人一样,过着最最平凡的日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她毅然决然地吞下雄黄酒,让自己显出自己的原貌;她毫不犹豫地去昆仑山上盗仙草;她心甘情愿地在水漫金山时和法海作殊死斗争……她所做的一切为的就是要捍卫她“刚刚才成为的人”,然而“人”还未形“成”,就已然被破灭掉。
对于像“白娘子”这样的传奇故事来说吧,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这样来猜想并去理解她的,她在毅然决然地选择去做人的时候,是心无杂念的,也是不会去考虑些什么的,既不会考虑好的各类人事物情,也不会去考虑坏的各类人事物情,等人做好以后,一定是比较失望的,不但失望之极,而且还很伤心,她的失望与伤心之处,绝对不是被镇压于雷峰塔下,也不是后悔与老实木讷的许仙喜结良缘成为夫妇哦,她既不惧怕死亡,也不惧怕被镇压于雷峰塔下,而是伤心自己没能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竟然会变得如此的艰难,她被镇压于雷峰塔的时候,也许会这样想,早知做人是如此的艰难,还不如就去“做妖”“做仙”。
当历史的车轮走进1924年的时候,雷峰塔经过历史的变迁与N多次战争的洗礼,加之年久失修未去好好保护的原因,就在“轰的一声响”中倒塌,当代大文豪鲁迅先生还特意发表过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还大力赞扬白娘子白素贞为了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封建传统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鞭挞那些封建礼教的绝对捍卫者们,从而表达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与此同时就在这个时期的里面,有一批“五四”时期的文化闯将们,也都紧跟着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还说什么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精神的一次更新和挑战,“我们”终于可以“彻彻底底”和旧文化和过去做一个了断,真可谓是“一刀两断”,旧的历史与旧的文化可以通通都刻意不要,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
我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和过去做一个彻底的了断,也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又何谈有什么未来啊,这样的斗争真的能去做到完全了断、一刀两断吗?!恐怕是不能、做不到的,要不然的话,又怎么会重建雷峰塔。新千年伊始,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依据历史的资料和老照片,重新设计建造雷峰塔。雷峰塔再一次显示出它的辉煌,它昭示着我们,历史无论怎样的变迁与发展、无论我们怎样去斗争,都无法和过去,做一个“彻彻底底的”了断!
六、最后的总结
我依旧是这样来理解并看待的,但凡是那些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名气太响、历史遗迹过多、过密的地方与地区,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大型的博览会。于是乎,也会失去它原有的方向,会让人的内心深处产生一丝丝的虚无缥缈之感,反而让人感觉不到它的真实存在,面对这样的“旅游胜地”时,说句实在话,我个人还会去认为,它只适合去旅旅游,而不太适合长期去居住哦,我曾去过的北京是如此,有六朝古都之称的西安亦是如此,杭州西湖同样是亦复如是的。
即便是如此,我和绝大多数热爱旅游的人是一模一样的,对于浙江杭州西湖也同样是有着较为深厚的情感与感情哩,虽说我不是什么作家与文人墨客哦,但是在工作休息之余,比较欢喜旅旅游、读读书、舞文弄墨。在第二次去西湖之后,也去撰写有三首咏西湖的诗。
我所撰写的三首咏颂浙江杭州西湖的全部诗文内容有如下:
其一,
西子湖畔春意浓,万株杨柳闻流莺。
水光山色互相映,不觉已入画图中。
其二,
一抹流霞水映中,苏白堤边柳青青。
火树银花迷人眼,最爱湖东春色美。
其三,
千里湖水东入海,万仞双峰插云端。
南屏晚钟传悠扬,遣我入景迟不归。
不管怎么去述说,说到底,西湖毕竟是西湖,不管是“不信人间有此湖”,还是“秋风秋雨愁煞人”,都无法割舍普罗大众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一次又一次地去浙江杭州西湖游玩,每年去浙江杭州西湖旅游的人群也是一波紧接着又一波,在西湖景区里面也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挤人啊。我个人的心情也会和普罗大众、欢喜旅游、欢喜浙江杭州西湖的人一样,也一样是对西湖十分喜爱,在我的心里还在想,如若是再拥有好机会的话,我还是会再一次去杭州西湖旅游的。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西湖风景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0年10月15日星期五晚上
九洲芳文投稿二区